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认识艾叶(蕲艾灸)PPT课件01

80页
  • 卖家[上传人]:y****8
  • 文档编号:151297039
  • 上传时间:2020-11-1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3.59MB
  • / 8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蕲艾和蕲春艾灸疗法,蕲春县蕲艾产业协会,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艾灸征服美国大兵】“环太平洋-2016”军演艾灸疗法扬名世界,“环太平洋2016”联合军演于6月30日至8月4日在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亚州南部进行。 中国是第二次受邀参加。和中国军舰一起参演的还有一艘特别船只“和平方舟”医院船。,艾灸征服美国大兵 当地时间7月8日下午,中国海军参加“环太平洋-2016”演习的和平方舟医院船举行中医专场医学交流,6日至8日,来自1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海军医学专家展开学术交流。在中医专场医学交流中,神奇的中医治疗手段引起了各国军队医务人员的极大兴趣,很多人纷纷体验针刺、艾灸等中医传统技艺的独特功效。 左图为:美国海军医务人员现场体验艾灸疗法。 美国海军陆战队曼迪上尉告诉采访的记者,中医诊疗在美军中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一年前他参加了美军的战场针灸治疗培训,临床上进行突发性病症止痛,针刺、艾灸发挥了很好的疗效。 军医为艾灸找到作用依据 艾灸是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一,具有温通经络,活血通痹,回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疾保健的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也为艾灸的治疗、保健作用找到了依据。

      2、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中医科郭瑞林副教授等进行的一项研究揭示,艾灸穴位八邪及三阴交,可显著改善红细胞聚集程度,降低血液黏度,加快血流速度,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证实了艾灸对改善人体微循环及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和功效。(此研究报告来自中国医药报),1954年,毛主席指出:“重视中医,学习中医,对中医加以研究整理,这将是我们祖国对人类贡献的伟大事业之一。”,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认识艾叶艾叶的药用历史、现代研究及其在保健、食疗上的应用,艾叶,本品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vl. et Vant. 的干燥叶。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湖北蕲春产质量最优。以艾叶入药的在全国各地有20多个品种。 性味苦、辛、温,功能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衄血,吐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症。 艾灸治百病。,艾叶的应用历史悠久,说明艾叶在公元前就已普遍应用,这种应用当然是以医药用途为主的。,“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离骚

      3、(公元前340前278年):,“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诗经(公元前116世纪),“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孟子(春秋战国时期),艾叶的应用历史悠久,艾叶真正用于治病的最早记载是:,我国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著作黄帝内经,载有二个用艾治病的处方:一为灸法;一为熏法。,我国第一本方书五十二病方(成书不晚于战国时期),对药物记载较少,艾叶是其中提到的为数不多的几种药物之一。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艾叶的药用历史悠久,: 艾叶(当时已普遍使用)未收载 白蒿(当时已不太常用)有记载 因而有不少人认为此处的白蒿即是艾(白蒿与艾同科同属的近缘植物) 。,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艾叶的药用历史悠久,其附方中有2个用艾的处方: 胶艾汤:仲景用其治经寒不调或胞阻胞漏、宫寒不孕等症,取艾叶之暖宫止血作用。 柏叶汤:仲景用其治吐血不止,取艾叶“主下血、衄血”之功。 此二方至今仍然是中医临床常用之方。,伤寒论、金匮要略(合称为伤寒杂病论): 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撰,为后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艾叶的药用历史悠久,多收载民间常用的简验便廉之治病处方

      4、,据笔者初步统计,该书含艾叶处方共计21首,用治胸肋腹痛或吐衄下血;卒心痛;伤寒时气,温病;下部生虫烂肛;掣痛不仁;白癫等。用法有水煎服(煎剂)、烟熏(烟熏剂)或制酒服(酒剂)。可见在晋代艾叶就在民间已广泛应用。 见:戴卫波,梅全喜,等.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艾叶治疗疾病的机理探讨,中国民间疗法 2014年第7期,最早介绍了艾叶的食疗方法及作用:“若患冷气,取熟艾面里作馄饨,可大如丸子许。”,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孟宪食疗本草:,艾叶的药用历史悠久,艾叶作为药物正式记载始见于该书,对艾叶的药性理论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若疮,妇人漏血”,“主下血、衄血、脓血痢” 。所载:止下痢、妇人漏血、衄血等应用,一直为后世所遵循。,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艾叶的药用历史悠久,载:“艾叶,旧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书中附有“明州艾叶”图,从现有的资料看,图经本草是最早描述艾叶植物形态,最早绘有植物形态图和最早提出艾叶药材道地之说的本草书籍。 后世据此认为当时是以复道艾”(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所辖)和明州(,亦称四明,浙江宁波及

      5、鄞县附近)艾为质量最好的。,宋苏颂图经本草:,艾叶的药用历史,本草蒙荃收载了“蕲州艾叶”图,并描述了当时对蕲艾的重视程度:“倘有收藏,不吝价买,彼处仕宦,亦每采此,两京送人,重纸包封,以示珍贵,名益传远,四方尽闻。”,载:“生田野,今处处有之道地:蕲州、明州。”,明弘治年间(15O5年)定稿的本草品汇精要,明代蕲州所产艾叶逐渐以其质优效佳而为广大医药界所接受,蕲州也成为艾叶的道地产地。,本草蒙筌 附蕲州艾叶图,艾叶的药用历史悠久,对产自家乡的道地药材蕲艾更是十分推崇,载:“(艾叶)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四明者图形。近代惟汤阴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 “蕲艾”之名是李时珍最早提出的. 见:梅全喜.试论李时珍对艾叶的认识和应用,中医文献杂志,1998年第1期,赞艾“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此书可能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艾叶的专著,惜已失传。,李言闻蕲艾传(一卷):,李时珍本草纲目:附有艾叶治病的单、验方52个,是收载艾叶附方最多的本草专著之一。,艾叶的药用历史悠久,明

      6、本草乘雅半偈记载:“(艾叶)生山谷田野,蕲州者最贵,四明者亦佳。”蕲州贡艾叶,叶九尖,长盈五七寸,厚约一分许,岂唯力胜,堪称美艾。” # 蕲艾在明代已成为贡品。,艾叶的药用历史悠久,群芳谱载:“(艾叶)处处有之,宋代以汤阴复道者为佳。近代汤阴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自成化以来,惟以蕲州者为胜,谓之蕲艾,相传蕲州白家山产。又置寸板上灸之,气彻于背,他山艾彻五汤,阴艾仅三分,以故世皆重之。”,艾叶在明代已被农学、杂学书籍载所收载。,艾叶的药用历史悠久,明代蕲艾在临床上的应用颇受重视,不少医籍方书中均强调用蕲艾: 妇科玉尺卷二载有“阿胶蕲艾丸”,是以道地药材命名方剂的典范。 怪证奇方载:干蕲艾煎汤餟之,治口吐清水。 杨诚经验方:蕲艾捣铺脐上熨之,治产后感寒腹痛。 # 可见,明代随着蕲艾愈来愈受各界重视而名声远扬,蕲州作为艾叶道地产地的重要地位已稳定地确立了。,艾叶的药用历史悠久,清代仍推崇蕲州所产艾叶, 本草备要、本草从新均载有“宋时重汤阴艾,自明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艾为胜”。 本草易读载:“处处有之,自明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 得配本草载:“产蕲州者为胜。” 植物名实图考载:“今以蕲州

      7、产者良。” 本草害利载:“蕲州艾为上。”,艾叶的药用历史悠久,清代临床上也都强调用蕲艾:如竹林寺女科二种的胎产奇方就强调用蕲艾, 清代官廷御医对蕲艾的应用十分重视:蕲艾在清宫医案处方中出现频率较高,主要用于妇科疾病。亦有用于治疗腰痛。 一些地方志也多有类似记载:如清代官修最庞大的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云:“艾,蕲州出。”清蕲州志亦以“蕲州麒麟山者良”,并称“蕲州专产,莫良于艾”。甘肃武威县志也承认地产艾叶“功亚于蕲艾”。 # 可见清代艾叶的道地产地仍在蕲州。,艾叶的药用历史悠久,近代仍重视蕲艾。不少医药专著仍有“以湖北蕲春(蕲州)产者为佳”的记载: 如1953年时逸人著中国药物学就注明:“艾产于我国各地,以湖北蕲春产者最佳。” 中药志载:“药用艾叶以蕲艾为佳,蕲州即今湖北蕲春县,为李时珍故乡所在地。” 蕲州药志设有专章介绍蕲州特产,蕲艾就是第一个被介绍的蕲州特产。 此外,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台湾出版的本草药性大辞典等多种医药书籍也有类似记载。,近代艾叶产地的记载,湖南临湘:有大量艾叶出口,据健康报(1998年10月2日)报道“每年出口艾叶达40万斤。” 山东诸城等:据中药志(第三册19

      8、61年版)载:“(艾叶)主产于山东诸城、梁山、曹县、烟台等地,产量大,销往全国并出口”。 安徽嘉山:据新版中药志(第五册,1994年版)载:“(艾叶)近年来以安徽滁县地区嘉山县产品销售量最大,供做艾叶油。” 河南、河北等地的艾叶产量和质量也不错。,现代艾叶的主产地除湖北蕲春外,尚有:,艾叶是一个“伟大”的药物艾叶为什么能“避邪”,艾叶用的最多的还是在民间,端午节悬挂艾叶“避邪”的习俗在中国大多地方都有。,远古时艾叶被用于取火及保留火种,其后被用于巫术及祭祀,到后来艾叶逐渐应用于“避邪”,慢慢发展到最后艾叶成为端午节的一个民俗用品。,艾叶避邪的应用也从早期的悬挂艾叶,发展到后来的熏艾烟、洗艾澡、饮艾酒、食艾糕等应用形式。,艾叶为什么被认为能“避邪”呢?,艾叶辟邪的真实起源,用冰取火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的体现:在冬天里,把结成的大冰块磨成椭圆形的冰块(类似凸透镜),对着太阳进行聚光,并用艾绒作为取火物取火,所以艾在古代还有一个别名“冰台”(尔雅)。 西晋张华编撰的博物志中就有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故艾又名“冰台”。,艾叶辟邪的真实起源,古代人们不仅在取火过程

      9、中应用艾绒,而且在保管火种以及在火种迁徙过程中也大量地采用了艾绒。,进入到氏族社会,开始有了分工。作为保管火种这么重要的事情就必须固定到一个认真负责的人来承担,这个长期保管火种的人就慢慢的被人们称之为“火神官”或“祝融”。,南方夏神祝融图,武汉东湖磨山 “祝融观星” 雕塑,艾叶辟邪的真实起源,保管火种的人还要经常上山采集艾叶晾晒干制成燃火材料艾绒,用来取火或保存延续火种。,诗经中:“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记载。,艾叶辟邪的真实起源,其后,人类不断受到疾病和瘟疫的攻击,当一种烈性传染病发生时,往往整个村子或整个部落的人大部分都死亡了。但人们发现,在每次灾祸发生时也总有一些人却能安然无恙。历经无数次的反复观察,终于发现负责掌管火种的这家人,甚至在这家人附近住的人都可以没事,他们仔细检查了这家人与其他人家的不同之处,发现这家人土屋的墙上挂满了艾叶。慢慢就有了“艾叶辟邪”的认识。 (梅全喜.艾叶辟邪的传说、真实起源及科学道理,中华养生保健,2011年第11期),艾叶辟邪的科学道理,“艾叶辟邪”曾被视作迷信,在今天看来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在古代,当一种瘟疫(烈性传染病)大流行时,往往整个村子的人都会染病死亡,而造成这些瘟疫传播的根源就是病毒和细菌,但古人无法认识到这些,只认为是妖魔鬼怪邪气侵害造成的。 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解释,这种妖魔鬼怪邪气就是病毒和细菌。 而现代医学研究已表明:艾叶中的挥发油(香味成分)对多种致病细菌及病毒均有抑制或杀灭作用。,艾叶辟邪的科学道理,有研究表明,艾叶的香味成分(挥发油)挥发出来后,不仅能抑制或杀灭房屋周围环境中的细菌和病毒,还可分布于人口鼻呼吸道中,能杀灭进入人的口鼻呼吸道中的细菌病毒,还可在口鼻中形成一道微膜屏障阻止细菌病毒的侵害。,艾叶辟邪的科学道理,据艾叶专著记载:上海等地对用艾叶为主制成的消毒香,进行抑菌、抗病毒试验,结果发现艾香(主要为挥发性成分)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杀灭作用,对枯草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结核杆菌及多种皮肤致病真菌等也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腮腺炎病毒及疱疹病毒均有抑制作用,用其对空气消毒,

      《认识艾叶(蕲艾灸)PPT课件01》由会员y****8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艾叶(蕲艾灸)PPT课件01》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最新标签
    公安主题党日 部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课件 机关事务中心2022年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推荐 世界水日ppt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空气单元分析 哈里德课件 2022年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计划 空气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退役军人事务局季度工作总结 集装箱房合同 2021年财务报表 2022年继续教育公需课 2022年公需课 2022年日历每月一张 名词性从句在写作中的应用 局域网技术与局域网组建 施工网格 薪资体系 运维实施方案 硫酸安全技术 柔韧训练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建筑工地疫情防控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 磷酸二氢钾 2022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例文 少儿美术-小花 2022年环保倡议书模板六篇 2022年监理辞职报告精选 2022年畅想未来记叙文精品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课程实验指导书范本 草房子读后感-第1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022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工作计划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 2022年小学体育教师学期工作总结 2022年家长会心得体会集合15篇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_1范文 2022年电脑说明文作文合集六篇 2022年防溺水初中生演讲稿 2021最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2022年新生迎新晚会策划书模板 20 xx年教育系统计划生育工作总结 英语定语讲解ppt课件 2021年4s店客服工作计划范文 2022年小学优秀作文700字四篇
     
    收藏店铺
    相关文档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