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换一换
首页 金锄头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地籍管理ppt-第一章-总论

  • 资源ID:88204915       资源大小:699.50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25金贝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5金贝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地籍管理ppt-第一章-总论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主 编 谭 峻 林增杰,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出 版 社,地 籍 管 理 (2011最新修订),第一部分 总论,11 地籍管理研究体系,1.1.1 地籍与地籍管理,土地: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包括海洋滩涂和内陆水域 地籍:最简要的表述是土地信息记载册。是记载土地权属、界址、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禹贡篇:公元前2100多年的夏禹时期,治理水患后,按土壤质地、水利条件将疆域土地划分三等九级,作为缴纳贡赋依据,这是中国最早地籍制度的记载 地籍具有空间性、公信性、精确性和连续性等特点。地籍的空间性是由土地的空间特点所决定的;地籍的公信性体现了地籍图册资料的权威;地籍的精确性表现为地籍资料运用先进的测绘手段获取;地籍资料的连续性是现势性的最好体现,11 地籍管理研究体系,1.1.1 地籍与地籍管理,发展阶段: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 特点和任务: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 行政管理层次: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 地域: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地籍是土地管理的基础 地籍是土地权益保障的前提 地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保障 地籍为国家税收提供基础资料,11 地籍管理研究体系,1.1.1 地籍与地籍管理,地籍管理:指国家为建立为社会服务的地籍,以及研究土地的权属状况、自然状况和经济状况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系。土地自然状况指土地的坐落、四至、形状、大小、地貌、坡度、土壤、植被等;土地权属状况包括权属性质、权属来源、权利状况、界址点线等;土地的经济状况指土地等级、宗地地价、土地用途等 地籍管理以土地科学这一领域中的土地产权、界址、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要素的变化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它揭示了土地利用领域中人地关系这一特殊矛盾在时空上的运动规律 地籍管理是以地籍制度、地籍管理措施体系和地籍管理技术手段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11 地籍管理研究体系,1.1.2 研究对象与内容体系,比较规范化的地籍管理内容体系,11 地籍管理研究体系,地籍管理是土地科学的基础学科,涉及到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并同它们共同形成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主要涉及的相关学科有 产权经济学 土地法学 行政管理学 测量与制图学 统计学 档案学 管理信息系统,1.1.2 研究对象与内容体系,12 中国地籍制度发展史,1.2.1 古代历史,(1)地籍为税而设(始于公元前21世纪夏禹治水时期) (2)户籍为主、地籍辅助时期(始于公元前359年战国末期) (3)地籍与户籍平等地位时期(始于公元8世纪唐代中叶) (4)地籍地位提高时期(始于公元16世纪明朝中叶),12 中国地籍制度发展史,1.2.1 古代历史,12 中国地籍制度发展史,1.2.2 近代历史,(1)时期的地籍整理 在1913年秋于内务部设立了全国土地调查筹备处,筹办土地调查和经界整理工作 1915年3月全国经界局成立,制订了经界条例、变更地籍章程、土地清册等有关经界整理办法和规则;1916年3月,经界局在河北试办经界整理 1922年颁布不动产登记条例,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土地登记法规;同年颁布不动产登记条例施行细则,意味着我国地籍整理开始步入法制化进程,12 中国地籍制度发展史,1.2.2 近代历史,(2)国民政府时期的地籍整理 1923年设置了土地局,推行“平均地权”理念 1926年公布土地登记征税法,规定一切土地权利均需申请登记,领取证书后才享有法律保障 1930年土地法、1935年土地法施行法颁布施行,是国民政府地籍整理的发展时期 1933年内政部颁布土地测量实施细则,标志地籍测量制度的正式确立 1932年5月,江西省南昌县首次运用航空摄影测量 1934年8月国民政府成立土地委员会;1942年6月国民政府行政院下设地政署,实行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1944年公布地籍测量规则;地政署于1946年公布土地登记规则 国民政府虽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地籍整理制度,但是由于其政治上的原因,以及受当时科技水平、人才等限制,地籍整理的收效甚微,12 中国地籍制度发展史,1.2.2 近代历史,(3)解放区地籍工作 1928年12月,共产党颁布了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律井岗山土地法;1931年12月又出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1932年到1934年,革命根据地进行了查田运动,进行了土地调查、清帐等地籍工作 1946年5月4日,共产党中央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各解放区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运动 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施行,它是一个比较彻底和完善的土地革命纲领,使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配合土改,各解放区普遍开展了土地清丈、划界埋桩、确权登记发证、建立土地台帐等地籍管理工作,12 中国地籍制度发展史,1.2.2 近代历史,(4)社会主义时期地籍管理制度的理性回归 19491957年土地改革和合作化时期的地籍管理 地籍为土地改革提供基础资料 地籍为税收服务 城镇地区开展了土地登记工作 19581978年人民公社化及“文革”时期的地籍管理 全国范围内的第一次土壤普查 人民公社六十条对农村土地权利归属意义重大 城乡土地分管 “文革”期间既无政府也无地籍,12 中国地籍制度发展史,1.2.3 现代历史,1980年代后地籍管理实现大跨跃,理性回归之起步阶段 1982年-1993年 开展第一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使用权制度建立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申报登记 地籍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巩固阶段 1994年-1996年 开展城镇地籍调查 土地总登记完成 启动地籍信息化建设 采用新技术提高地籍管理水平,提高阶段 1997年-2000年 启动国土资源大调查 土地登记制度基本建立 土地统计制度基本建立 启动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体系 地籍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12 中国地籍制度发展史,1.2.3 现代历史,提高阶段 1997年-2000年 启动国土资源大调查 土地登记制度基本建立 土地统计制度基本建立 启动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体系 地籍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发展阶段 2001年-2005年 国土资源大调查全面展开 城乡土地登记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全面建立土地调查统计制度 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体系初步建立 地籍产业化与社会化试点,调整阶段 2006年- 现代产权制度建设 构建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体系 实施“金土工程”,1980年代后地籍管理实现大跨跃,13 国外地籍制度概述,1.3.1 外国地籍现代历史,旧约·创世纪记载,古代埃及早期就有全国土地资源进行普查的制度,并为埃及王国历朝法老所沿袭 公元前450年罗马最古老成文法十二铜表法编定完成,其中第七表为土地权利法,可见当时的土地经界分明,权属明确 大陆法系国家地籍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2世纪初物权登记制度萌生于德国,登记记载后才能发生效力 1722年德国颁布抵押权及破产令,承认先取特权在效力上优先于抵押权 1750年德国发布抵押权令,对抵押权和先取得权享有的优先权必须以登记为要件,相互间的顺位先后由登记先后决定 1896年颁布德国民法典,将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与公信力作为物权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1897年3月德国颁布土地登记条例,1935颁布土地登记条例施行法,1936年颁布土地登记官职责条例,1951年颁布以土地登记规则处理住宅所有权事宜法等。至此,德国的不动产登记制度日趋完善,1.3.1 外国地籍现代历史,13 国外地籍制度概述,大陆法系国家地籍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法国在民法典出台前,也曾发生过大规模的罗马法继受运动 法国民法典从1800年开始起草,是否采用公示原则成为登记制度议论的中心问题,最后登记公示原则还是在1804年形成时得到了采用 英美法系国家地籍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英国在1862年设置了政府登记局,统一管理英国城乡土地 1862年英国颁布威斯伯里勋爵法,将权利登记体系引入英国 1875年英国颁布凯恩勋爵法,规定对占有性权利实行自愿登记 1897年英国颁布土地转让法,对不动产权利实行强制登记原则 1925年以后英国颁布了土地登记法、土地负担法、财产管理法等 我国历代的地籍管理制度都是以国家利益为本位而建立的,以私的产权保护和交易安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产权登记在我国始终没有形成独立而完整的观念,也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产权登记法律体系,严格的产权登记制度在引进西方法制之前并不存在。我国现行的产权登记制度虽然带有产权登记的性质,但在很多方面仍然有中国传统登记的痕迹,如何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完善地籍管理制度及产权登记制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1.3.2 典型国家地籍制度特点,13 国外地籍制度概述,(1)俄罗斯国家地籍系统 俄罗斯地籍法律制度 2001年制定俄罗斯联邦土地法典 1999年通过俄罗斯联邦国家地籍法 俄罗斯联邦土地管理实行垂直体制,由联邦地籍局统一管理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土地从国有化向土地私有化发展 1990年俄罗斯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 国家地籍系统 土地登记:俄罗斯联邦国家土地登记包括土地及与土地相关的地上物的权利,如建筑物、地下或地上设施等的登记 土地统计:俄罗斯联邦国家经济统计的一种类别 土地评价:按土地用途、土地收益、供求状况确定土地价值 地籍信息系统 地籍信息系统目标:建立全俄罗斯统一的地籍自动化系统 地籍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建立土地资源管理过程的电子政务系统,实现各级管理机关间的网络信息传输,对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等,1.3.2 典型国家地籍制度特点,13 国外地籍制度概述,(2)德国自动化地籍系统 地籍制度概述 德国除了联邦层面上的法律之外,各个联邦州享有充分的立法权限 地籍管理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测量法律之中。德国实行地籍分级管理体制,负责地籍事务的最高级别管理机构通常是州的内政部;中间级别是设在区政府中的地籍部;最低级别是测量和地籍局 自动化地籍簿(ALB) 自动化不动产地籍簿(ALB)的主要内容是对地籍描述信息的管理,自动化地籍簿允许根据用户需要扩展不动产地籍簿的数据内容。自动化地籍簿主要由宗地文件、土地所有者文件、登记地点文件、地籍分区文件、行政管辖范围文件、建筑物文件(正在建设中)、实施表格和查询文件组成 自动化地籍图(ALK) ALK实现的地籍管理主要功能是:自动化处理点文件、宗地草图文件和测量元素文件,保证地籍与测量数据结构的一致性;充分考虑到制图学对数据交换的要求,实现地籍与其它房地产信息系统数据库之间的连接,1.3.2 典型国家地籍制度特点,13 国外地籍制度概述,(3)日本地籍调查与对抗要件登记制度 地籍调查 地籍调查的基本体系包括一笔地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部分 对抗要件登记制度 1899年颁布不动产登记法 1898年颁布日本民法典。日本系采用意思主义立法例的国家,物权变动仅以当事人意思表示而发生,无须公示;在日本登记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日本不动产登记的特点 物的编定主义 形式审查主义 登记种类较多:土地标示的登记;建筑物标示的登记;所有权的登记;所有权以外权利的登记,本 章 小 结,地籍是一个国家的政府为征收田赋和管理土地而建立的登载土地的簿册 地籍是土地科学的基础学科,它以土地科学领域中土地的产权关系、界址坐标、数量结构、质量评价和利用用途等基本土地要素作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以地籍制度、地籍管理措施体系和地籍管理技术手段作为主要研究内容 地籍制度是国家对各种地籍要素的确定和变更规律所作的各种规范化的政策规定和法律约束 土地登记制度是确定土地产权的法律手段;土地统计制度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前提条件,是土地科学研究的数据源;地籍信息系统是土地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信息库。,1人类历史上地籍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

注意事项

本文(地籍管理ppt-第一章-总论)为本站会员(F****n)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jinchutou.com/h-59.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