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换一换
首页 金锄头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

  • 资源ID:89447440       资源大小:20.5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金贝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贝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人教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2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包括掌握劝、见等实词的意义,积累通假字和三个文言虚词。3提高诵读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4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5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二)方法与过程:1通过教师讲析与指导归类,学生可以了解有关荀子的基本常识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2通过诵读学生可以纠正不良发音并培养语感,并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3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并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的态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2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即要善于从学习中寻找快乐,要乐学、好学。二、教学重点: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2.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三、教学难点:1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四、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结合书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三字经同声朗读音频,只听开头四句。问:同学们刚才听到了什么?生可能答“三字经”,也可能答读的具体内容,无论如何回答,都要将学生注意力引到所听的四句内容上来。2接着投影播放文字画面。请学生翻译这四句意思,重点落在“习”上。3.师:提出“人之初,性本善”观点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投影展示孟子的生卒年和时代)(这句话可以是教师叙述,也可以提问学生),他认为人一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但小他59岁的荀子却不这么认为,恰恰相反,他认为人一生下来,本性是“恶”的,就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投影展示荀子的生卒年和时代,)说明:通过比较和投影展示,学生既能复习巩固第三单元有关孟子的常识,又能了解到荀子思想与孟子的区别,另外也明确了二人的生活时代。(二)课文学习1.解题:“劝”:劝勉。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说明:前面刚比较过孟子和荀子关于人之本性的思想差异,但最终归结点都是学习,所以荀子首篇即谈“劝学”,那么究竟“劝学”为何意?接下来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强化这一概念。)2.学生听课文朗诵音频,边听边标上小节号,给生字注音,尝试标出节奏记号。听完后检查学生掌握情况。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学生一齐朗诵全文,注意停顿和发音的标准。3.解读第一自然段:先翻译然后提问:1)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观点?(明确:学习不可以停止。)2)为什么学习不能停止?有的人不学习似乎也过得挺好,那么荀子的这句话又有何意义可言?(明确:这一点我们在探讨性善论与性恶论时已说过,关键在于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怎样的人。学生会说是“君子”,由是引入思考“君子”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要以“君子”为标准来理解荀子的学习观。)3)第一节讲完后让学生一起大声朗读背诵。4.解读第二自然段:1)导入:一提起“学习”二字,同学们便摆出一脸不耐烦准备听人说教的神情,多少个家长和老师面对学习难题都苦无对策呢,那么儒学大师荀子又有何高招呢?请同学们一起看第二自然段,先了解一下大意。2)翻译第二自然段。3)问:A这一段话里,荀子是否一上来就说学习有多重要?(明确:当然没有)B为了让易流于说教的话题变得生动易接受,荀子用了一组比喻的手法(考虑到学生未必能答出)来论证,请大家找出有几个比喻?(明确:共有“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五个比喻。即染料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取得的,但比蓝草更青;冰是水所结成,可是比水更寒冷;木材本是笔直而符合墨线要求的,但用火熏烤把木材制作成车轮,它的曲度就符合了圆规的要求,即使把它晒干也不再重新挺直;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锋利。此段也可简略地说,如果学生领会够好的话。)C这五个比喻和“学习”有何关联呢?怎么就归结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上的呢?(明确:4)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5.解读第三自然段:1)翻译本段,落实重点字词。2)提问:A和第二自然段一样,荀子依然用一组比喻来阐述他的观点,请问有几组比喻?(明确:五组比喻,见课件)B这些比喻得出了什么结论?(明确:荀子由一系列的比喻推论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3)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6.解读第四自然段:1)翻译本段,落实重点字词。2)提问:说完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接下来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学生也许七嘴八舌地说很多,可以根据荀子原文作出肯定和评价,但最终引到第四段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上来。)荀子是如何论述的呢?还是用比喻的形式吗?3)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三)知识点归纳(课件展示)1.通假字2.古今异义词3.词类活用4.特殊句式说明:1.以上知识点的归纳并不是简单的知识梳理,而是通过自己整理和提问的方式逐步解决。2.另外针对本单元要求掌握的28个文言实词(本文占8个)和3个文言虚词,可在最后让学生参考阅读学习P209的附录“本册文言词语一览表”有关劝学中的字词。有些在学习课文时已讲过,有些还需和后面的课文学习相结合,一蹴而就无论从时间还是精力上来说都难以达到。3.除此知识点归纳也结合了书后的【思考与练习】。(四)文章思路回顾由节选部分提到的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态度扩展到荀子·劝学篇涉及的与学习相关的段落内容(可先请学生思考学习还有哪些需要重视的地方,然后再引出荀子的观点、论述。)最终归结到“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上。说明:对思路的回顾目的有二:一是从技巧上来看,让学生学习借鉴议论文的写作思路与方法;二是从内容上来看,让学生领会理解学习的重要性,等等。(五)小结:结合时代,反观自身,阐述学习的重要性、意义和态度等。(六)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根据课文思路背诵。2、结合自身实际,总结在学习上的经验和教训。六、教学反思劝学是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的名家名篇,虽然说理性很强,但文章以喻代议、内容生动、寓意丰富,所以在讲析时不能以理说理,否则易流于说教,为学生厌倦。这个教学设计的实践使我真切地感受到,寓教于乐,趣味生动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不易,尤其针对技校生而言。所以我在讲析时,按照每段话先疏通字词,接着解析内容、手法,然后朗读背诵的顺序进行,这样不至于整篇疏通字词的太过枯燥,也不会将兴奋点都集中在寓意丰富的议论手法上。总之,整次课下来,节奏有快有慢,有张有弛,较以前有不小进步。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为本站会员(思***)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jinchutou.com/h-59.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