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换一换
首页 金锄头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红茶起源、历史及没落汇总

  • 资源ID:90686859       资源大小:51.04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贝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贝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红茶起源、历史及没落汇总

红茶起源、历史及没落一、世界红茶之源-正山小种红茶世界红茶之源-“正山小种”红茶,作为世界红茶的始祖,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于明朝中后期,诞生于中国武夷山桐木,由正山堂江氏先祖始创。从正山小种到世界统饮名茶,由桐木走到世界的每一个红茶之印迹,都有着一段品不尽、道不完的红茶之韵! 据史料记载,桐木在宋代称崇安县仁义乡,这里的劳动者主要经济来源靠桐油及制作绿茶类的“龙团凤饼”贡茶为生。由于桐油生产的繁荣,当地大量地种植油桐树,受桐油发展的影响,这一地区地名曰桐木,这里又是出入中原的关口,故曰桐木关,正山堂江氏家族世代生活于此。 在江氏家族内,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正山小种红茶产生的说法:大约在明朝后期某年采茶季节,有一北方军队路过桐木关庙湾,夜晚驻扎在当地的木制茶叶加工地点,睡在了茶叶青叶上。待到天明军队离开后,茶叶青叶已经变软发红,而且带黏性。江氏族人非常着急,为了尽量挽回损失,族人决定把已经变软的茶叶搓揉成条,并用当地盛产的马尾松的枯萎材块作为燃料来烘干已经带黏性的茶青。待到茶叶烘干后,原来红绿相伴的茶叶变的乌黑发亮,并且带有一股松脂的香气。可是烘干好的茶叶在当地并没有人愿意买,于是江氏族人把这种烘过的茶叶挑到45公里外的星村,期望能尽可能地挽回些损失。令人没有想到的时是,当第二年的制茶季节将来临时,有人竟然愿意出高于原来茶叶几倍的价格来收购这种乌黑并且带松脂香味的茶叶,并且付了现款。之后,在高价格的驱动下,这种乌黑、带有松脂香味的茶叶越做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兴旺,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广。 江氏族人根据这种茶叶的颜色,称其为“乌茶”,在方言中,乌是黑的意思。后来为了与桐木关外冒充这种红茶的茶叶相区别,江氏族人称其为“正山小种红茶”,“正山”即为真正的高山上的茶,“正宗”的意思。 16世纪末17世纪初(约1604年),正山小种被远传海外,由荷兰商人带入欧洲,最先它是以治病功能在药店出售,而此时世界其他红茶均未诞生。但随后红茶风靡英国皇室乃至整个欧洲,并掀起流传至今的“下午茶”风尚。自此正山小种红茶在欧洲历史上成为中国红茶的象征,成为世界统饮名茶。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皇查理二世时带去几箱中国“正山小种”红茶作为嫁妆。随后,安妮女王提倡以茶代酒,将茶引入上流社会,正山小种红茶作为当时的珍品,后逐渐演化成“下午茶”。 1876年,祁门红茶在正山小种红茶的基础上试制成功,随后,中国各地的工夫红茶也以沿袭正山小种工艺的方式,慢慢发展出了滇红、闽南红茶等各地工夫红茶。 二、正山小种与外山小种有什么不同 1、地域范围界定:正山小种红茶原产地就在武夷山桐木关。据中国茶经记载“桐木之内,方为正山”,凡是桐木关所产的茶,均称作正山。而武夷山附近或者其他地区所产的茶称外山,以区别桐木关以外所产的小种红茶。 2、制作工艺要求:正山小种为红茶的始祖,也是红茶中最为经典与传统的茶种,真正的正山小种红茶需要以武夷山地区高山茶树茶叶为原料,以传统技艺并经过马尾松的天然烟焙工艺制得。 3、品质上的差异:正山小种乃是高山茶,具备特殊的高山韵,滋味醇厚,且耐冲泡耐存放,外山小种大多是低山茶叶,底蕴薄,且不耐冲泡。 三、为什么说正山小种是红茶始祖 自“正山小种”红茶出世以后,先后产生了四大红茶(祁门红茶、印度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高地红茶)。 据史料记载祁门红茶是1876年由一个在福建崇安县任县令的余干臣回家乡后,把福建“正山小种”红茶制法带回去,在当地设红茶庄试制成功的。此后才有后来品种不断增多的工夫红茶的出现。见于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所著茶经述评中详细记载了红茶的传播是由武夷山(崇安)向江西铅山的河口镇,再由河口镇传到修水后又传到安徽东至最后才传到祁门,产生祁门红茶。 “正山小种”红茶早在1604年以前就由荷兰商人带入欧洲,最先它是以治病功能在药店出售,而此时世界其他红茶均未诞生。据史料记载,印度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及斯里兰卡高地红茶是在1848年,英国人罗伯特福钧在利益驱使下窃取了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把茶叶移植到印度加尔各答后渐渐培育出的。随后,中国各地的工夫红茶也以沿袭正山小种工艺的方式,慢慢发展出了滇红、闽南红茶等各地工夫红茶。由此可以推断“正山小种”红茶是红茶之祖,桐木是红茶的发源地。 四、红茶发展历史 1、红茶传入欧洲 红茶的历史是从17世纪西方的大航海时代开始的。从那时候起欧洲从中国进口红茶,这样才真正有了红茶。据史书记载,欧洲进口红茶的确切时间是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以东南亚为中心的整个亚洲贸易,他们最先把红茶带到了欧洲,随后饮用不发酵的绿茶的习惯传到了法国和英国。 说到红茶人们自然会想到英国。实际上,荷兰是欧洲最先开始饮茶的国家,他们从17世纪30年代就开始有饮茶的习惯,而英国人则是从17世纪50年代才开始饮茶。虽然那时英国已经开始了和亚洲的贸易往来,但是重点在印度,而当时的印度并没有饮茶的习惯,直到19世纪人们才发现了印度的阿萨姆红茶。l 2、红茶在英国的发展 1662年,西班牙公主凯瑟琳嫁入英国王室,公主嫁中有许多当时非常珍贵的红茶和砂糖,她每天都要在红茶里加入大量砂糖饮用,受凯瑟琳的影响这种饮茶方式开始在贵族流行,至此红茶盛行开来。 后来,英国不满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所有红茶贸易,便悍然发动了对荷战争。在战争达到白热化的1669年,英国制订了禁止从荷兰在进口红茶的法律。最终英国取得该场战争的胜利。从此英国夺取了荷兰在亚洲的红茶贸易权,并以中国福建、厦门为根据地开始红茶贸易。1689年中国的红茶被直接通过海运送到英国。那时红茶刚从船上卸下,伦敦大街小巷便传来叫卖声,往往家里藏有红茶显示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为什么许多贵族家里是主妇来烹茶呢?原因有二:一是显示了主人的热情好客,其二便是防止某些客人的“顺手牵羊”,可见红茶之重。当时英国从厦门购入的红茶近似于现在红茶中的半发酵茶武夷茶。因为红茶呈黑色,又名乌茶。这样,人们的喜好渐渐从不发酵的绿茶转移到半发酵茶,红茶文化也最终在欧洲开花结果。l 3、波士顿倾茶事件-打破了茶叶贸易垄断 到了18世纪下半叶,红茶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并深受喜爱。美国施行殖民统治的英国,垂涎于美国这个巨大的新兴红茶消费市场,特别制定了征收高额红茶贸易税的法律印花税法,并于1765年开始执行。法案一经颁布就受到了美国人民的抵制,并在美国掀起了抵制英货的运动。英国虽然迫于压力取消了法案,但依然保留了很高的茶税英国的这种做法更加激化了美国的反高税收运动。终于,在1773年爆发了波士顿倾茶事件。(一些美国青年袭击了停泊在波士顿港的英国商船,把商船上堆放的342箱红茶倾倒进大海里。)以波士顿倾茶事件为开端,美国的各个港口也纷纷效仿,发生了类似的事件,最终导致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4、发现阿萨姆红茶1823年,揭开红茶历史新的一页。英国探险家罗伯特布鲁斯在印度的阿萨姆地区发现了野生茶树。这就是现今的阿萨姆红茶,这是完全不同于中国红茶的新品种。1839年,全新的阿萨姆红茶正式诞生。 随后在1845年,英国人发现阿萨姆红茶叶片较大,比现在的中国红茶更适合批量生产。于是他们把阿萨姆红茶和中国红茶进行杂交后在当时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和斯里兰卡人工种植这一新品种。自此,英国的茶文化广泛地流传开来。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自1874年W.S.莱尔(W.S.Lyle)发明第一台揉捻机后,1876年乔治·里德(George Reld)又发明了切茶机将条形茶切成短小而细的碎茶,红碎茶则正式出现。再经近百年的发展,各种新的机具不断发明,相应的工艺技术不断出现,各类制法大致确 定,产品花色基本定型,消费的习惯已经形成,使红碎茶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五、中国红茶的没落中国是茶叶主产地。近代历史上,中国曾长期垄断世界市场的茶叶出口,主导着世界茶叶市场发展脉搏。茶叶也成为中国对外出口的“拳头产品”,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进入19世纪以后,世界市场对于中国茶叶的需求持续走高,在1817年至1833年里,中国茶叶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普遍在50%以上,可见中国出口贸易对茶叶的倚重。英国人帮助中国茶叶走向世界,当时,对于中国茶叶需求量最大的国家是英国,它还是近代最大的国际茶叶市场。一方面,英国本土拥有庞大的茶叶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得益于英国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他们掌握了世界贸易市场的主导权,将茶叶贸易扩张到全球各地,间接帮助中国的茶叶打开世界市场。中国茶商坐享其成,在供给侧牢牢控制住茶叶输出价格,就能随着不断扩大的世界茶叶市场需求,获得高额的利润。英国市场对于中国茶叶的依赖可以从两组数据来说明。首先,从国家之间的茶叶贸易来看,1843年到1860年间,从广州出口的茶叶基本上全部运往英国。到了1860年代,中国外销的茶叶依然有70%-80%被运往英国市场。其次,从英国本土的茶叶消费来看,1868年的时候,有人做过一个统计,英国人均茶叶消费量是3.52磅,中国茶叶占93%,印度茶占7%。可见当时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上的绝对统治地位。中国与英国之间的茶叶贸易对英国整个国家的经济来说都意义非凡。1839年,英国进口的中国茶叶高达4000多万磅,征收的茶叶税超过300万磅,占英国国库全部收入的10%。中英之间的茶叶贸易已经成为英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世界茶叶市场上,中国强势垄断茶叶的出口,英国的茶叶经济命脉掌握在中国茶商手里,掌握在清政府手里,这让英国上下处于一种强烈的不安之中,他们迫切希望打破中国人的垄断。很快,英国人就如愿以偿。到了19世纪90年代,英国人的茶叶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人均消费茶叶增长到5.73英镑,而中国茶叶所占的比重却急速下降到11%。那么,短短20多年时间,中国茶叶在英国为什么不受欢迎了呢?破除中国茶商垄断,英国人在印度发展茶叶经济我们先来看是哪些地方的茶叶取代了中国茶?答案很有意思,印度茶与锡兰茶这两个产地当时均是英国的殖民地。原来,英国商人对中国人垄断茶叶一事耿耿于怀,他们一直在尝试培育自己的茶叶生产地,来满足自己控制的茶叶市场。毗邻中国的印度成为了英国人的首选之地。1838年,印度殖民地向英国出口了第一批茶叶,由此打开了印度茶叶全面扩张的道路。到了19世纪80年代,中国茶叶出口盛极而衰,在英国市场逐渐萎缩,而英国人实际控制的印度茶、锡兰茶开始高歌猛进。到了1890年代,印度茶、锡兰茶几乎联手将中国茶赶出了英国市场。那么,英国人为什么放弃喝中国茶?中国茶为什么丢掉了英国市场呢?这要从中国茶的主要对手印度茶说起。19世纪中后期的印度茶,在英国人的扶持之下,确实具备了与中国茶一决雌雄的条件。首先,印度一些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非常适合茶叶种植。阿萨姆地区位于东喜马拉雅山南麓,与不丹相邻。这里雨量丰富,有利于热带性的阿萨姆大叶种茶树生长。在历史上,1823年罗伯塔·布鲁斯(Robert Bruce),就在印度的阿萨姆发现了野生的茶树。这打破了英国人传统观念中只有中国才能种植茶叶的观念。1833年,丧失了中国茶叶贸易垄断权的东印度公司发现阿萨姆这片丘陵适合种茶,很快种植了80000颗中国茶种。阿萨姆地区生产的红茶浓稠,浓烈,清透鲜亮,耐冲泡,很受英国人的欢迎,一跃成为东印度公司发展茶叶贸易的掌上明珠。其次,英国人拥有先进的技术,将工业革命的成果运用到茶叶种植、管理、制作、贩运等领域。当中国的制茶还停留在手揉、锅炒等传统手工工艺的时候,英国人在印度制茶时已经开始使用机器来完成揉捻、解块、烘焙、拣选、筛分等步骤,大大提高了制茶的效率,迈向了机械化制茶的现代道路。当中国茶叶还借助不同层级的区域市场,将小农户的茶叶人挑肩抗,送到贸易中心城市时,印度茶叶已经完全由英国设立的现代化公司管理,根据英国市场的需求与仓储情况,直接

注意事项

本文(红茶起源、历史及没落汇总)为本站会员(jiups****uk12)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jinchutou.com/h-59.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