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换一换
首页 金锄头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08年度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简析发言提纲精选

  • 资源ID:88156845       资源大小:327KB        全文页数:5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贝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贝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2008年度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简析发言提纲精选

2008年度髙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简析 (发言提纲),主讲人 左昌鸿 (广西财经学院 教授) 2008.5,2008年度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以下简称评审指标)与2007年比较有很大变更。理念更准确、重点更突出、内涵更清晰、要求更具体。现根据我初步学习体会,分四个方面作初浅剖析,仅供参考。,一、概念特征 二、基本架构 三、制定依据 四、内涵浅析,一、国家精品课程的概念特征,(一)、概念 2008年教育部下发的有关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文件中,将国家精品课程定义为,“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它是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与深化教学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系统的课程建设,是优质课程资源。国家利用现代化手段,对国家级精品课程实行免费开放,并通过全面推广和广泛使用“国家精品课程”,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目的。,(二)、特征 精品课程应具有髙水平、有特色、可示范、能推广、受重视五个特征。,1、髙水平: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的高水平是指教学水平达到“六个一流”,即一流的课程设置、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实践条件、一流的教学效果。髙水平是精品课程的主体,是基础条件。,2、有特色:精品课程既不能只有髙水平而无特色,也不能只有特色而无髙水平,必须是既有髙水平又具有特色。特色是灵魂,是作为精品课程的必备的充分条件,而且要求特色必须贯穿精品课程建设的始终。,3、可示范:精品课程必须是先进的、优质的,在同类课程建设中,在一定范围内,它处于领先地位,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被社会认可。另外,精品课程的示范性,还在于广泛的适应性,其精华所在,并非课程建设中的某些具体做法,而是精心凝练、提升而成的课程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这是精品课程的基本品格。,4、能推广:精品课程必须能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更大范围内加以推广,起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作用。为便于推广,申报的课程要兼顾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2OO7年评审侧重专业领域课程,兼顾职业化特色鲜明的基础理论课程),而且必须有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这是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直接目的 。,5、受重视:精品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教学质量意义十分重大。各髙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釆取有效政策措施,支持精品课程建设,并促使其可持续发展。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动力,是重要保障条件。,基于上述特征,可以把精品课程定义为髙水平、有特色、可示范、能推广、受重视的、经过长期精心打造而成的优质品牌课程。,二、评审指标的基本架构,(一)、指标体系的构成:评审指标体系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综合评审指标部分;二是特色与政策支持部分。 (二)、综合评审指标的构成:由6个一级指标、l5个二级指标、l5个主要观测点及相应的评审标准组成。 (三)、特色与政策支持部分的构成:由特色与创新点、政策支持两个指标组成。,(四)、2008年评审指标与2007年评审指标比较:有以下不同之处: (1)、综合评审指标构成的变更:增加一级指标“课程设置”,排序为指标体系之首,并分设了2个二级指标,强调了课程定位中的性质与作用,以及课程设计中的理念与思路;原一级指标“教学内容”的二级指标由2个增加为3个,分别为“内容选取”、“内容组织”、“表现形式”;,(2)、“主要观测点”及相应的“评审标准”的变更:“主要观测点”总数仍为15个,但其中有2个为新加的,3个基本未变,其它l0个都作了很大调整。与之相应的“评审标准”都有大的变更。,原一级指标“教师队伍”的二级指标由3个减少为2个,将原二级指标“教学改革与实践”删除,其内容并入二级指标“师德、能力与水平”之中;原一级指标“实践条件”的2个二级指标改为“校内实训条件”及“校外实习环境”,显得更为明确具体;原一级指标“教学效果”的二级指标由4个”减少为2个,分别为“教学评价”与“社会评价”,既注重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的评价,又注重对社会认可度的考察。,(3)、“课堂实录”的变更:2008年申报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 包含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不超过40分钟)和课程教学录像(不超过15分钟),其中,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以说课为主,包括教学设计以及相应的教学设施、环境和实训实习场景等介绍,并附相应文字说明。,(4)、评估指标赋分的变更。综合评估指标部分,因一级指标由5个调整为6个,赋分也作了相应调整。新增“课程设置”为10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仍为25分;“教学队伍”由15分上调为20分;“实践条件”因涉及全校性,不宜作为一门课程的重点考察内容,故赋分由原20分下调为10分;,“教学效果”因二级指标由4个减为2个,其中“课堂实录”已及另外,故赋分由原15分下调为10分。特色与政策支持部分,2007年的方案中两个指标分别为80分和20分,现调整为各50分。两大部分在总分100分中的比例也作了变更,2007年是综合评估指标部分占80分特色与政策支持部分占20分,现调整为前者90分,后者10分。,三、评审指标的制定依据,2008年制定的评审指标,全面贯彻高职教育方针,充分体现 教育部教高2006年16号文件的基本要求,评审标准内容与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新方案的指标内涵对接。主要应体现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以下特色:,(一)、“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以此为依据确立课程定位与目标,在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中坚持与行业、企业合作。 (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 中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带动功能。化素质培养,教育教学过程由学校与企业分工合作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是一种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工作的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复杂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方法。因此,一般意义上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应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参加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使他们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历,从而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它的目标指向集中在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上。,教育部 2006年16号文件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显然,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更为宽泛,工与学的结合不仅仅是在某一段时间学生参加工作的“阶段式”结合,而应该是和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改革相联系的“全程式”结合。,前者工与学的结合是模块式的组合,后者工与学的结合则是渗透式的融合;前者的主要目的是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素养的提高,而后者除此以外还要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目的。因此,“全程式”工学结合是基于我国具体国情的本土化探索,其主题与国外相比有一定的扩展与延伸。正因为这样,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具有两大功能:一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二是带动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改革和师资建设、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等。,(三)、“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在课程建设中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四)、“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中,融“教、学、做”为一体,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五)、“多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在课程建设中应有集教学、培训、职业鉴定、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或仿真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六)、“学校、社会、行业、企业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模式。在课程建设中,市场需求的调研、工作任务的分析、课程门类设置、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质量确认,都应当实行学校、社会、行业、企业多方结合。,四、评审指标的内涵浅析,评审指标体系的核心部分,是对各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所提出的对应的“评审标准”。“评审标准”所列内容,即是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应贯穿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在组织申报时,也必须把握其精神实质。,2008年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除教师队伍部分未作变更外,其它部分均按新评审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主要观测点设计,其内容作了大幅度调整,填写时也必须将各小栏目涉及的主要观测点及其对应的“评审标准”理解清楚。现根据评审指标排列顺序,对各指标对应的“评审标准”的内涵,作如下初浅剖析:,(一)、课程设置,主要考察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两部分 考察课程定位。一要依据本校办学定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确定专业课程体系; 二要阐明本课程在体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方面所起的主要支撑作用或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要从本课程与前、后续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中得以体现;三要准确理解课程定位与目标同整个专业的定位与目标的异同,既不能混淆,也不能割裂。,考察课程设计。主要是要明确设计理念与思路。一要坚持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二要坚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 三要坚持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的含义,简单地说就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里蕴含着丰富的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思想与方法。建立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系统化地去解决课程领域的诸多问题。,有专家认为主要包括:明确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通过职业资格研究确保职业分析的质量;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门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结构;按照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排列课程序列;采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业方式组织课程内容;按照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建设以专业教室和工学整合式学习岗位为代表的教学环境;建立以过程控制为基本特征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四要坚持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二)、教学内容,主要考察内容选取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内容组织与安排的科学性以及表现形式的先进性 考察教学内容的选取。一要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选取内容; 二要依据上述需要,选取融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素质养成三位一体的具体教学内容; 三要注意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考察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总的要求是要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一要以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从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中整合、序化的知识,是在具体的情景中积累起来的,不只是关于具体操作的知识,而且是有关不同的劳动怎样与企业整体联系在一起的知识。它不是从学科知识中引导出来的第二手知识,而是依据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的行动体系,将相应的学科体系知识进行解构、并按行动体系进行重构之后的、适应工作任务、工作过程需要的知识。,因此,它不是在原学科体系的框架下选取相关知识,再去寻求与相关职业结合,而是突破了学科体系的框架,把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并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二要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实现“教、学、做”结合以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合一”是一种优化两类(理论与实践)课型的整合模式。它提出的课程能力目标是“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突出“先会”这一实践能力培养,然后才是“后懂”理论知识跟进(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做得更好),完全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课程整合的根本要求。,其次,彻底重构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空间设计,把课堂设在车间,或者说课堂按车间的要求布设。这样“融教室、实验室、实训室于一体,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把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具体的施教过程也完全是有机融合的,教师和学生讲讲做做,做做讲讲,有时先讲后做,有时先做后讲,边学边做,亦工亦学,学完了以后当即通过“做”来实践、印证,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再回到课堂上

注意事项

本文(2008年度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简析发言提纲精选)为本站会员(繁星)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jinchutou.com/h-59.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