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换一换
首页 金锄头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传承传统文化必读四书(DOC)

  • 资源ID:88631815       资源大小:49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贝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贝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传承传统文化必读四书(DOC)

摘自净空法师传承传统文化必读“四书”2015年12月18日 讲于 香港 传统文化的承传是大事。如果传统文化断了,那是中国人的悲哀,民族也不会长久。传统文化的延续需要传人,谁来继承传统文化呢?继承传统文化是政府的责任,中国历代把传统文化的承传都摆在第一位。清朝灭亡后,最后这一百年传统文化承传乱了,大家疏忽了,造成今天社会的动乱,所以承传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人头等大事。 四书的重要性 承传传统文化首先必须落实“儒、释、道”的三个根,也就是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和十善业道。这是德行的根本。在这个基础上要进一步学习“儒、释、道”的代表著作。儒家的代表是四书;佛家的代表是无量寿经(即中本华严经);道家的代表是老子道德经。在这个里面我们今天要特别介绍四书。世界上真正有学问的人知道中国文化之可贵,知道“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可以救天下,可惜今天的中国人自己却不晓得。四书在从前是中国人必读之书。以前中国社会的道德标准是依儒家的四书、五经为标准,所思、所做不能超越这个标准范围。现在这个范围打破了,换句话说,现在没有原则没有标准,这个不得了,违背伦常的异端邪说都出现了。所以今天特别应该倡导大家都来学习四书。四书是儒家的总纲领,千经万论都离不开这个总纲领,就像华严经是佛家的总纲领,千经万论都离不开华严经一样。对学佛人而言,四书也是修学大乘佛法的重要基础;对学道的人而言,四书也非常重要,修学大乘佛法必须以小乘为基础,不扎小乘的根大乘就没有份。但是到了唐朝中叶以后,中国祖师大德们不依小乘学了,他们用“儒”跟“道”代替小乘。“儒”跟“道”是中国本土的学说,我们修学起来非常方便,结果很成功,这一千三百年来大乘八个宗世世代代都有祖师大德出现。儒家的四书,的确是大乘法以四书为基础,直接修学大乘就没有障碍,容易得到成就。现在麻烦来了,修学大乘佛法的人,不但不读小乘经典,连四书、五经也放弃了,就想直接在大乘经典上下功夫,结果当然有许多障碍,用的功力很多、费的时间很长,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今天学佛的同学应当多念四书。我们一面修学大乘,一面用儒家、道家来补课,这样决定有好处,可以相辅相成。中国从前的读书人至少都能背诵四书,这是最低的底线;不但要背诵,而且要讲解;不但要讲解,而且同学之间要互相切磋琢磨、研究讨论。研究讨论当中,理事愈来愈明白、愈来愈清晰,自己对于一切法的想法、看法、做法,自自然然就有一个标准。古人所谓“读书志在圣贤”,读书的目的是变化气质,成圣成贤。学佛更不必说了,我们学佛的志愿是要作佛,佛是大圣。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去作佛的。有了成圣成贤的志愿,必须得落实,四书的道德标准才能实现这个愿望。 四书编排特色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论语跟孟子原来是独立的,大学跟中庸是礼记里面的两篇。宋朝朱熹把这四种合成一部书,称之为四书,从宋朝一直到清朝这部书都非常盛行,成为读书人必读之书,政府选拔人才考试也是一定要考这部书。朱熹编四书这个灵感,我猜想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我们知道,朱夫子当年在世,读了不少佛经,华严经是佛教的圆满法门。方东美先生告诉我,华严经是佛学概论、是总纲领,所有一切经典都是从它分出来的细节。华严经有圆满的理论、有精密的方法,后面还有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表演,就是把华严的理念和方法做出来给我们看。四书就有这个味道,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是孔子表演,他把中庸跟大学做到了,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家庭、落实在事业,他统统都做到了;孟子也是一个表演,是孟子表演。所以论语是圣人表演,孟子是贤人表演。圣人怎么落实、贤人怎么落实,四书讲绝了。学习传统文化可不能把这部书忘掉。所以“儒、释、道”三个根扎稳之后,第一部要学的就是四书,这就是你真正把路找到了,这是成圣成贤的道路。 大学开篇简介 四书开篇的几句话都是最关键的话,是全遍的宗旨,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的意义。大学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提出了“人性本善”,这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宗旨。大学所讲的“明德”就是三字经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也是佛法所讲的“自性”。所以“明德”是体,是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亲民”是相,是现象。“亲民”的“亲”是亲爱,“民”是大众,“亲民”的意思就是博爱大众,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慈悲”。“止于至善”是用,是作用,这个作用是究竟方便,达到圆满,达到圆满才叫“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把大道的体、相、用都说明了,跟大乘佛法都能相通。现在人们的情况怎么样?现在我们的“明德”不明了,所以老祖宗聪明,在“明德”上头加了一个“明”字,这个“明”字,是个动词,希望把我们的“明德”恢复光明,这是教育的目的要恢复“明德”。以佛法来说,这是属于“自利”,就是我们自己要成就德行、成就学问。恢复“明德”的方法就是要断烦恼。如果烦恼不断,“明德”就没有办法恢复。所以这是讲“自利”。“自利”一定要“利他”。“亲民”是“利他”,帮助众生恢复自性的“明德”,在大乘经教里面,佛常讲“自度度人”。“明明德”是自度,“亲民”是度人,然后才能“止于至善”,达到善的极处,究竟圆满。谁做到了止于至善?孔子做到了,孟子做到了,都是“止于至善”的好榜样。以上是大学的总纲领。纲领说出来之后就要讲方法。如何才能做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第一个是要“知止”,也就是说在这一生当中,你要有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你所止之处。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不同,但是这里头有个原则,无论从事哪种行业,一定要专、要精,这就是“知止”。你学东西不能学得太多,不能学得太杂,学得太多,太杂就不能成就。“知止而后有定”。目标确立之后,心就有固定的方向,不会漫无目标的朝三暮四。“定而后能静”。方向确定了你才能静得下来。“静而后能安”。静下来之后你的心就安定了。“安而后能虑”。心安定之后,智慧就生起来了。有定、有静、有安,这个心就生智慧,不生烦恼。“虑而后能得”。智慧开了之后,就得到了成就。这个“得”是得什么?得“明明德”,得“亲民”,得“止于至善”,这些境界你就能得到。纲领和方法都知道,修行要从什么地方下手?从“格物”下手,无论是世法或佛法,都是同样的道理。“物”是什么?是物欲、欲望。世间人常讲“欲海难填”,你只要有欲望,就不能“知止”。“格”是格斗,就跟打仗一样。跟谁打仗,跟自己的欲望打仗,要把自己的欲望打败,克服住。“欲望”是什么?贪嗔痴慢,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我常讲的,这十六个字就是欲望的范围,凡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佛跟儒的修学道理是相通的。佛法修学从哪里下手?从破烦恼障下手,然后破所知障。你看菩萨的“四弘誓愿”,第一个教你发度众生的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度众生之前,先要度自己,就是“明明德”。从哪里下手呢?从第二愿下手,烦恼无尽誓愿断,从这下手。“格物”就是断烦恼,破烦恼障;其次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破所知障。我们的障碍有两大类:烦恼障和所知障。先破“烦恼”,后破“所知”。“格物”是破烦恼障,“致知”是破所知障。这两种障碍去掉之后,你的意才诚、心才正,然后就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效果就出来了。无论是学儒、学佛,天天都不能离开儒、佛。学儒,天天不能离开孔子;学佛,天天不能离开释迦牟尼佛。怎样才能不离开?读经就不离开。佛经是佛陀的教诲;四书是孔子、孟子的教诲。我们天天读经、天天跟他们在一起、天天听他们的教诲,向他们学习,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学得跟他们一模一样,那就成功了。佛陀出现在世间,究竟目的何在?经云,“对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以真能离一切苦,得究竟乐者,才是真学佛。释迦佛一生行谊与孔子无二,他们达到至善,我们也希望能够达到至善。 中庸开篇简介 中庸“开宗明义”讲“天命之为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些话讲得很深!什么叫“天命”?什么叫“性”?这里所说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么?在华严经是讲得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心就是我们每个众生本有的真心,本有的真心就叫“天命”。天,是自然的,固有的意思,我们现前一念心性,这个真心本性是遍法界的,充满整个宇宙不生不灭,无有动摇。所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三际”是讲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十方”是讲空间。在无始无终的时间和无边无际的空间里,心性没有一处不遍满。六祖惠能大师用五句话来形容这个真心本性,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就是中庸里面讲的“性”。“率性之谓道”,“率”是顺从,是讲众生有感,自性就能有应,众生有感,自性有应。自性的大用就是能知能觉、见闻觉知,所以“感而遂通”,有感就有应。这个“感应”,佛法里称为因果。这个“感”是什么?起心动念就是“感”。“应”呢?境界现前就是“应”,因果、感应相续循环这种理叫做“道”。那么就因果来说,“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报”,这个是丝毫不爽,也不会差错的。这是怎么来的?本来就是这样的,自然而然的,这叫“道”,如是因,就得如是果。“修道之谓教”。明了因果的法则而修,断恶修善,种善因得善果,最后你的果才能圆满。种圆满的因,就有圆满的果。这种修德跟自性的性德圆融成一体,所谓“性修不二”,这叫圣人之教,圣人的教诲。中庸讲的理极为深广,教导我们依照自性之道而行“中和”。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能够行“中和之道”,天地万物就会处在自然和谐的状态。中庸所讲的道理是四书所依的基本原理。不仅是四书乃至整个圣贤教育都是以这种吾人本善之本性为体的。从这里可以看到,儒家的学问,跟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都不外乎是让我们恢复、回归自己本有的明德、佛性而已。如何开始修道呢?印光大师有一段话说,“其下手最亲切处在于格物慎独,克己复礼,主敬存诚”这八个字重要。“格物”就是格除物欲,战胜物欲。“慎独”是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不放肆、不随便,还是认真地格除自己内心的欲望以期达到“至善”。这种“慎独”的功夫很重要,能够“慎独”才会有诚意正心。“克己复礼”。“克己”是克服自己的习气毛病,把自己的恶行、恶语、恶念格除干净。“复礼”是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这些教诲不是古圣先贤故意弄出来、制造出来禁锢我们、规范我们的,这些教诲都是讲我们心性中本有的性德,只是我们现在不能恢复性德,也就是不能“明明德”,就不能不先依靠圣贤教诲来修行。等到有一天能够恢复“明德”,那你所做的无一不跟圣贤教诲相应,那时候圣贤教诲就没有用处了,为什么?全是你自己的心行。“主敬存诚”,就是心中要有“诚敬”。“诚敬”两个字一分一秒都不能够失掉,圣贤学问从“诚敬”下手。 论语开篇简介 论语里面第一句话说,孔老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讲学习圣贤教育的喜悦。古人读书是享受,读书最快乐;现在人读书多苦

注意事项

本文(传承传统文化必读四书(DOC))为本站会员(206****923)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jinchutou.com/h-59.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