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罗律师法律法学死刑既惩罚人又尊重人_导读笔记

6页
  • 卖家[上传人]:ha****ng
  • 文档编号:600976060
  • 上传时间:2025-04-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69.04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死刑既惩罚人又尊重人_导读2025年04月11日 20:24关键词死刑 聂树斌 贝卡利亚 废除死刑 社会契约论 刑罚 启蒙运动 理性主义 人道主义 康德 黑格尔 报应主义 预防理论 误判 终身苦役 尊重 惩罚 正义 杀人 受死 全文摘要本次对话深入探讨了死刑的复杂性,首先通过中国聂树斌案引出对死刑制度的反思,强调错案对公正的伤害。接着,引用贝卡利亚观点,从社会契约论、死刑无效果性、怜悯及社会风气影响角度,讨论废除死刑的理论依据。同时,对话从报应主义和预防主义立场出发,分析死刑在惩罚犯罪人、满足对被害人正义及预防犯罪方面的作用。最后,对话邀请听众思考死刑是否应给予罪犯改过自新的机会,凸显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刑问题的深度考量。章节速览l 00:00 死刑悖论:惩罚与尊重的界限讨论集中于一个沉重的话题死刑,以及其在惩罚与尊重人性之间的复杂平衡。以1994年河北石家庄发生的强奸杀人案为例,列树斌被误判为凶手并被执行死刑。十多年后,王书金自认是真凶,引发司法机关对列戍兵案的复查,但最终案件不了了之。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对聂树斌案进行再次审理,宣告其无罪,并于2017年由河北省高院给予其家属国家

      2、赔偿。此案例凸显了死刑制度的争议与法律体系的纠错能力。l 02:30 贝卡利亚与死刑废除运动的起源及现状公元747年,唐玄宗年间短暂废除死刑,后因安史之乱恢复。1764年,贝卡利亚发表论犯罪与刑罚,首次系统性提出废除死刑主张,开启了死刑存废的长期争论。历史上,康德、黑格尔、卢梭、洛克和龙勃罗梭等杰出人物对死刑持有不同看法。目前,全球超过三分之二的国家在法律或事实上废除了死刑,但维持死刑的国家人口接近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二,显示死刑问题在社会上的深刻分歧。中国和美国是目前保留死刑的两个大国。贝卡利亚的观点至今仍是废除死刑主张的核心论点。l 04:49 贝卡利亚呼吁废除死刑的四大理由贝卡利亚提出四个理由呼吁废除死刑:首先,他认为国家无权剥夺个人的生命权,因为这是违反社会契约论的;其次,他认为死刑没有预防犯罪的效果,反而产生反作用,而终身苦役更能持续产生震慑作用;第三,公开执行死刑会激发人们对受刑人的怜悯,削弱法律的威吓作用;最后,死刑公开的执行提供了一个暴力的榜样,毒化人们的心灵。此外,他还提到死刑可能因误判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这是他晚年提出的第五个理由。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他才认为可以保留死

      3、刑。l 10:11 启蒙运动中的刑法理论经典:论犯罪与刑罚18世纪启蒙运动高峰时期,年轻的贝卡利亚撰写了刑法理论经典论犯罪与刑罚,获得了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伏尔泰的高度赞誉。伏尔泰称贝卡利亚为仁慈的天才,其著作教育了整个欧洲。随后,多位启蒙思想家如狄德罗、爱尔维修等盛情邀请贝卡利亚访问巴黎,体现了该书在当时思想界的重要影响。l 11:25 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与人道主义及其潜在危害启蒙运动强调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主张人类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用自己的理性。然而,不加约束的理性主义可能导致非理性,人道主义可能走向反人道。理性主义强调脱离传统,追求进步,但这种乐观主义在20世纪的灾难中被摧毁。人道主义过度关注抽象概念,可能忽视具体人的利益,为崇高目的不择手段导致灾难。贝卡利亚提出废除死刑的观念虽体现人道主义,但也可能走向反面,理性主义认为一切应接受理性评估,这种狂妄可能为灾难埋下伏笔。l 14:57 报应主义与预防主义在死刑问题上的冲突与融合传统的观念认为刑罚基于报应主义,即对犯下罪行的人进行相应的惩罚,但贝卡利亚反对这种观点,认为刑罚应以预防犯罪为目的,因此他主张死刑无效且应被抛弃。然而,

      4、考虑到刑法起源于同态复仇,其中包含感性成分,杀人偿命的朴素观念也有其合理性。关于死刑问题,基于道义的报应主义,如康德和黑格尔的观点,仍值得倾听和考虑。l 16:06 康德的报应主义与道德法则康德认为对犯罪的惩罚是不可违背的绝对命令,无论后果如何都必须践行,强调人只能是目的而非纯粹的手段。他反对基于功利主义的犯罪预防理论,坚持正义的实现高于一切后果,即使可能导致国家毁灭或社会解散。康德坚信,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是引发赞叹和敬畏的两大源泉。l 17:51 报应主义视角下的死刑探讨对话围绕报应主义对死刑的观点展开,强调死刑是对被害人的尊重和对犯罪人的报应,认为死刑能够抚慰受害者的悲苦,体现对犯罪人行为后果的尊重,并倡导犯罪人对自己的尊重,通过承担责任重新站立为人。l 20:22 康德哲学视角下的刑法与自由康德认为,真正的自由建立在道德自律之上,而非无拘无束的行为。他强调,被道德约束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通过刑法的制定与执行,可以将伦理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促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而不是出于恐惧。因此,刑法应当建立在民众普遍遵守的伦理规范上,以引导人们走在德行之路上,实现真正的自由。在

      5、报应主义视角下,死刑被视为对犯罪人自由意志的尊重,但同时也要反对滥用死刑,只适用于谋杀一类的重罪。l 24:22 死刑的合理性及其对罪犯的惩罚与尊重讨论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实际上是对刑罚的收缩,以及报应主义对于死刑的看法,即死刑既是惩罚也是对罪犯的尊重。强调了法律无法消灭或完全改造邪恶,而只能有限地约束它,避免其放大。最后提出了思考问题:杀人犯是否应当拥有悔过自新的机会。思维导图发言总结l 发言人2他在课程中深入探讨了死刑这一复杂话题,强调了死刑的双重性质,既要惩罚犯罪人也要尊重其人权。通过分析1994年河北石家庄发生的强奸杀人案及其后续发展,特别是聂树斌案的错判和后续平反,展现了死刑执行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复杂关系。他指出,自古以来,死刑在不同文化与时代中扮演着不同角色,从唐玄宗时期短暂废除到贝卡利亚首次系统性地提出废除死刑主张,到现代超过三分之二的国家已废除或实际上废除死刑,体现了人类对死刑态度的演变。 他详细阐述了贝卡利亚反对死刑的四大理由,包括对社会契约的违反、死刑无效且有悖人道、以及死刑可能因引起怜悯而削弱其威慑力,进而解释了死刑如何与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原则相悖。

      6、同时,通过康德和黑格尔的观点,讨论了报应主义和尊重犯罪人自身原则下死刑的合理性,强调了尊重生命和对犯罪人的惩罚与尊重并存的重要性。 此外,他深入探讨了报应主义和预防主义在死刑议题上的不同立场,指出报应主义虽支持死刑,但也主张限制其使用,认为死刑是对犯罪人的最终惩罚,同时是对其作为个体的尊重。最终,他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杀人犯是否应拥有悔过自新的机会,鼓励B站的同学们思考这一复杂且深刻的问题。要点回顾在死刑案件聂树斌案中,王书金的上诉理由是什么?发言人2:王书金在2007年一审被判死刑后向河北高院提起上诉的理由是,检察机关没有起诉他强奸杀害康某的罪行,导致无辜者聂树斌蒙冤,请求增加其罪。贝卡利亚是否完全支持死刑的废除,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保留死刑?发言人2:贝卡利亚对死刑的废除是有保留条件的。他认为,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比如某人的存在严重威胁国家的安全或可能导致动乱,或者当国家陷入无政府状态时,死刑可能是必要的。此外,在晚年时,贝卡利亚还补充了第五个理由,即死刑有可能出现误判,一旦发生误判,后果不堪设想。贝卡利亚为何要呼吁废除死刑?发言人2:贝卡利亚基于四个理由呼吁废除死刑:首先,他认为国

      7、家没有权利适用死刑,因为生命是一种特殊权利,无法通过社会契约放弃;其次,他认为死刑没有实际效果,反而产生反作用,不能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第三,死刑容易引起人们对受刑人的怜悯,削弱其对法律的敬畏感;第四,死刑作为残暴的榜样,会毒化人们心灵,法律的公正性因此丧失。启蒙运动时期的背景是什么,以及贝卡利亚的作品受到了哪些人的高度评价?启蒙运动的核心理念是什么?贝卡利亚的著作中体现了哪些关键思想?发言人2:论犯罪与刑罚写作于18世纪,那时正处于启蒙运动高峰时期。这本书被视为启蒙运动思想在刑法理论中的经典体现。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对这本书的作者给予了极高的赞誉,称其为兄弟、仁慈的天才,并指出他的著作教育了整个欧洲。伏尔泰对贝卡利亚的推崇对当时的贝卡利亚而言是极大的鼓励,导致许多法国启蒙思想家如狄德罗、爱尔维修等都盛情邀请贝卡利亚访问巴黎。启蒙运动的核心理念是人类从自我监护状态中解放出来,强调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在贝卡利亚的著作中,这两个关键词尤为重要。他通过功利主义的论证模式来探讨死刑的存在价值,即用结果来证明死刑的价值。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在启蒙运动之后是否存在问题?发言人2:是的,如果不加必

      8、要约束,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都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理性主义可能导致非理性行为,人道主义可能走向反人道,两者都可能因为过于强调抽象概念而忽视具体人的利益,从而造成严重的问题,例如两次世界大战和各种人权侵犯事件。贝卡利亚废除死刑的观念体现了人道主义,但也存在潜在问题?发言人2:是的,贝卡利亚提出的废除死刑观念确实体现了人道主义的伟大光辉,但理性主义的极端化也可能导致问题。理性主义认为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天经地义,这可能导致对人生命的尊重被过度抽象化,进而为一些极端的、破坏人类社会秩序的行为埋下伏笔。贝卡利亚对报应主义的态度以及其提出的刑罚根本目的在于预防犯罪的观点是什么?对于死刑问题,报应主义(如康德和黑格尔)的观点是什么?发言人2:贝卡利亚反对报应主义,认为其基于复仇和感性,不符合理性主义原则。他认为刑罚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犯罪,而非单纯报应犯罪行为。因此,他认为死刑没有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作用,故应予以抛弃。报应主义主张对犯罪的惩罚是一种不可违背的绝对命令,即使结果可能带来灾难。康德坚决反对基于功利主义的犯罪预防理论,强调人是目的而非纯粹手段,必须尊重每个个体的生命。他认为,对极度邪恶的犯罪分子

      9、处以极刑,既是对他本人的尊重,也是为了抚慰受害者及其亲属的悲痛,并倡导犯罪人对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康德认为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与犯罪有何关系?刑法应该如何体现自由原则,并引导民众拥有自由?发言人2:在康德看来,真正的自由并非放纵自己的欲望,而是在面临诱惑或威胁时,能够遵循道德律,自主地选择不进行违背道德的行为。例如,一个吸毒者想吸毒品时可以选择满足,但这不是自由;当他想盗窃时,如果能约束自己的盗窃欲望,才是自由。因此,康德主张人的自由建立在道德律之上,只有遵守道德规范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刑法应当建立在普遍遵守的伦理规范基础上,通过制定和执行刑法,将伦理规范内化为民众的行为准则,使人们出于自觉而非恐惧去遵守刑法。这样,犯罪者受到惩罚时应接受这是其自由意志造成的代价;同时,犯罪人未受惩罚时,也会因良心不安而自首归罪。刑法的目标是创造条件让民众走在德行之路上,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被物理性强迫和道德约束,哪种情况下才被认为是自由?发言人2:康德指出,被物理性强迫并不构成自由,而是在道德层面上的约束反而代表了自由。比如,在面临死刑威胁下被迫放弃淫邪行为的是物理强迫,但坚持作伪证宁死不屈的选择,是因为遵循了道德规则,这在康德眼中是一种符合人性、体现自由的选择。报应主义如何看待死刑,以及它对死刑的限制依据是什么?报应主义与预防主义在对待死刑问题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发言人2:报应主义认为死刑是对犯罪人自身尊重的一种体现,因为死刑是对谋杀这类重罪的直接回应,是对生命的尊重,同时也限制了死刑的滥用。报应主义赞同死刑,但主张对其适用范围进行限制,只能针对谋杀等严重犯罪,这是基于人只能是目的而非纯粹手段的原则。报应主义主张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不追求刑罚扩张,认为对于犯罪人只能判处与其罪行相适应的刑罚;而预防主义则倾向于斩草除根,主张对非谋杀型犯罪也可以适用死刑。报应主义虽然赞同死刑,但也主张限制死刑,其核心立场在于尊重被害人的生命和犯罪人的自我尊重。

      《罗律师法律法学死刑既惩罚人又尊重人_导读笔记》由会员ha****ng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律师法律法学死刑既惩罚人又尊重人_导读笔记》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