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换一换
首页 金锄头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最新word论文】清代乾嘉史家史学批评方法论的几个问题【历史学专业论文】

  • 资源ID:7979406       资源大小:36.5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贝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贝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最新word论文】清代乾嘉史家史学批评方法论的几个问题【历史学专业论文】

1清代乾嘉史家史学批评方法论的几个问题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清代乾嘉时期史家史学批评问题的研究可谓是空白,无人问津。近年来才有人关注这个问题,写出了一些专论文章(注:请参阅叶建华:钱大昕的史学批评 , 学术月刊1993 年 2 期。陈鹏鸣:章学诚“论古必恕”说在史学批评上的价值 , 史学史研究1994 年 1 期;试论章学诚丰富多彩的文史批评方法 , 历史教学问题1994 年 4 期;章学诚史学批评的目的与方法 , 史学理论研究1995 年 4 期。拙作邵晋涵史学批评述论 ,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7 年 2 期,等等。 ) 。但是, 这些学术成果大都局限于对个别史家史学批评的内容与具体方法的研究,没有从方法论的角度加以概括和总结。笔者在此基础之上,曾经对乾嘉时期史家的史学批评方法论作了初步探讨,并就其中的某些问题发表过意见(注:拙作十八世纪中国史家的史学批评方法论 , 史学理论研究1999 年 2 期。 ) 。 但因篇幅所限,还有一些重要内容未能包括进去,现就乾嘉史家史学批评方法论中的另外三个问题,再作探讨。一、不应“轻忽先正苦心”的批评动机在中国古代的史学批评中,历代史家围绕史学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形成了各种观点。这些观点从不同方面反映出古代史学批评中的方法论问题。清代乾嘉时期正处在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结时期,回答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乾嘉史家关于史学继承与创新关系问题的批评,包含着史学批评方法论上的辩证认识。(一)乾嘉考史学派的史家强调尊重前人的学术成果,反对史学批评上的文化虚无主义方法。乾嘉考史学派的史家王鸣盛、钱大昕、赵翼等人在历史文献的考证和辨析过程中,对前人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和方法作了尖锐的批评,阐述了正确的史学批评观点和方法。王鸣盛认为,后人对待前人的学术成果应当珍视、借鉴和继承其中的优秀内容,不能无视前人的学术见解,轻易否定历史的结论。他主张:“生古人后,但当为古人考误订疑;若凿空翻案,动思掩盖古人,自以为功,其情最可恶。 ”(注:十七史商榷卷 100 通鉴与十七史不可偏废 。 )指出那种割断文化的继承与联系、故做标新立异的治史学风是极不严肃的做法。王鸣盛对这种轻易翻案而不尊重前人的史家极为反感,无情地揭露他们“动辄妄为大言,高自位置,蔑弃前人,而驰骋臆断。其实但可欺庸人耳,自有识者观之,曾不足以当一笑。后之学者,尚其戒之” (注:十七史商榷卷 38马融从昭受汉书 。 ) 。他告诫世人以这种治史方法为戒,提出了正确看待前人学术贡献的问题,值得重视。2钱大昕抨击某些史家,自恃“涉猎今古,闻见奥博,而性情偏僻,喜与前哲相龃龉,说经必诋郑、服,论学先薄程、朱,虽一孔之明非无可取,而其强辞以求胜者,特出于门户之私,未可谓之善读书也” 。尽管他们的个别见解也有独到之处,然而这种治史方法却很不可取,所以其学术也不可能有创新, “此固难以入作者之林矣” (注:潜研堂文集卷 25严久能娱亲雅言序 。 ) 。钱大昕主张,史学批评应当温良敦厚,而不能为哗众取宠不顾事实。他指出:“学问乃千秋事,订讹规过,非以訾毁前人,实以嘉惠后学。但议论须平允,词气须谦和,一事之失,无妨全体之善。不可效宋儒所云,一有差失,则余无足观耳。 ”(注:潜研堂文集卷 35答王西庄书 。 )钱大昕特别强调史学批评必须建立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才能促进史学的发展与创新。他说:“史非一家之书,实千载之书,祛其疑乃能坚其信,指其瑕益以见其美,拾遗规过,非为龁前人,实以开导后人。 ”(注:廿二史考异·序 。 )可见他在史学批评上具有相当自觉的意识,所提出的“一事之失,无妨全体之善”的论点,具有比较突出的史学批评方法论意义。赵翼的史学批评在乾嘉考史学派中最为客观, “持论斟酌时势,不蹈袭前人,亦不有心立异;于诸史审订曲直,不掩其失,而亦乐道其长” (注:廿二史札记·序 。 ) 。充分表现出既尊重前人成果又具有创新精神的辩证方法。他依据这种方法评价宋人修撰的唐书 ,指出轻易否定前人的失误:“欧宋二公不喜骈体,故凡遇诏诰章疏四六行文者,必尽删之夫一代自有一代文体,六朝以来诏书尚骈俪,皆载入传纪,本国史旧法;今以其骈体而尽删之,遂使有唐一代馆阁台省之文不见于世,究未免偏见也。 ”(注:廿二史札记卷 18新书尽删骈体旧文 。 )欧阳修等人修史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正确处理好继承前人史学成果的问题,因而不能更好地创造优秀史学成果,出现了失之过简的弊病。从赵翼的史学批评中可以看出,如果不能恰当地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史学也就不可能发展。(二)乾嘉时期浙东学派的史家明确揭橥了史学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史学批评方法论。清代浙东学派史家章学诚同乾嘉考史学派史家一样,也强调必须尊重前人的学术成果,不能任意抹杀前人功绩,无视学术继承与发展。他说:“实学求是,与空谈性天不同科也。考古易差,解经易失,如天象之难以一端尽也。历象之学,后人必胜前人,势使然也。因后人之密而贬羲和,不知即羲和之遗法也。今承朱氏数传之后,所见出于前人,不知即前人之遗绪,是以后历而贬羲和也。 ”(注:文史通义·朱陆 。 )这是针对清代有些汉学家承袭宋学而又激烈攻击宋学的做法,批评他们割断学术发展的非历史主义方法。章学诚对戴震的批评,就突出反映了这种思想。他认为戴震抨击宋学, “至于校正宋儒之讹误可也,并一切抹杀,横肆诋诃,至今休、歙之间,少年英俊,不骂程朱,不得谓之通人,则真罪过,戴氏实为作俑。其实初听其说,似乎高明,而细核之,则忘本耳。 ”因为清初顾炎武、黄宗羲、阎若璩等人都是继承朱熹学术而来,而“戴氏亦从此数公入手,而痛斥朱学,此饮水而忘其源也” (注:章氏遗书·又与朱少白 。 ) 。章学诚评价毕沅主持编纂的续资治通鉴是元明以来历家读通鉴书中价值最高的一3部,原因在于“今兹幸值右文盛治,四库搜罗,典章大备,遗文秘册有数百年博学通儒所未得见,而今可借抄于馆阁者,纵横流览,闻见广于前人,亦藉时会、乘便利,有以致此。岂可以此轻忽先正苦心,恃其资取稍侈,裥然自喜,以谓道即在是?正恐起涑水于九原,乃有赐也贤乎,我则不暇之诮,则谓之何耶!”(注:文史通义·为毕制军与钱辛楣宫詹论续鉴书 。 )他认为后人成就即使超过前人,也应该尊重前人创始之功,不能因此而“轻忽先正苦心” , “饮水而忘其源” ,因为后人事业正是继承前人而来,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章学诚的认识实际上已经触及到史学继承与创新辩证发展理论之边缘,具有鲜明的史学批评方法论色彩。如果说乾嘉考史学者的史学批评着重强调了尊重和继承前人史学成就的话,那么章学诚的史学批评则更加突出了史学贵在创新的思想。章学诚认为,不继承前人成果,史学就可能凭空虚构,隐括前贤著述,正是史学固有的特性。然而如果没有新意,史书也就没有价值。 “作史贵知其意,非同于掌故,仅求事文之末也。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此则史氏之宗旨也。 ”(注:文史通义·言公上 。 )因此,他特别强调“史家著述之道,岂可不求义意所归乎?” (注:文史通义·申郑 。 )其核心思想就是史家运用“别识心裁”而“独断于一心” ,创造出成一家之言的史学著作。由此可见,这“其中贯穿着尊重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的创造精神” (注:瞿林东师: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 ,中华书局 1994 年版,第 58 页。 ) ,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章学诚对中国史学所展开的批评,大多显示出上述特点。例如他考辨中国古代史学源流,揭示出左传 、 史记和汉书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左传和史记是貌异心同,而史记与汉书则是貌同而心异。又如郑樵撰通志 ,历代史家多有讥议,章学诚则充分表彰了他的别识心裁和会通意识,着眼于此书对史学创新的贡献。再如考察从尚书到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之间史书体裁的发展变化,形成了“神奇化臭腐,而臭腐复化为神奇”的辩证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上的最高成就。这些都与他运用辩证的史学批评方法论是密切相关的,为今天人们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史学做出了贡献。二、 “实事求是”的批评原则我们认为,把“实事求是”作为乾嘉史家史学批评的原则,是能够概括考史学派史学批评本质特征的。因为一种史学批评原则的形成,必然是史家在史学批评的反复实践中对史学内在本质的把握,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乾嘉考史学派在考史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价值观念,把“实事求是”作为自觉的史学批评意识,规范着史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成为普遍原则与方法。(一)乾嘉史家以“实事求是”态度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史学,形成了求真的4史学批评观念。钱大昕在史学批评上揭明“唯有实事求是,护借古人之苦心,可与海内共白” (注:廿二史考异·序 。 )的旗帜,代表着考史学派史家的共识。钱大昕评价前人史学尤其能够做到客观公允,惟求其是。例如李延寿北史记载魏收接受尔朱荣之子贿赂,故在尔朱荣传中阿谀奉扬,把他比作古代贤人韦、彭、伊、霍。钱大昕认为此事纯属子虚乌有:“然收初未以伊、霍比尔朱荣,亦谤史已甚之词。 ”(注:廿二史考异卷 39北史二 。 )他批评两唐书优劣,认为欧阳修“唐书·宰相世系表虽详赡可喜,然纪近事则有徵,溯远胄则多舛,由于信谱牒而无实事求是之识也。 ”(注:十驾斋养新录卷 12家谱不可信 。 )对于史书记载不能证实的事,他主张存疑,以俟后人论定,充分表现出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求实态度。 王鸣盛的史学批评也注重求真方法,具有理性意识。他认为:“读史之法,与读经小异而大同。何以言之?经以明道,而求道者不必空执义理以求之也,但当正文字,辨音读,释训诂,通传注,则义理自明,而道在其中矣读史者不必以议论求法戒,而但当考其典制之实;不必以褒贬为予夺,而但当考其事迹之实,亦犹是也要之,二者虽有不同,而总归于务求切实之意则一也。 ”(注:十七史商榷·序 。 )他不但理论认识明确,而且在史学批评实践中贯彻了史贵求是原则。王鸣盛不赞成前人把魏书视为“秽史” ,认为“魏收手笔虽不高,亦未见必出诸史之下,而被谤独甚” (注:十七史商榷卷 65魏收魏书 。 ) ,有失公允。他还指出唐书对李训、郑注的“诋讥之词,安知非沿当日史官曲笔?千载而下,读史者于训、注但当惜之,不当复恶之” (注:十七史商榷卷 91训注皆奇士 。 ) 。又如两唐书作者沿袭众论,指责唐代“二王八司马事件” ,王鸣盛认为:“后世恶之太甚,不加详察。 旧书亦徇众论,然顺宗本纪所书一时善政甚多而叔文之美,遂见于此,使后世读书有识者,得以为据。 ”(注:十七史商榷卷 74顺宗纪所书善政 。 )如果不本着求实态度批评史书,是得不出这样公正结论的。赵翼的史学批评中也确立了“实事求是”原则。他指出:“四书经朱子作注之后,固已至当不易,然后人又有别出见解,稍与朱注异而其理亦优者,固不妨两存之,要惟其是而已!” (注:陔余丛考卷 4四书别解数条 。 )这样做既不掩前人之功,又能显出后人之长,非常客观。他批评元修宋史 ,即使对秦桧这种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人,也本着求实态度,指出宋史记载秦桧勾结兀术不实,而是勾结挞懒。尽管他认为“通挞懒、通兀术,于桧之罪原无分轻重;特以读书论世,必当推究当日情事,以为信谳耳” (注:陔余丛考卷 20兀术致书秦桧之不可信 。 ) 。突出强调了史学批评“实事求是”的原则,上升到方法论认识的高度。赵翼对待上古史书记载采取审慎阙疑的批评态度,例如认为“大戴礼·五帝德及史迁五帝本纪皆专言五帝,而不言三皇。然三皇之号,见于周礼 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不得谓三代以前无此称也,第未有专指其名者要之,去古愈远,载籍无稽,传闻异词,迄无定论学者固未便臆断矣” (注:陔余丛考卷 16三皇五帝 。 ) 。这种史学批评方法

注意事项

本文(【最新word论文】清代乾嘉史家史学批评方法论的几个问题【历史学专业论文】)为本站会员(飞***)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jinchutou.com/h-59.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