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试析二战期间美英对法的政策正式[1][1][1][1]

8页
  • 卖家[上传人]:j****9
  • 文档编号:46057273
  • 上传时间:2018-06-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2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1试析二战期间美英对法的政策摘要摘要 二战中法国败降,组成以贝当为首的维希政府统治着剩存的法国领土。而 以戴高乐将军为首的则流亡伦敦领导了自由法国运动。在与反法西斯盟国关系中,英美 对法国时局采取了不同的政策。英国处于战时及战后自身安全的需要积极支持戴高乐; 而美国则为了战后称霸,肢解法国及占领法属殖民地,所以更愿看到一个四分五裂的法 国,坚决抵制坚持抗战的戴高乐及其自由法国。美法矛盾产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 要包括美国对夺取战后世界霸权的战略追求,削弱孤立英国、防止英国与己争霸的考虑, 控制法国殖民地、属地的意图,对法国政治现实和未来走向的判断失误,信息不全、情报 不确导致决策的盲目性以及罗斯福和戴高乐之间不和谐的个人关系等因素。 关键词关键词 英国;美国;自由法国;戴高乐;维希政府法国作为大国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在二战中号称有三百万军队的“欧洲陆军强国” 的法国,在纳粹德国的进攻下,不到六周就面临军事上的崩溃,最后只能体面的投降。 主战派被压制,最后流亡伦敦组织自由法国运动。面对法国这种时局,英美出于各自国 家利益采取了各自对法政策。一、英美对法国崩溃后政权政策的演变一、英美对法国

      2、崩溃后政权政策的演变纳粹德国的闪电战狂扫欧洲,法国军事崩溃。鉴于此,1940 年 6 月 11 日丘吉尔在 布里亚尔英法首脑会晤后预言:“法国正接近有组织抵抗的最后阶段。法国人能有某些 方法继续斗争,甚至将来可能出现两个法国,一个是媾和,另一个是从法属殖民地进行 有组织的抵抗。 ”1事实证明英国首相是言之不谬的。 6 月 6 日主战派雷诺总理辞职后,法国总统勒布伦授权副总理亨利贝当元帅组阁。 新政府上台后第一个新行动就是通过西班牙大使向德国转交照会,探寻法德停战的条件。 翌日,贝当在波尔多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时表示:“法国应该停止战斗,在不丧失尊严 的情况下寻找结束军事行动的方法。 ”26 月 22 日贝当政府与德签订了停战协议,规定: 法国北部和西部工业发达地区的三分之二领土为德军占领,剩余地区划为非占领区,由 设在维希的贝当政府管辖,法国舰队集中在土伦等港口,在德军监视下解除武装。这样 德国占领当局通过贝当政府间接控制了法国舰队和海外领地。 法国投降和新政府的上台揭开了英美与法国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在英美两国产生 了不同的反应,也考验了英美的统治集团。在法国贝当政府向德国请求投降的当

      3、天,不 甘做亡国奴的法国国防部和陆军部次长夏尔戴高乐飞往英国伦敦,图谋在英国伦敦组 建“自由法国”运动,在海外树起抵抗法西斯侵略的旗帜,以重新恢复法兰西民族的独立 和尊严。当时,戴高乐孑然一身来到英国伦敦,“我双手空空。我的身边连一个军队或组 织的影子也没有。在法国,我没有人拥护,也没有声誉;在国外,我也没有名望和地位。 ”3法 国驻英大使馆也拒绝收留戴高乐。戴高乐将军能否在英国立足以完成其宏愿,关键取决 于英国政府的态度。英国在欧洲推行的传统外交政策是保持欧洲大陆的均势,便于英国推行其欧洲霸权 政策。如今,纳粹德国横扫大半个欧洲,欧洲大陆的均势已经完全被打破,甚至连英伦三1温斯顿丘吉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伦敦:卡塞尔出版社, 1948 年。2马岱熙, 试论 19401942 年英美与法国维希政府的关系 ,河北师范学院学报 ,1992 年第 1 期。3夏尔戴高乐, 战争回忆录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1 年。2岛在法国败降后也面临法西斯进攻的全面威胁。法国贝当政府投降后,英国需要一个人 站出来代表法兰西民族继续对纳粹德国作战,即使法国本土停战,也要设法在海外培植和 支持

      4、抗德力量,以免抗击德意法西斯的全部重任落在英国的肩上,增加英国反法西斯战争 的负担。当戴高乐将军来到英国伦敦时,英国政府对是否支持、帮助这位“不速之客” 却是意见分歧。英国政府中的多数成员对戴高乐持观望立场,或主张另寻地位和名望更 高的人选。战时联合政府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陆军大臣安东尼艾登力排众议,主张 支持和帮助戴高乐,在英国给戴高乐一个立足之地。在丘吉尔首相的支持下,1940 年 6 月 18 日,戴高乐使用英国广播公司的电台在伦敦发表了著名的“六一八”讲话,号召 凡是抗德的人士同他进行联系,相信“无论发生什么事,法兰西抵抗的火焰不应该熄灭, 也绝不会熄灭。 ”6 月 22 日,法国贝当政府同纳德国正式缔结停战协定后,戴高乐又立即 在伦敦发表广播声明,严正指出贝当政府由于投降敌人已经失去了正统性,并正式宣布成 立“自由法国”,发誓“要把自由还给世界,把荣誉归还祖国!”6 月 23 日,英国政府发表 声明,不承认贝当政府。英国政府还撤走了驻法国的大使,并与维希法国政府断绝了外交 关系。6 月 28 日,丘吉尔首相承认了戴高乐为“自由法国”抵抗运动的领袖,支持戴高乐 建立一支由自愿人员

      5、组成的武装部队,支持法兰西帝国任何地方的抵抗运动。1940 年 7 月 3 日,为阻止法国舰队落入德国人手中,英国发动了“弩炮行动” ,突 袭法国大西洋舰队。这一事件导致英国与维希政府关系的破裂。维希政府甚至扬言要报 复英国,于是英国开始全力支持自由法国运动。8 月 7 日,丘吉尔首相和戴高乐将军签署 了在英国组织、建立和使用法国志愿军的协议,确立了“自由法国”的军队在英国领土 上的地位,并规定由英国政府“垫款”提供训练和装备。戴高乐将军表示“自由法国” 军队“准备参加反对共同敌人的战斗”,宣布他作为法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只接受英国最 高统帅部的“一般指示”,从而保持了“自由法国”军队一定的独立性。1这一协议成了 英国政府和“自由法国”相互关系的法律基础,是英国政府支持戴高乐将军抗德的一个 重要而又实际的行动。它表明英法两国在战时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反法西斯同盟的新关系。美国与英国相反,对戴高乐采取了冷淡态度,不承认自由法国的合法性。在法国败 降后,维希政府成立,戴高乐在伦敦高擎起法国抵抗运动的火炬时,他明确地告诉法国 人民:“你们要记住,法国不是孤单的。它没有被孤立,在它的后面是一个广大的

      6、帝国,并 且它还可以与英帝国结成同盟,大英帝国控制着海洋,正在继续战斗。和英国一样,法国 还能够充分地利用美国的取之不尽的资源。 ”这表明,戴高乐最初深信美国会支持他领导 的自由法国运动,会支持法国人反对纳粹和投降纳粹的维希政权,他也确信,尚未投入战 斗的美国“更为强大的机械实力将给我们带来胜利” 。28但是令戴高乐失望的是,6 月 底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宣布:“美国将继续保持与维希政府的外交关系。 ”他解释 说:“在没有人首先承认法国新现状的情况下,经常保持关系这意味着事实上承认了这 种局势。 ”3随后美国的做法遭到了众多的非议,但在当时美国特别是罗斯福总统有着不 便说明的动机。后来丘吉尔首相也承认了这一做法。因为维希政府有利用的价值,美国 关注的是法国舰队、法属殖民地和对美国安全有至关重要的海外领地的命运。美国长期 认为维希政府是唯一能顶住德国的压力,维护法兰西实体的政府。这也许是美国长期拒 不承认戴高乐及其领导的自由法国的重要原因。尽管如此,由于戴高乐从事着反法西斯 的活动,美国仍愿意为其提供援助,以减轻自身的压力。1941 年 11 月 11 日,美国开始 把英国租借物资的一部

      7、分转让给戴高乐,但只是“作为一个军事单位” ,而绝不是作为1夏尔戴高乐, 战争回忆录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1 年。2夏尔戴高乐, 战争回忆录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1 年。3马岱熙, 试论 19401942 年英美与法国维希政府的关系 ,河北师范学院学报 ,1992 年第 1 期。3一个主权国的政府接受这些物资的。1 1941 年 12 月 7 日,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仍与维希政府保持着外交关系,而与自由 法国关系并没有改善,反而因为自由法国占领法国海外两个岛屿圣皮埃尔与密克隆, 而进一步恶化了两者的关系,因为那两个岛屿有大功率电台为德国潜艇提供消息危胁着 美援英物资,美国希望与维希政府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英国同意自由法国武力占有。美 国对此极为生气,美国国务院更是对戴高乐恨之入骨。 罗斯福在与丘吉尔商讨联合国家宣言签字时,丘吉尔建议将宣言文中“各国政 府”一词改为“各国政府和当局”,目的是使自由法国在未获得承认为一个政府的情况 能够在宣言上签字。美国拒绝了这一建议。1942 年 1 月 1 日,26 个反法西斯国家的代表 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其中包括荷兰、比利

      8、时、波兰等代表,但是却 没有自由法国代表。12戴高乐对此愤愤不平,他在回忆录中写道:“12 月里,联合国家宣 言讨论通过,接着由 26 个国家的政府签字,而我们并不在内。 ”2 接着美国在占领北非的 “火炬”计划中执行了超越和排斥自由法国的政策。美国与维希政府驻北非的总司令达 尔朗达成协议,法军停止抵抗,法属北非归达尔朗管辖。美国期望这样可以减少因法国 的抵抗而出现的巨大损失。但是这又冒犯了自由法国和其他抵抗组织。他们怀疑这不是 纯粹的权宜之计。无论如何,罗斯福是不相信达尔朗的,不久,达尔朗被刺杀,罗斯福 才如获重释。美国 1942 年 10 月 6 日在租借法中提出对法国进行直接的援助。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承认戴高乐。占领北非后,美国又扶持了吉罗将军以钳制戴 高乐将军,同时开始装备吉罗的军队;而英国支持戴高乐并通过其中东司令部装备效忠 戴高乐的部队,使英美对法政策陷入严重分歧。1943 年 1 月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美英达 成妥协,要求戴高乐与吉罗讲和。但被戴高乐拒绝。随着战斗法国的影响扩大,迫使吉 罗主动与戴高乐和谈。两者出于时局考虑共同组建法国民族委员会来领导法国国内外的 抵抗运

      9、动。戴高乐与吉罗同任主席。但是由于吉罗的平庸,最终失去影响被赶出委员会。 这使美国极为恼火,更加深了对委员会的厌恶感。民族委员会成立后,以取得盟国的承 认为外交的中心任务,美国在法属北非的最高军政领袖艾森豪威尔、墨菲认为只有承认 民族委员会,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在法属北非的利益和地位,有助于美国下一步在意 大利和法国北部的军事行动,建议政府迅速承认民族委员会。苏联亦表现承认意向。但 是罗斯福仍拒不承认。虽然美英为此召开魁北克会议但仍不能达成共识。1943 年 8 月 26 日,苏联率先承认了民族委员会的合法性。 随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英国一再督促美国改变对戴高乐的态度,由民族委员会 接管法国解放区。但美国拒不同意,甚至秘密制定了筹建法国占领军政府,培训有关人 员并试发行军事法郎。罗斯福私下表示:“我唯一感兴趣的是,不要任命戴高乐和民族 委员会为法国政府。 ”3 美国这种企图撇开戴高乐和民族委员会的做法遭到戴高乐的抵制。1944 年 3 月 26 日戴高乐公开把民族委员会改称法国临时政府,并为接管法国解放地区做准备。 1944 年 6 月 6 日,盟军开始在法国北部登陆,戴高乐领导的法国国内抵抗力量给予登 陆盟军大量的、极其重要的支持与协助,这不仅使美国人看到戴高乐的战斗法国在盟军 进攻法国作战中的巨大价值,而且也使他们看到法国民众热烈支持和拥戴以戴高乐为首 的法兰西民族委员会。在另一方面,法兰西民族委员会的代表迅速进入盟军解放地区,建 立有效的行政管理机构。鉴于上述情况,加上来自英国、苏联方面要求承认法国临时政 府的巨大外交压力,以及法国共产党在国内的巨大政治影响,只有戴高乐势力可以与之抗1赵克仁, 试析美国对法国抵抗运动的态度 ,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92 年第 1 期。2夏尔戴高乐, 战争回忆录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1 年。3罗伯特达莱克, 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下册, 商务印书馆, 1984 年。4衡。罗斯福权衡再三,决定改变对法政策。1944 年 7 月 6 日,戴高乐应邀访问美国。7 月 11 日,美国政府承认法国民族委员会是法国人民事实上的代表。10 月 23 日,美国、英国 和苏联同时宣布承认法国临时政府。二、英国支持戴高乐的原因二、英国支

      《试析二战期间美英对法的政策正式[1][1][1][1]》由会员j****9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二战期间美英对法的政策正式[1][1][1][1]》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最新标签
    发车时刻表 长途客运 入党志愿书填写模板精品 庆祝建党101周年多体裁诗歌朗诵素材汇编10篇唯一微庆祝 智能家居系统本科论文 心得感悟 雁楠中学 20230513224122 2022 公安主题党日 部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课件 机关事务中心2022年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推荐 世界水日ppt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空气单元分析 哈里德课件 2022年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计划 空气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退役军人事务局季度工作总结 集装箱房合同 2021年财务报表 2022年继续教育公需课 2022年公需课 2022年日历每月一张 名词性从句在写作中的应用 局域网技术与局域网组建 施工网格 薪资体系 运维实施方案 硫酸安全技术 柔韧训练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建筑工地疫情防控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 磷酸二氢钾 2022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例文 少儿美术-小花 2022年环保倡议书模板六篇 2022年监理辞职报告精选 2022年畅想未来记叙文精品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课程实验指导书范本 草房子读后感-第1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022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工作计划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 2022年小学体育教师学期工作总结 2022年家长会心得体会集合15篇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