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换一换
首页 金锄头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09中观哲学与二谛论

  • 资源ID:88149479       资源大小:162.50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贝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贝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09中观哲学与二谛论

第九章 中观哲学与二谛论,一、龙树所创的中观学派 二、八不缘起 三、空性与假名 四、胜义与世俗二谛论,知识要点 1、龙树。 2、中论。 3、二谛论。 4、四悉檀。,中观学派,是在初期大乘经的影响下形成的宗派,大乘佛教在理论的系统建立方面,是由中观学派开始的,并长久地影响后出的各家思想。所谓中观,因主张远离对立的二边偏执(如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而取中道的观照(“中道观”)得名。又因主张般若性空,而别称“大乘空宗”。 龙树的论著,可以中论和大智度论为代表。前者阐扬大乘佛法的深观,后者说明菩萨广大的修行内涵。其中,又以中论对往后的大乘佛法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并且形成一个学派,称为中观派。,一、龙树所创的中观学派,中论,中论一书,大体可谓之“阐述中道理论,破斥边见的论书”。Madhyamika 一词意指“中间”或“中道”,“但龙树或中观学所说的中不是中间,不是于两个极端中取其中之意,而是超越于两个极端之上的意思,所以中有超越的意思。进一步说,这个中的意思,是由相对性的见解、相对性的层面超拔出来,超越相对性,达致绝对的境界。所以中也有绝对之意,超越乎相对性的领域,指向绝对性的境界,这就是中。中是由位置的意思,提升至超越一切相对性,达致绝对境界的意思。”(吴汝钧:印度佛学的现代诠释,第116页。) 此论是龙树从婆罗门教转向佛教,并接受大乘思想以后撰作,为龙树的初期作品。中论与大乘起信论、唯识三十颂等从正面建构理论体系的著作不同,它是一部论战性的“驳论”。所驳斥的是一切外道邪执及佛教内其它学派之不符合中道性空的见解。 龙树的论著,受到大乘佛教界的普遍崇敬。在中国,龙树被推为八宗共祖。,龙树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龙树对佛教内外部的邪见和对空的误解作了大量破斥。当时不仅大小乘之间存在着严重对立,而且在大乘行者中出现了蔑视戒律、滥施方便的极端个人自由主义的倾向。其所宣扬的“即贪欲而成佛道”、“即烦恼而成菩提”等提法,亦有引起误导的地方: “贪欲是涅槃,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有无量佛道。”(诸法无行经,大正藏15,759下) “若有经卷说声闻事,其行菩萨(道者)不当行此,亦不当听。非吾等法,非吾道义,声闻所行也,修菩萨者慎勿学彼。”(济诸方等学经,大正藏9,374中) “住在有中,言一切空。亦不晓空,何所是空。内意不除,所行非法。口但说空,行在有中。(慧印三昧经,大正藏15,464中),大乘佛法以胜义谛为先,尤其是般若经的发扬空义。空是无二无别,一切法平等,所以空中无善无恶,无业无报,无修无证,无凡无圣。这对一些不知真实空义者,不免会引起副作用。难怪原始的宝积经要大声疾呼:“宁起我见积若须弥,非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依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除。”( 大正藏11,634上) 故印顺在引上述经文后,慨叹:“谈空而轻毁善行,是佛教界的时代病。这在龙树的时代,已相当的严重了!”(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十四章,11671173页。) 龙树的空性即缘起,就要厘清这些弊病和误解,具体方法就是四悉檀和二谛论,分清根机上下及在定慧观照下,安立世间诸法。,二、八不中道,印顺法师在中观今论中指出,龙树的思想是对阿含经中缘起思想的继承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声闻常道“是以缘起因果生灭为出发;应运光大的大乘学,是以本不生灭的寂灭无为(缘起性)为出发的”。 但大乘佛法的空义依涅槃真如为定准,毕竟只是少数人的境界。面对广大众生,龙树以八不缘起论,提供了观照经验世界的方法、路径,依于世俗谛而证入胜义空。即依于缘起的生灭相,观其缘起的不生不灭等八不,从而领悟无自性空。,八不偈,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生灭常断一异来出八法(大智度论加因果为十法),概括了常人对现象世界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理解,即存在的现起与消失、时间的连续与中断、状态上的同一与差异、空间上的来去等运动。真正的缘起法对这八个方面都不能执着,否则即成戏论。这八不的因缘(即缘起),就是即俗显真,观察悟入真理的方法,它所指涉的是有与空一起否定的毕竟空,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悟境。,戏论,戏论(Prapanca),原意是“语言的虚构”,指违背真理的无意义之言论。 青目在中论注释中,分戏论为爱论与见论两种。对一切事物偏重感情执着之言论,称为爱论;反之,固执于知识理论则称为见论。钝根者起爱论,利根者起见论;在家者起爱论,出家者起见论;天魔起爱论,外道起见论;凡夫起爱论,二乘起见论。 以上两者皆系违反真理,而障碍修道之言论,故一般皆视之为戏论。,四门入实相,龙树在此用“不”的否定方式,排遣了对宇宙万有所持的任何戏论。从事物的缘起幻化非真,而悟入诸法的寂灭空性,其论辩方法即“离四句、绝百非”,亦称作“四门入实相”。紧接上二首归敬颂,龙树在第三、四首偈中说: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 以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无自性,与缘起性空对立的基本概念是“自性”(svabhava),即构成事物存在之不变的“法体”。事物由于有“自性”,于是可以成为一个有独立性的、恒常不变的存在。“自性”的必要属性是:自有、独立(即非条件而有的)、不可分(即极微性、必然同一性)与不变性。自性在中论中被定义为“不被改造者,不依存于他者。”一切事物待缘而起,故无自性;以一切事物无自性故,故一切法空。,无自性,“若法依缘起,即说彼为空;若法依缘起,即说无自性。”( 回诤论,大正藏32,18上) 龙树的论辩方法就是:“如果某一个体是真实的(real),则其为有自性且不可能有所变化;如果某一个体是不真实的,则其即没有不会变化的自性。自性是不会变化的,而缘起则彰显的变化的形相。龙树就是根据此一自性与变化不可并存的铁钻来评破其论敌的主张。” (郭忠生译:印度与中国的早期中观学派,正观出版社,1996.12,72页。),四门不生,在“八不”所指的四对范畴中,事物的生灭,正是常人所见的存在现象,其它三对范畴都是从它而衍生。故“八不”首先就是对“生灭”概念的否定。因为生与灭是相对待的概念,有生才有灭;把生否定了,也就否定了灭。故中论用较多篇幅叙述了“四门不生”的论辩方法,就是用把论敌的主张推向矛盾的归谬论证,从而达到彰显自己缘起(自)性空主张的目的。,四门不生,生,不出有因生、无因生两类;在有因中,又不出从自生、从他生、从共生三种,合起来就是四门。 在印度各种哲学派别中,数论主张因果是一,这是自生; 胜论主张因果是异,是他生; 尼乾子主张因果亦一亦异,是共生; 自然外道主张诸法自然有,是无因生。 四门中求生不得,就知一切自性有的不生,从而证明缘起自性空义。对于事物的存在,佛教主张缘生,诸法依众缘而存在,所以就否定了自性有。自性不存在,当然没有从自性生,他生共生等也就不复存在。,四门不生,自生按自生这一概念的本来意义,应指事物依本有自性而生起,在没有生起之前,已经生起之后,都没有差别。但这一说法,本身就是矛盾不通。但凡生起,必有能生所生及未生已生之差别。现在说自体如此生,等于同义反复。自体如此生的东西,若无其它条件参与,就不变地“生”下去,生生不已,成为无穷生,犯了逻辑过失。若要能、所、未、已的对待及其它条件之参与,那就失却自生的意义了。所以没有一法是自生的,自生不过是从自性见所起的妄执。 他生指依其它的本有自性而生起。但他是依自而有的,自若不生,他生同样不存在。,四门不生,共生指既然单自独他不能生,自他和合就能生万法。但自生、他生既然不可能,把这两者合起来同样不可能,故青目释说共生犯了自生他生的双重过失。 无因生即指事物自然如此,无因而生。但这在概念上又是自相矛盾的,有因才有果,无因岂能有果? 通过“八不”、“四门”的方法,遍破一切自性实有论者。从而得出一切事物待缘而起,故自性空的结论。无自性故空,空性与缘起得到了统一。,三、空性与假名,“八不”在被称作“八不缘起”时,它所指涉的是缘起性空的存在。当被称作“八不中道”时,是指空必须联系假名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关于缘起性空的存在 中论第二十四章在观四谛品中,为了消除部派佛教对“空”的误解,评难“空”为否定事物之实在性的虚无论时,阐述了“空”的三重意义:,空的三重意义,“汝今实不能,知空、空因缘,及知于空义,是故自生恼。” 说他们不知空性之用、空性本身和空性的意义。 空,即缘起性空的存在; 空因缘,即为破除有无边执而讲空; 空义,即显示空的实际应用的意义所在。 在早期佛典中,空与空性一律译作“空”,自玄奘译出瑜伽系经典后,才有严格的分别:以为空是遮遣亡执的;空性是空所显性,是离亡执而显的法性,所以是如实有的。 缘起即等于空性,故依空成立一切。空,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法则。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关于空必须联系假名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般若所观照、所言说的,指缘起性空的实相,所谓“不废假名而说诸法实相”。在阿含经中,多说缘起法,以无我(离我见)、无我所(离我所见)为“空”。 “假名”的思想,是在部派时期开始萌芽发展,而大成于般若经。意思是:依众多因缘和合而有的一切存在现象,不论是有形的或无形的,都只是约定成俗地给一个名字来称呼,而在名字里,并没有一个不变的实体存在。般若经多说“假名无实”,以如幻如化,即一切而又超越一切为“空”。,中论的“空假中偈”,中论对认识存在的重要论述,见于四谛品末颂,亦称“空假中偈”,此偈提出了空、假、中三个观念,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又称“三是偈” :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无),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中国传统佛学皆依汉译的文法,认为这偈是论及因缘所生法与空假(名)中(道)三者的关连。因缘生法是主词,空假名中道则是受位。即是说,因缘生法是空,是假名,也是中道。若如此,则空假中三者都是对因缘生法而言,三者的地位为平行。此偈对中国佛学特别是天台宗的三观与三谛理论,及华严宗的圆融思想,也有相当的影响。,对三是偈的现代解读,现代的佛学研究者根据梵文原偈,认为应读为: 我宣说,所有因缘生起的东西都是空,由于这空是假名,所以它亦是中道。 (吴汝钧:印度佛学的现代诠释,第119页) 就因缘生法来说,它是空无自性的,但不能因强调空的一面,而忽略事物具有现象性的一面。性空的事物是作为假名状态的现象而存在的。超越空、假二种偏见,综合空假二面,这就是中道真理。以无执着否定的认识角度,则缘起空性也是假名。,三种假,大品般若立三种假: 法假如蕴、处、界等法,诸法乃因缘所生,其法自性虚假不实,而无实性,是为自性假。 受假总法含受别法而成一体,如含受四大而成草木,揽五蕴而成众生,即揽别为总,故称受假。 名假名即一切诸法之名,由法依想而假施设者,是世俗共许的名字。 依观入破遣之次第,于三假中先破名假,次破受假,后破法假,证入诸法之实相,即为真空。 中论中的假名,正是“三假”中的“受假”(或译为取施设因施设)。即依空而的一切,皆以“假名”(受假)状态而存在。在中论中,除空假中偈外,还在另外一偈中提到假名:“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2211),摩诃止观所说三种假,又,摩诃止观卷上说因成假、相续假、相待假三假。 因成假谓诸法因缘所成,故其体即假; 相续假谓诸法前念后念相续不断,现法相者刹那刹那改变生灭,故为假; 相待假谓诸法依相对而有大小、长短、多少、强弱等不同,即不定不实,故为假。 可知诸法确无实体,只有假名。,值得注意的是“假名”这个概念,假是施设权宜之意,非究竟之意。一般都以假名指缘生幻有的世俗法,一切诸法都无自性,本来空寂,故为空。 但就诸法从因缘和合而生起言,这些诸法都呈现为现象,在时空中有其存在性。故权且施设地以语言、概念加以界定而指述之。 不仅缘起的事相是假名,空也只

注意事项

本文(09中观哲学与二谛论)为本站会员(繁星)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jinchutou.com/h-59.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