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第三版)课件详解
*1 中 国 教 育 史 *2 前 言 一、中国教育史的性质 ·史学→专题史(专门史) ·教育科学→教育通史 二、中国教育史的内容 ·教材“教育制度”、“教育思想” ·学术领域通史、问题史、交流史、 关系史 *3 三、中国教育史的价值 ·工具价值古为今用 ·学科价值去伪存真 四、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意义 ·中国教育史的历史 ·为形成教育思维提供素材 *4 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教育源自人类的生产劳动,服务于人类的生存 与发展。 二、中国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教育目的培养生产劳动者 ·教育权利与机会均等,男女受教育(内容) 的不同,因于生理差异而非等级尊卑 ·教育内容生产劳动经验,生活习俗,宗教 礼仪,等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没有专门教育场所 ·教育者老者为师;长者为师 *5 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教育 一、夏代的教育 ·“为政尚武”与“以射造士” ·夏代的学校 中央序 地方校 二、商代的教育 ·“以乐造士” ·商代的学校除了继承夏代遗产外,有所创 新,如瞽宗商代特有的学校 *6 三、西周的教育 ·“以礼造士”与“学在官府” ·西周的学校 国学大学、小学 乡学 ·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 六艺的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的特色文武兼备、知能兼求、教有所别 六艺的历史影响“六艺”不仅是教育内容, 而且成为一种教育模式,成为后世儒家学者谈论教 育改革的范本。 *7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一、官学衰废 ·官学状况 春秋时期,官学见于史书记载者仅有两事 1.鲁僖公修泮宫 2.子产不毁乡校 ·官学衰废的原因 二、“学在四夷”与私学兴起 ·私学兴起的原因 1.教育变革的内在要求 2.与“士”阶层地位的变化密切关联 *8 ·私学的历史影响 私学的产生,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 的革命。 1.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樊篱,使教育从政治 活动中逐渐摆脱出来,成为社会中相对独立的子系 统。 完成了学校教育与自然形态教育的第二次分离。 “教师专业化”的开端长者为师→能者为师 2.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扩大了受教 育对象。 3.创造了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繁荣时期。 *9 三、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历程 ·稷下学宫的性质与特点 1.性质 a.官学之下是私学,私学之上是官学,官私合办 b.集教学、研究、育人、谘议为一体 2.特点 a.学术自由 b.待遇优厚 ·稷下学宫的历史影响 *10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 (一)儒家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1.生平与教育活动 a.“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b. 政治上失意委吏、乘田;中都宰、司寇( 兼摄相事);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寻找实现政治 抱负之地。 c. 教育上获得巨大成功“有弟子三千,贤人 七十二。”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深 受学生爱戴。 d.孔子的谥号“尼父”(鲁哀公十六年);“ 褒成宣尼公”(汉平帝元始元年);“文宣王” *11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顺治二年);“万世师表”康熙年间 e.孔子的历史贡献 开办私学,加速了“学术下移”。 删定古籍,整理和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 “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2.教育观 a.教育作用论 教育的社会作用“庶-富-教” 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性相近,习相远” 针对“天命论”,揭示受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中庸佐证“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 ,己千之。果能此道,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2 b.教育目的论 培养志于道的“君子”或“君子儒”修己以敬, 以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针对“不学而仕、学而不仕” 反对“世袭制”,憧憬“贤人政治” c.教育对象论 “有教无类” 针对“有教有类” 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的“有教有类”表现为 对内被统治阶级几乎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对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夷戎狄蛮 *13 就孔子招收的学生成分来看,其不折不扣地遵循“ 有教无类”的原则,尽管有所谓的“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的规定。 南郭惠子“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3.教学论 a.教学过程 “学-思-行”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b.教学内容 “四教”文、行、忠、信 “六书”诗书礼乐易 春秋 荀子劝学篇中始尊为“经”,故后世有“ 六经”之称谓。 *14 “教育的非宗教性” c.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 三隅反,则不复也。” 4.德育论 “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为道德规范。凡符合 “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仁者爱人”与“爱有差等” “不学礼,无以立。”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5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教师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爱护学生,无隐无私 教学相长,当仁不让其师 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16 6.历史影响 a.国内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半部论语 治天下。” b.国际 早在16世纪,基督教传教士曾将孔子的学说 (连同教育思想)导入欧洲,引起巨大震动。欧洲 启蒙主义思想家、“百科全书式”派领袖伏尔泰称 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和道德的化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孔子为“世界十大文化 名人”之首;设立“孔子奖”;伦语被称为“ 东方的圣经”。 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有“孔教”、“孔教 学校”。 美国加州曾将9月28日定为“孔子日”,1971 年美国参众两院甚至立法确定孔子的诞辰为美国的 教师节。 *17 ·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 1.生平与教育活动 a.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中期邹邑(今山东邹县)人,思想家,教育家 。 “孟母三迁”、“断机教子”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受业于孔子之孙 子思的门人,孟子一书即是孟子与弟子“述仲 尼之意”而作。其一生的经历与孔子颇为相似早 年致力学业,中年聚徒讲学,并率众弟子周游列国 ,兜售“仁政”、“王道”主张,晚年回归故里, 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 ,俯不作于人,二乐也。”) “亚圣”与“孔孟之道” *18 大致在隋唐之前,孟子只是“子”书之一,之后则 逐步上升为儒家经典。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礼部侍 郎杨绾上疏建议将孟子列为“明经”科目,与论语 、孝经并列,预示孟子地位开始变化。宋神宗 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孟子首次被列入科举。之 后,特别是经过朱熹的集注,孟子与论语、大 学、中庸并称“四书”,地位超越了儒家传统的“ 五经”,成为元、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官学教育与科 举考试的必修科目。 与此相应,在隋唐之前,孟柯只是作为“诸子”之一受 着封建士大夫的景仰。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六月, 孟柯受封邹国公,为第一次被正式赐封。元文宗至顺元年 (1330年),加赠孟柯为邹国亚圣公。这是孟子首次被朝 廷封为“亚圣”。明、清时期,孟柯的“亚圣”地位得到 了进一步的巩固。明世宗说“人以圣人为圣,圣人以孔 子为圣。宋真宗称孔子为至圣,其意已备。今宣于孔子神 位题‘至圣先师孔子’,去其王号及大成、文宣之称。 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 子。”清代延续着这一称号。孟柯遂成为孔子之后儒家的 正统,形成“孔孟之道”的格局。 *19 b.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荀、孙同音 ,汉人也尊称为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 教育家。其家世及早年经历不详。大抵中年以后曾 游说齐、楚、赵、秦等国,且长期居齐,三度出任 稷下学宫祭酒。晚年得楚相春申君之荐为兰陵令, 解职后仍在此讲学著书。 为了顺应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全国统一政权 的历史趋势,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了批 判和吸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学说 。政治上,他主张“法后王”(但并非完全放弃“ 法先王”),坚持“隆礼”与“法治”并重;哲学 上,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及“人定胜天”的观点 ,反映出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在人性问题上,他 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并揭 示了“性”与“伪”的关系,等等。 这一系列见解成为荀子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 “诸子”之一 *20 2.人性论与教育作用论 a.“性善论”与“扩充善端” “性善论”的依据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在现实生活中表 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怜恤别人的本然心情。如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 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 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 *21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定“仁、义、礼、智”为天赋予人的本性 之端。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社会现实中的“不善”(或“恶”)又当如何 解释呢环境使然。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 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教育的作用“扩充善性”、“求其放心”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22 b.“性恶论”与“化性起伪” “人性恶”之依据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 让亡。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 而礼义文理亡焉。 ” 孟子言“性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 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性伪之分”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 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性伪之合”与“化性起伪”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 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 性伪合而天下治。” *23 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 3.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 a.培养“君子”、“圣人”或“大丈夫”(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治人的“劳 心者” 坚定的信念“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伦理道德是基本的教育内容学校教育的目标即 在“明人伦”。其所谓“人伦”,即社会中最基本 的五种人际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 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尤为重视其中的 “父子孝”与“兄弟悌”关系,以此为中 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五常”(仁、 义、礼、智、信)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 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24 b. 荀子把教育培养目标分为“士、君子、圣人 ”三个层次。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义则始乎为士 ,终乎为圣人。” “士”是从事具体事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君 子”最主要的是“笃志而体”,坚固其志,身体力 行;“圣人”是最高的“智者”,博大精深,无所 不明,“故学者,固学为圣人也。” 在荀子看来, 教育目的即是培养由士到圣人等各种治术人才。 教育内容就要以诗、书、礼、 乐、春秋为主体。荀子对其各自的教育作用 作了精辟的概括“故书者,政事之纪也; 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 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 之极也。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 、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 者毕矣。” *25 4.教学思想 a.教学过程 在孟子看来,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尽心、 知性、知天”的过程。 “尽心”,即尽量扩充和发展人固有之善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