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换一换
首页 金锄头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最新word论文】试论汉语言古典诗文中“诗言志”及“言不尽意”现象【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 资源ID:8313034       资源大小:28.50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贝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贝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最新word论文】试论汉语言古典诗文中“诗言志”及“言不尽意”现象【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1试论汉语言古典诗文中“诗言志”及“言不尽意”现象摘要:古代汉语言诗文活动是表现、传选人的情感意义以及思想观念的活动。对比现代东西方诗歌创作更多地将之视为涉及语言形式创造的一种文化劳作,汉语言古典诗文更注重文学文本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读者的作用。本文对其中“诗言志”与“言不尽意”的矛盾统一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试图探讨其内在的整体性和悟性哲学思维的动因。关键词:汉语言古典诗文“诗言志” “言不尽意”一、问题的提出称呼古代中国是诗的国度是相关研究者不言自明的定论,我们可以将古代汉语言诗文活动视为表现、传达人的情感意义以及思想观念的活动。对比现代东西方诗歌创作更多地将之视为涉及语言形式创造的一种文化劳作,中国古代汉语言诗文创作更注重文学文本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读者的作用,即主要在“言以达意”的关系层面上展开。回顾上个世纪近代汉语言的诗学范式,传统诗学、西方诗学(特别是西方现代诗学)、现代诗学观念是其必要的构建要素,三者之间时而冲撞与协调,时而呈现张力与合力的状态,但其基本立足点与生长点却是“诗言志” ,其核心仍然摆脱不了古代汉语言诗学中意境理念的营造。 “诗言志”出自尚书·舜典 ,这一观点对于汉语诗歌理论及创作具有极大影响:诗可言志,志欲尽言,言不尽意。在中国古代汉语言诗歌的创造过程中,汉语通过对自身形式有限性的不断超越,不断超越着自身表达功能的有限性,可以说,汉语言古典诗学深层的语言哲学思想,除了比较浅显的“诗可言志,志欲尽言”的表述外, “言不尽意”这一普通语言的表达困境针对汉语言古典诗学同样具有理论普适性。二、功能价值论潘文国在语言的定义一文中概述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具体到汉语言古典诗学,其功能价值主要就是体现“诗言志” ,如果撇开儒家诗学的政治传统,直接面对“诗言志”本身,尤其是歧义丛生的“志” ,这寥寥数字的确耐人寻味:志即道也。有些作者不言而言,但也存在言而不尽的现象,更有甚者是言而不近。例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即是前者,倡导“理学”的宋诗则是后者。有些学者针对此种现象评论,在本真诗之言的运作中不是人独语自说,而是言说人答,人答归属言说。汉语言古典诗学作者正是通过言语形式的创新来提升语言的表达功能,进而试图克服“言不尽意”的表达困境,则相对“诗言志”标示的是对原有形式有限性的超越。这些诗歌言语形式的超越性则使诗歌语言的表达功能也获得了超越性,理论上似乎“象外之象”可以使得诗的“意”达到“无穷”的境界。三、究因“言不尽意”的必然性语言是思维最直接的表现。学界对汉语和英语表达上的显着区别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即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汉语言古典诗文“言不尽意”的必然性,同时也反映出英汉民族之间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照于英语民族重分析重理性的思维方式,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则明显突出了整体性和2悟性,这一点清人刘开在拟古诗序中有相关的表述:“唯其长言之也,而其意始尽;唯其嗟叹之也,故其意始无尽” 。更进一步来说,儒释道三教对汉民族“言不尽意”的思维方式影响巨大,三教都重视思维的整体性与悟性。从语言本体论角度看来,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言可近意并不意味着言可尽意。虽然人类最早的文字形态都是描摹实物的象形文字,但自从分野以后,古汉语在更大的程度上变成了一种非表音的表意性文字,而不像英语或法语等语言那样是一种表音文字。因此,汉语言诗文重含蓄、强调意在言外,是汉语民族审美文化心理的表现。而这种审美文化心理的形成,一方面与中国的社会历史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汉语民族的哲学思维、语言特点及诗学传统诸因素分不开。四、 “诗言志”与“言不尽意”的和谐统一查阅汉语言古典诗文的相关文学评论,写景宜显喜直露、写意宜隐贵含蓄是大家的公认法则。写景和写意即使是并列行文,也是分属宾主关系。比如“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的说法,传统的古典诗文美学中,直露自然得让位于含蓄,使得“诗言志”与“言不尽意”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隋语也。 ”我们还可以看到屈原的“香草美人”的喻体形象,大部分都是别有深意的寄托。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所追求的也正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言不尽意的效果。朱光潜先生在其第一篇美学论文中就把汉语言古典诗词中意境这一典型特征恰到好处地概括为“无言之美” ,并指出:“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 ”言意之辨在魏晋的兴起,是汉代经学向魏晋玄学转变的方法论要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使经学取得了统治地位。两汉经学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传授、整理和注释儒家经典,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谶纬迷信,把儒家的经典神秘化、宗教化。经学大兴章旬训诂之学,注经解字,索隐发微,(汉书艺文志)成为繁琐哲学。随着汉王朝的覆灭,思辨的、理性的玄学开始取代繁琐的、迂腐的经学。玄学否定经学的思想武器就是“言不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说。那是的学者承认言、意、象的依存关系,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着。 ”(周易略例·明象)由于认识的目的是明象得意,在认识过程中就存在着言与象、象与意的矛盾。 “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 ”(同上)从玄学重本轻末的思想出发,只能舍末而求本。 “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同上)既然得意可以忘象,得象可以忘言,所谓经典的权威地位也就自然动摇了。如果严守经典辞句,只知训诂注释,而不知其本义,就更显得没有意义,是舍本求末了。对比基于西方屈折语的西方诗学,作为孤立语的汉语是重神轻形、重功能轻本质的,其表达式(特别在古代)就没有严格的白话式语句。洪堡德在其论语法形式的性质和汉语的特性中也有相关论述:“在汉语的句子里,每个词排在那里,要你斟酌,要你从各种不同的关系去考虑,然后才能往下读。由于思想的联系是由这些关系产生的,因此这一纯粹的默想就代替了一部分语法。 ”汉语是以3意联语、以神统形。这在“言不尽意”的范式表现中突出,正如毛诗序言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可以说,言意之辨原是魏晋玄学中的一大论题,但是它对古代文论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魏晋玄学关于言意之辨的讨论,可分为三大派:一是主张言不尽意,以三国时荀粲为代表,不过他是继承庄子 天道 、 秋水之意而加以发挥的。他认为人的认识,对于宇宙本体道,是无能为力的,思维难以认识,语言文字无法表达。荀粲继承庄子的意见说:“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 ,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 ,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 ”(三国志·魏书·荀或传注引晋阳秋)他认为人只能感知事物,而物象只是事物的“粗迹” ;不能显现事物的精微本质或规律。而“理”之妙在言象之外,只能静观默察、妙悟直契。他提倡的是超越思维形式的直觉体验。另一派主张则相反,倡言尽意之说,它源于易传·系辞上。认为言可尽象,象可尽意,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言象符号具有不可限量的表意功能,因而是传播思想、指导实践的有效方式。魏晋以后的玄学家如欧阳建发挥了易传系辞的意见,写言尽意论以反驳言不尽意论。上述二派相互批判,各有真知灼见,又各有其片面性,因此产生了折衷会通二家的辩证的言意论者,如王弼即此辩证折衷派的代表。他辩证地论述了言、象、意三者的关系。 “意”是内容,是思想认识的成果, “言”与“象”是“意”的不同层次的载体,是表意的符号形式和物化手段,因而肯定了言、象可以尽意。综上,汉语古典诗文强调“领悟” ,讲求“微言大义” ,品“言外之意” 、 “弦外之音” ,乃至重“含蓄” ,追求“韵致” ,种种旨趣,都深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诗言志”与“言不尽意”的矛盾统一现象,来源于古人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在他们看来,宇宙、自然和世界是自足存在的,人的精神世界、内心世界和意义世界也是自足存在的。庄子就认为语言的功能意义是相对有限的:“签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外物)这位汉语思想界的智者就这样逐一从“书”到“语” ,从“语”到“意” ,从“意”到“意之所随者”层层追究,先破后立,经典阐释了“诗言志”与“言不尽意”的矛盾统一。参考文献:刘方喜:(1999)“大道”在人一言之际的双向运作一论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诗学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8(2),99-104。张小元:(2001)沫语异质性与传挽诗学褚语的隐喻性,宜宾学院学报(2),21-24。

注意事项

本文(【最新word论文】试论汉语言古典诗文中“诗言志”及“言不尽意”现象【语言文学专业论文】)为本站会员(飞***)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jinchutou.com/h-59.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