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先秦孟荀思想中的霸道观

23页
  • 卖家[上传人]:吟****
  • 文档编号:141614610
  • 上传时间:2020-08-1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2.51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先秦孟荀思想中的霸道观一、孟子的王霸之辩思想反对霸道、主张王道王霸即“王道”与“霸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两种统治方法与政治理念,就“王道”与“霸道”范畴产生之事件顺序而言,王道早于霸道。“王道”一词最早出于尚书-洪范,其言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王道代表的是一种德治理想,是整个社会之行为准则与道德准则,王道之实现在于君主要赐福百姓,以身作则,使臣民心服,还要刑罚有度,任用贤能等。行王道还是行霸道在中国历史上曾引起长期之争论,史称“王霸之辩”,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春秋时代,各诸侯国变法图强,相互侵伐兼并,最终出现“春秋五霸”,管仲相齐而使桓公成为五霸之首,此为霸道之始。在流传下来的管子一书中,已经开始讨论王霸之问题,霸言中说:“夫王霸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强调无论成就王业还是霸业,得民心是最重要的,因此,“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霸言)。在春秋时期的争霸角逐中,管子还讨论了成就王霸之业的战略选择,必须审时度势,认为“强国众,合强以攻弱,以图霸;强国少,合小

      2、以攻大,以图王。强国众,而言王势者,愚人之智也;强国少,而施霸道者,败事之谋也”(管子-霸言),在战略时机之选择上,则“强国众,先举者危,后举者利。强国少,先举者王,后举者亡;战国众,后主可以霸;战国少,先举可以王”(管子-霸言)。正是在这些思想之指导下,根据当时之政治形势,管仲采取了一系列之措施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对于管仲之霸道,孔子评价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坐衽矣。”(论语-宪问)认为管仲助桓公成霸业,使天下百姓免于战乱之苦,乃莫大之恩惠,并称其为仁者,“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虽然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追慕盛赞尧舜禹之王道之治,向往“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之王道政治,然对于管仲之霸道还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于霸道还是持赞许之态度,王与霸在孔子之思想中还没有形成尖锐之对立。孟子的王霸之辨思想总的来说是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孟子师从子思,以儒术为宗,崇尚王道。在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面时,孟子将其所认为的政治制度划分为“王道”与“霸道”,并在“王道”与“霸道”关系方面,主张“王道”反

      3、对“霸道”。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孟子眼中的霸是“以力假仁”,以大国之力假借仁义之道,孟子的“王”与“霸”己经脱离了以政治形势言霸王对言,而是从自身政治伦理的角度对王霸进行新的诊释。为了说服君主遵行仁政,孟子向各国君主的目标“霸业”提出了异议。孟子的王道是以民为本,“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孟子的王道思想同其性善论的主张是相通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在整个社会起到模范作用,自觉而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善性,为民仁政,就可以吸引天下仁人志士辅佐其统治。同时统治者也应顺应人性之本善,做到善政,实现王道乐土。在施行仁政的对外向度上,孟子反对霸道。孟子认为即使是征伐统一,也应以王道行之。同时,在学术方面,孟子也反对学术为霸业服务。正因为孟子的思想在战国时期略显保守,其王道思想又看轻君主,因此其思想在战国时期并没有市场。霸道之下的民众生活未必不好,但却不像王道之下的民众那样心情舒畅,“霸道之民欢虞如也,王道之民嗥嗥如也。”(孟子-尽心上)所以生活于王道之下的民众甘愿为国家之利益而赴死,且道德境界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杀之而不

      4、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者。”(孟子-尽心上)孟子所说之王道政治,亦即其所倡导之仁政,仁政之哲学基础在于人人天生固有的不忍人之心也即恻隐之心。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尽心上)尧舜禹汤文武诸先王是以自己之仁德成就了一番王业。在孟子看来,民心之向背乃能否得天下之关键,“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以此之故,实现王道之措施在孟子看来最重要的是得民心,关心百姓之疾苦,与民同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具体而言:一是制民之产,因为“无恒产者无恒心”,“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这样就可成就王道之治,“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二是省刑减税,“省刑罚,薄税敛”(同上),“易其田畴,薄其税敛”(孟子-尽心上)以减轻人民负担。三是加强学

      5、校教育,使百姓明人伦修礼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有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总之,孟子认为王道之行,必须从各个方面保障百姓之利益,“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同上)正是基于此王霸之分,孟子以为管仲成就之霸业平平,其“功烈如彼之卑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王霸之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之影响。孟子公孙丑上所谓霸道,就是以国家的实力为基础,加强军事,进行兼并战争,开拓疆土,征服其他国家,如春秋的五霸就是如此。所谓王道,则是以道德教化为基础,不追求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疆域开拓,而是以仁心来推行仁政,使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富足幸福的生活,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是其代表。显然,霸道政治的起点是君主对利的追求,或者说是企图实现自己的野心;所以在他们眼中,人民是工具,军事实力是基础,战争是手段,疆域是目的,说到底也就是为了他们自己权力欲的最大限度的满足。然而这种以强权和暴力进行的征服,并不会使被征服者心悦诚服。因为征服者只能给被征服地的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痛苦,即使能带来某种繁荣但却也只能是虚假的繁荣,所以被征服者心中永远会有一种复

      6、仇的渴望。而王道政治与霸道政治则恰恰相反,它的起点是君主的“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心中本性的善,由此,君主便会推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德政。统治者以人民生活的幸福美满为目的,不片面追求疆域的开拓和实力的强大,这样反而能以这种软实力吸引各国人民对其国度的向往和欣羡,甚至于希望由他来统治自己的国家。对于民众而言,吃饱穿暖是最起码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人们会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和内心的幸福感。在春秋、战国那个战争频仍的时代,不去扩张,不对人民横征暴敛,致力于让人民安居乐业,就是极其难得的明主了,因而其他国家的人民自然而然地要去他的国度生活。与霸道的邪路相比,王道显然才是正途。可以说,孟子在王道政治中始终坚持的原则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句充满了民本思想的话语可以说是王道政治的集中体现。因为“孟子之所以不放松于王霸之辨者,实与其民本思想暗暗可通消息,此盖王者之一切措施,均系为民,而霸者之一切措施均系假装为民。”也就是说,在王者的认识中:一个国家中最重要而尊贵的,是百姓的安居乐业、幸福,是人民的公利;其次,才是这个国家的利益,如国土完整、国家尊严;而最后的、最不重要的,是

      7、统治者或统治阶层的利益。因为统治者之所以能成为统治者,是因为他“得乎丘民”,也就是得到百姓的拥护;所以统治者得以构建其合法性的原因不在他自己,而在能为百姓做事情,对国家有益。而一旦他不能做到这些,甚至对国家有害、并剥削欺压百姓的时候,那么百姓就有权推翻他,建立新的政权。所以衡量政府好坏和统治者优劣的标准,不在于霸道层面的制度法令的制订、各种行政工作的进行,而在于王道层面的百姓利益的实现、百姓幸福感的达成。孟子说“王者之民,皞皞如也”(孟子尽心上),在圣王统治下的百姓,是感到心情舒畅的。其原因就在于圣王是为百姓利益着想的,而不是为自身利益着想的。至于如何获得民心,孟子指出,首先“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梁惠王上)统治者要让百姓有恒产,也就是固定的可以得到保障的生活、生产资源。人民的生活是一定要有稳定的保障的,否则心就不会安定,不安定就会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甚至于犯罪,而这就会受到刑罚的制裁。显然,孟子认为百姓遭受刑罚的原因并不在他自己,而在统治者。是统治者没有尽职尽责的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所以真正的犯罪者其实是统治者。因此,统治者有责任、有义务让老百姓有稳定的、充裕的生活保

      8、障,让他手里的生活资源上可以孝顺父母、下可以养育妻儿,而无论年景如何,都能过上安稳的日子。这样的政府才是好的政府,才能让百姓顺从自己。而假如百姓手里的资源,既不够孝顺父母的,又不够养活家庭的,而且年景好时不幸福,年景不好时更有巨大的危险。这样的政府就无法使百姓听从自己,而只会激起民变。所以要想治理好国家,就要让百姓有稳定的生活、生产资源。为此,孟子提出了均田地、减赋税等一系列措施。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是王道的达成,而只是王道的起点。孟子之所以特别强调王霸之辨的关键在于心服与否,与孟子的道德哲学、政治哲学是由性善论的人性论和性由心显的心性论直接相关的。因为在孟子看来,王道或仁政,并不是外在的、孤立的、单纯政治领域的事情,而是内在道德本性的当然和必然要求,所以孟子认为王道不过是一个“推”的过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的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的核心就在于“推己及人”四个字,而出发点就是每个人都有的善良本心。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古代的圣王们之所以能治理好国家,最关键的是靠他们的道德本性之显现,因为他们不忍看到百

      9、姓受苦,所以才运用各种治国方略和制度来为百姓服务,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国家得到治理,他们也被称为王者。因此,孟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就在于统治者的本心。这也就是为什么当齐宣王问孟子他是否可以统一天下、成为王者时,孟子认为当然可以,因为他曾听说齐宣王对祭祀之牛有不忍之心。孟子认为,当齐宣王见到“觳觫”之牛时,其内心本有的仁爱之心是活动的,而不是僵死的,这就表明他的仁爱之心还未被彻底遮蔽。所以只要齐宣王能把这颗仁心运用到对待百姓上去,就可以开始向王道迈进,并逐渐趋近。所以治理国家就在于能够推己及人,能够把自己的恩德仁爱推广到天下人,这样自然就会得到天下人的爱戴,国家就会治理的好;而如果不能推广自己的恩德,那么就会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反对。事实上,即使在现代政治中,一个国家的治理虽然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制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居于统治阶层那一部分人的用心也是十分重要的。当然,王道政治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保证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可以时刻发用,并战胜他的自利之心。但是,因着时势的限制,孟子并没有想到除了道德修养外,是否可以有某种制度来保证统治者尽可能积极的发用不忍之心,这也是此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一直没有解决的一大问题。二、荀子的王霸之辩义立则王,信立则霸,权谋立而亡 荀子提出了“义立则王”、“信立则霸”。荀子将王霸定义为“故用国者,义立则王,信立则霸,权谋立而亡。三者主之所谨则也,仁人之所务白也。“王”与“霸”都是人主治国的途径道路。选择的方式不同,其治国结果也不同。统治者应当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目标加以选择和施行。荀子所处之战国晚期,各国之间征战更加频繁,以礼义治国已不足以维持社会之安定,故荀子在倡导礼义的同时援法入礼,提出了隆礼重法的王霸并重思想。孟子以仁与力区分王霸,荀子则认为王霸之间的区别在于义与信,以义立国则成王道,以信立国则成霸道,“挈国以呼礼义而无以害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荀子-王霸)并且所用之人皆为义士,所布之法皆为义法,如此“则下仰上以义矣,是綦定也。綦定则国定,国定而天下定”,汤武皆以百里之地而臣服诸侯,“无它故焉,以济义矣。是所谓义立而王也”(荀子-王霸)。而霸

      《先秦孟荀思想中的霸道观》由会员吟****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孟荀思想中的霸道观》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最新标签
    发车时刻表 长途客运 入党志愿书填写模板精品 庆祝建党101周年多体裁诗歌朗诵素材汇编10篇唯一微庆祝 智能家居系统本科论文 心得感悟 雁楠中学 20230513224122 2022 公安主题党日 部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课件 机关事务中心2022年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推荐 世界水日ppt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空气单元分析 哈里德课件 2022年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计划 空气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退役军人事务局季度工作总结 集装箱房合同 2021年财务报表 2022年继续教育公需课 2022年公需课 2022年日历每月一张 名词性从句在写作中的应用 局域网技术与局域网组建 施工网格 薪资体系 运维实施方案 硫酸安全技术 柔韧训练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建筑工地疫情防控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 磷酸二氢钾 2022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例文 少儿美术-小花 2022年环保倡议书模板六篇 2022年监理辞职报告精选 2022年畅想未来记叙文精品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课程实验指导书范本 草房子读后感-第1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022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工作计划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 2022年小学体育教师学期工作总结 2022年家长会心得体会集合15篇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