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换一换
首页 金锄头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青少年自杀家庭因素分析

  • 资源ID:88914656       资源大小:62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贝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贝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青少年自杀家庭因素分析

青少年自杀与家庭因素分析【摘要】 家庭因素是引发青少年自杀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表明家庭结构残缺可能是导致青少年产生自杀意愿和发生自杀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亲密度(亲子关系)对青少年自杀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亲密度低的家庭中青少年自杀行为越有可能出现。【关键词】青少年 自杀 家庭因素【引言】自杀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个社会自杀率的高低可以反映该社会的整合程度,是该社协调与否的间接表征。目前我国已步入高自杀率国家行列,自杀已成为我国人口的第五大死因,1534岁青少年的第一大死因1。据教育部副司长王定华在 2010年11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透露,仅2010年 1至 11月,全国就发生了中小学生自杀事件 73 起2,青少年已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笔者认为,造成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很多,但就社会学的视角而论,其中的家庭因素则不容忽视,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因素。康宁心理咨询热线掌握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因家庭问题自杀者已占自杀者总数的50%3,其中,青少年所占比例甚高。而青少年自杀不仅是个人的人生悲剧和家庭的不幸,更是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探索青少年自杀的影响因素显得十分必要"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和相关因素决不是单一的,在诸多不同的影响因素中,家庭是对青少年自杀敏感度极高的一个变量,作为最基本的首属群体和最微观的社会系统,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无处不在。家庭的哪些特征影响着青少年的自杀,本研究对此予以了分析和探讨,考虑到调查资料的标准性和统一性,本研究将只考虑家庭的结构和亲子关系的影响。18李木元.认识“中国式自杀”N.人民政协报,2007- 12- 19(B1).2王冕.今年全国中小学生自杀 73 起N.成都商报,2010- 09- 08(12).3中国每年 200 万人自杀未遂N.成都商报,2007- 09- 11(6).【正文】1 有关相关概念1.1青少年的概念在学术界因对青少年的概念的不同解释对青少年的年龄段各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心理学界根据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一般把青少年界定为13岁25岁之间,并将这一阶段称为青年期。1.2自杀的概念要为自杀做一个明确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常见的自杀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一般定义:有意毁灭自我的一种行为表现。(2)世界卫生组织(2004)定义为,一个人意识地企图伤害自己的身体、以达到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3)自杀是致死性的、故意的危害自我生命的行动,行动者明显地缺乏生存的愿望,提示行动的致死性和故意性。1.3自杀行为包括自杀念头、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3个方面。1.4青少年自杀的概念 是指青少年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以结束自身生命的行为。自杀是一个全球性的悲剧,每年至少有 50万人死于自杀,然而由于自杀在所有国家严重地漏报,所以实际上的数字肯定更高,估计高达 120 万。自杀率在年轻人中呈上升趋势,自杀已成为导致年轻人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在十几至二十几岁的青少年中,自杀倾向的比率通常也是最高的。根据对中国卫生部近十年数据分析发现,自杀是中国全人口的第五大死因,中国自杀死亡的绝对数字居世界第一。1.5青少年自杀的心理历程自杀的行为通常先显示出自我伤害,在从自我伤害到自杀的行为过程中,每一个完成自杀的个案平均会尝试8-25次的自我伤害行为,自杀者在结束自己生命之前在心理上要经历三个阶段即自杀动机的形成阶段,内心矛盾冲突阶段及行为选择或平静阶段,自杀倾向是自杀行为的前奏。1.6家庭结构相关概念1.6.1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于家庭成员的不同配合和组织的关系而形成的联系模式。1.6.2由于家庭内部诸因素之间的矛盾运动的差异性,造成了千差万别的家庭结构,按家庭成员的状况和关系划分,1)可以分为夫妻俱在且关系融洽的家庭,称为健全的核心家庭;2)当家的夫妻俱在但夫妻感情破裂的破裂家庭;3)夫妻患有疾患或缺一方的缺陷家庭;4)以及夫妻子女分两地的松散家庭。后三者统称不健全的核心家庭。1.6.3家庭亲密度,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具体的表现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亲相爱融洽和谐的关系。2青少年相关的理论关于青少年自杀的相关理论2.1心理动力模式西方一些研究者在讨论各种人格变量和认知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杀的心理动力模式,指出自杀危机是某些心理机制导致的结果。例如,弗洛伊德提出生命的两种力量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是生命的力量,增强生存的动力,而死的本能则被认为是死的动力。这两种力量在人的一生中不断相互作用。来自潜意识的恐惧感和体验抑制了人的成长和发展,它威胁着生的力量,于是死的本能战胜了生的本能。因此,弗洛伊德把自杀理解为内心矛盾冲突的结果。Ziloorg(1937)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提出包括复仇、恐惧、怨恨和逃避的幻想都会导致自杀,并指出绝大多数自杀行为都是冲动的表现。2.2“痛苦呐喊”模式该模式由 Willians 于 1997 年提出, “痛苦呐喊”模式描述的是情境的组合:一方面个体既感到挫败,却无法逃避;另一方面个体又可以获得伤害自己的机会。这种模式既解释了非致命的自我伤害,也解释了更致命的自杀行为。它认为个人压力情境的“逃离电位”(escape potential)很敏感。因此,不太严重的自我伤害代表了重建逃离路线的尝试,更严重的自杀行为和自杀未遂可以视为一次“痛苦呐喊”,是个人觉得无路可逃,而且没有获救的可能时所采取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感到被彻底“击败”了。这种模式强调自杀行为是被组合情境诱发出的一种“反应”,而不是一种“交流”,是渴望获得解救的呐喊。2.3生物学理论对青少年自杀的生物学研究显示,生理因素在自杀行为中发挥重大作用,他们认为自杀者的体质与一般人的最大差异在于他们血清素的分泌浓度异常,血清胆固醇与自杀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而血清素可抑制暴力和冲动,因而自杀行为常出于冲动。2,4社会学理论此理论的代表人物就是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他认为自杀行为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自杀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且是社会的集体创作,青少年自杀行为与社会变迁、社会规范、社会制度有很大关系。2.5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理论作为应用性社会科学,强调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角度去分析青少年的自杀行为,该理论既认同个体的生理、心理层面因素对自杀的影响,又强调环境即家庭、朋辈、组织、社群、社会文化等于青少年自杀的作用。3.1研究设计3.1.1因变量: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愿,青少年学生的非致命性自杀行为 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愿:自杀意愿是指个体有寻死的愿望,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自杀意愿是偶然体验的自杀行为动机,个体胡思乱想或打算自杀,但没有采取实现此目的的外显行动,是自杀企图的游离因子,本研究以是否想过自杀来表示青少年的自杀意愿,为只有两种结果的定性变量,青少年学生的非致命性自杀行为:非致命性自杀行为也称自杀未遂行为,指的是个体采取有意伤害自身的行为,但这种行为并没有导致死亡,本研究以是否自杀过来表示青少年的非致命性自杀行为,为只有两种结果的定性变量。因为自杀成功的青少年不具有调查的可能,所以采用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的自杀行为作为观察变量考察。3.1.2自变量:家庭结构 家庭亲密度 健全的核心家庭是最为理想的家庭结构。在这种家庭中,家庭气氛融洽,家庭成员互相关心。作父母的不仅夫妻间感情深厚,互敬互爱,而且有足够的精力关心、体贴、疼爱子女,他们共同承担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使他们心理和生理都能够健康成长。而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则会对子女的成长产生副作用,影响子女对于以后的生活的心理健康。家庭结构缺陷造成对子女的教育和关爱减少甚至缺失,使其角色转换困难。容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自我存在感丧失,这就是家庭结构对于青少年自杀行为存在相关性。家庭亲密度低是家人的沟通交流不够,青少年即使有问题或者事情也不太会跟家人说,不会向他们求助长此以往压抑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影响,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家人很少聚在一起,造成子女对父母的感情不是很深,甚至家庭关系冷漠,父母由于工作等原因对孩子缺少关心,或者只对孩子学业成绩关心,就算他们出现了什么心理问题也不知道,还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家庭充满暴力,夫妻关系部和谐,这对他们也产生了心灵创伤,感到自卑压抑等。4.2研究假设4.2.1青少年的自杀意愿和非致命自杀行为率可以推测自杀行为的发生的概率。4.2.2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受家庭结构和规模特征的显著影响。结构残缺家庭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的发生率高于结构健全家庭的青少年学生。 健全的核心家庭是最好的成长环境,而在结构残缺的家庭中,青少年得不到需要的支持和鼓励,良好的情感诉说的环境及困难解决的帮助的对象,使得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的自杀行为出现。4.2.3家庭亲密度对青少年自杀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亲密度低的家庭中青少年自杀行为越有可能出现。 家庭不和睦、母子关系恶劣、家庭缺少温暖等因素都单独与自杀行为发生作用家庭环境因子对青少年的自杀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诱因“最近刺激物”作用,如亲人的否定、拒接、打骂或争吵,这种负性生活事件起着“扳机”作用。其二是来自家庭不良因素亲密关系的长期、慢性作用,造成青少年人格缺陷和自杀倾向,这种人格缺陷与自杀倾向的存在,使这些青少年在“扳机”作用下,易于自杀。不同于亲密度高的家庭中,能够遇到及时的交流和沟通解决问题。在情感上相互支持,在生活中相互帮助。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及时发现问题。4.3 研究对象 青少年(13-15岁)4.4研究方法 问卷法5结果分析5.1青少年自杀意愿的发生率与家庭结构统计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32名青少年学生中,26人没有想过自杀,占样本总体的81.25%;想过自杀的为6人,占样本总体的18.75% 。其中核心家庭25个,非核心家庭7个,根据样本状况可以推断,青少年学生自杀意愿的发生率为18.75%。(见表1一1)自杀意愿 想过自杀 没想过自杀 合计核心家庭 2 23 25非核心家庭 4 3 7合计 6 26 32 表11 青少年自杀意愿表与家庭结构从表11中可知核心家庭有自杀意愿的比例为0.0625,同比非核心家庭中的0.5714.有显著性的差异。根据香港明报的报道,浸会大学1997年调查发现,10.7%的中学生想过自杀;中文大学200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学生自杀意愿率上升至14.7%;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04年的调查结果表明,14.9%的中学生曾有过自杀念头"国内一项关于中学生自行报告压抑和自杀意念比例及严重程度的调查显示,有1/3的中学生受严重的压抑症状所苦,16%的承认有自杀意念"º可见,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愿呈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5.1.1青少年非致命性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与家庭亲密度根据统计数据可以得知,在被调查的32名青少年学生中,31人没有采取过自杀行为,占总体样本的96.875%;采取过自杀行为的有1人,占总体样本的3.125%",其中高亲密度家庭为28个,低亲密度的家庭为4个。根据样本状况可以推断,青少年学生非致命性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与地的家庭亲密度有关(见表1一2)非致命性自杀行为状况 有

注意事项

本文(青少年自杀家庭因素分析)为本站会员(206****923)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jinchutou.com/h-59.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