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辐射作业安全指导手册
2025年高辐射作业安全指导手册前 言为规范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所属生产经营单位危险作业的管控措施和管控要求,提升危险作业安全管理水平,确保作业过程风险受控,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特组织战略规划总院标准化所等单位参与编写高风险作业安全指导系列手册。本手册为高风险作业安全指导系列手册之十五,适用于集团公司所属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过程中的高辐射风险作业安全管理。目 录1 高辐射作业安全基础知识11.1 术语11.2 分级22 高辐射作业主要安全风险42.1 高辐射作业主要安全风险类别42.2 高辐射作业主要安全风险辨识42.3 典型隐患清单63 高辐射作业安全防护设备设施83.1 内照射安全防护设备83.2 外照射安全防护设备94 高辐射作业安全风险防控114.1 安全管理措施114.2 过程风险防控125 高辐射作业事故应急救援175.1 应急救援预案与演练175.2 应急措施175.3 应急物资和设备176 记录18附录1 辐射防护最优化方案19附录2 辐射作业许可证20附录3 高辐射作业安全检查卡21附录4 高辐射作业工前会记录22附录5 高辐射作业典型事故案例选编24附录6 高辐射作业安全相关法规标准和文件清单27附录7 高辐射作业安全培训题库281 高辐射作业安全基础知识1.1 术语(1)核设施以需要考虑安全问题的规模生产、加工、利用、操作、贮存或处置放射性物质的设施(包括其场地、建构筑物和设备)。诸如:铀加工、富集设施、核燃料制造厂、核反应堆(包括次临界及次临界装置)、研究堆、核动力厂、乏燃料贮存设施和核燃料后处理厂等。(2)辐射控制区需要和可能需要采取专门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的区域。(3)辐射作业在从事工作过程中,所受的其职业岗位伴有的辐射照射大于职业照射年剂量限值的某一份数的工作。这个份数由核设施营运单位辐射安全主管部门规定。根据辐射风险高低程度通常分为高辐射风险作业、中辐射风险作业、低辐射风险作业。(4)外照射体外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5)内照射进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作为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6)调查水平诸如有效剂量、摄入量或单位面积或体积的污染水平等量的规定值,达到或超过此种值时应进行调查。(7)高辐射区作业可能导致作业场所污染、作业人员辐照剂量超调查水平,或可能导致人员非计划照射、放射性材料失控的作业。(8)辐射作业许可证核设施营运单位为审核和批准辐射作业的书面文件。(9)辐射防护最优化方案针对一项(类)高辐射风险作业,为落实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而制定的辐射防护方案,用于规范和指导辐射作业的风险分析、防护措施制定和实施。(10)辐射防护控制点针对一项(类)高辐射风险作业,由辐射防护人员指定的、一个或多个、具备较高辐射风险、需要辐射防护人员确认或采取特殊防护措施后方可继续开展作业的工作步骤点。1.2 分级按照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辐射作业许可管理导则(Q/CNNC GB 29-2022)中的要求,高辐射作业实行分级管理,各核设施营运单位应按照集体剂量、最大个人剂量、污染风险(表面污染风险、空气污染风险)、辐射分区和操作放射源类别等5个要素对辐射作业进行分级管理。由于运行、检修、异常工况或突发事件而导致现场某一区域的场所辐射环境出现变化,导致场所内出现或有可能出现较大的外照射、内照射风险时,也应按照高辐射风险作业要求进行分级管理。根据辐射风险高低程度通常分为高辐射风险作业(一级)、中辐射风险作业(二级)、低辐射风险作业(三级)等。各核设施营运单位可参考表1,结合本单位现场辐射水平实际情况和个人剂量管理限值,制定适应自身的辐射作业分区管理要求。表1 辐射作业分级标准核电厂辐射作业分级参考标准辐射作业风险级别集体剂量CD (man.mSv)最大个人剂量 D(mSv)松散表面污染风险C1 (Bq/cm2)空气污染风险C2(DAC)辐射分区Z放射源类别SRC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三级CD1D0.1C10.4(极毒性)C14(一般性)C14C20.1;C22(氚)/二级1CD200.1D20.4C140 (极毒性)4C1400 (一般性)4C14000.1C210;2C220(氚)黄区;橙区乙级开放型实验室水平;类放射源;类射线装置一级CD20D2C140(极毒性)C1400(一般性)C1400C210;C220(氚)红区甲级开放型实验室水平;/类放射源;/类射线装置核燃料后处理厂辐射作业分级参考标准辐射作业风险级别集体剂量CD (人.mSv)最大个人剂量 D(mSv)松散表面污染风险C1 (Bq/cm2)空气污染风险C2(DAC)辐射分区Z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三级CD2D1C10.4(极毒性)C14(一般性)C140C21;C25(氚)/二级2CD201D20.4C1200 (极毒性)4C12000 (一般性)40C120001C24;5C210(氚)橙区一级CD20D2C1200(极毒性)C12000(一般性)C12000C24C210(氚)红区2 高辐射作业主要安全风险2.1 高辐射作业主要安全风险类别2.1.1 辐射损伤从事辐射工作的工作人员在进行高辐射作业时,由于个人劳动防护用品佩戴或使用不规范、作业行为出现偏差、安全防护设施设备的屏蔽、包容等功能失效、现场突发事件等因素,导致工作人员受到过量照射、异常照射,而由电离辐射所致的急性、迟发性或慢性的机体组织损害。2.1.2 环境污染从事辐射工作的工作人员在进行高辐射作业时,由于未按要求进行去污、监测,安全防护设施设备的屏蔽、包容等功能失效,现场突发事件等因素,导致放射性物质扩散或漏泄,造成核设施内、外部环境污染。2.1.3 其他安全风险(1)机械伤害从事辐射工作的工作人员在进行高辐射作业时,可能因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挤压、碰撞、冲击、剪切、卷入、绞绕、甩出、切割、切断、刺扎等伤害。(2)触电伤害作业过程中(如带电作业)不慎接触工作电源系统线路,可能在高辐射作业过程中引发触电事故。(3)火灾高辐射作业内容涉及焊接等动火作业易引发火灾事故。2.2 高辐射作业主要安全风险辨识2.2.1 辐射损伤辨识基于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的原则,根据辐射防护相关标准,高辐射作业前,针对不同作业场所、工艺流程和辐射特性,通过辐射测量数据、核设施工艺设计及日常管理情况进行安全风险辨识,由辐射防护专业人员通过现场调查、测量、查阅记录、询问和交流等方式,确定高辐射区的辐射源项分布、照射类型、预估人员受照剂量,进而确定该场所辐射风险分布和合适的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用品(1)外照射危害外照射危害指体外放射性源项对人体的照射产生的危害,照射方式为间断性贯穿辐射。其可分为外照射危害、中子外照射危害、高能外照射危害。不同类型和能量的放射性粒子产生的辐射危害有较大的差别,其相对危害性见表2,引起人体确定性效应的相关剂量当量水平及躯体效应见表3。表2 不同照射类型的放射性产生的外照射相对危害性照射类型射线射线X射线中子相对危害性轻微严重严重严重表3 剂量当量水平引起的躯体效应剂量当量水平躯体效应小于0.25 Sv未观察到临床反应0.25-0.5 Sv可以引起血液变化0.5-1 Sv血液发生变化且有一定损伤1-2 Sv损伤,并可能发生轻度急性放射病,容易治愈2-4 Sv明显损伤,能引起中度急性放射病,能够治愈4-5 Sv能引起重度急性发射病,经过治疗,受照者有50%可能在30天内死亡,50%能恢复大于6 Sv引起极重度放射病,并可能因此而死亡外照射危害的控制措施主要为三种:尽量缩短受照时间,尽量增大与放射源的距离,在人和辐射源之间设置屏蔽物。俗称为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2)内照射危害内照射危害指放射性物质(多为非密封源项)进入人体内部而造成的放射性危害,危害方式为电离辐射和化学毒性。其中,放射性物质可以经吸入、食入、伤口或皮肤等进入体内,在高辐射作业中可能的方式为表面污染接触和放射性气溶胶吸入。内照射的作用粒子为射线、射线和射线,其内照射相对危害性见表4。表1 不同照射类型的放射性产生的内照射相对危害性照射类型射线射线射线相对危害性严重中等轻微对内照射危害的控制,最重要的措施是通过包容、隔离,尽可能的切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或通过净化、稀释,使放射性物质的摄入量减少到尽可能低的水平。2.2.2 环境污染风险辨识高辐射作业过程中,可能对放射性物质的屏蔽、包容等安全防护功能进行破坏,导致放射性物质的泄漏、扩散;或在高辐射作业完成后,对作业区域未进行监测、去污,对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未及时进行妥善收集,导致放射性污染扩散,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2.2.3 其他安全风险辨识方法高辐射作业除去对人的辐射损伤和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外,也必须根据在高辐射相关作业的安全特性来进行风险辨识。2.2.3.1 机械伤害机械伤害风险主要从使用、修理、检查机械时,忽视安全措施;安全防护装置不健全;不熟悉操作规程,遇有紧急情况,发生判断错误等方面进行辨识。2.2.3.2 触电对触电风险主要从临时用电线路破损、老化、保护接地、电线负荷等方面进行辨识。2.2.3.3火灾对火灾风险主要是在高辐射区域进行电焊操作开展风险辨识,主要从电焊人员操作资质、焊接区域易燃易爆物质清理、焊接气瓶老化泄漏等方面进行风险辨识。2.3 典型隐患清单高辐射区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典型隐患如下:表5 高辐射区作业典型隐患清单序号隐患描述易发生事故类型1进入放射性区域进行作业未佩戴个人剂量计辐射损伤2未按要求办理辐射作业许可证进行高辐射作业辐射损伤3不执行辐射作业许可证或专项安全工作计划规定的防护要求辐射损伤4作业人员没有按照规定要求进行个人剂量监测辐射损伤5工作过程中电子剂量计等辐射监测设备报警未按要求及时离开辐射损伤6离开辐射控制区不按照规定要求进行个人污染监测辐射损伤环境污染7未按照辐射防护要求随意进出辐射控制区辐射损伤环境污染8未经辐射防护人员辐射检测,私自跨区从辐射控制区携出物件设备环境污染9作业现场未合理佩戴劳动防护用品辐射损伤10现场未设置隔离区域辐射损伤环境污染11未按照辐射防护规定要求跨越辐射控制区边界环境污染12辐射作业中未按要求及时清理作业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未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和投放环境污染3 高辐射作业安全防护设备设施高辐射作业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分为个体防护设施设备和场所防护设施设备,其中场所防护设施设备应按照核设施设计、运行要求,在作业前应确认其功能的完好性和有效性;个体防护设施设备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