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肉牛产业研究第04章泰国
第04章 泰国一、摘要泰国地处热带,年平均气温在2627,年平均降水量约1550m,终年温暖湿润,泰北山区草场资源丰高,十分适宜发展畜牧业。肉牛业是泰国14个主要农业产业之一,2013年4(包括役生)存栏量为515万头,屠宰量为53万头,牛肉产量达到17万t(2011年),在东南亚次于印度尼西亚、越南、马米西亚、菲律宾、居第5位。品种主要有泰国本地肉牛(占65%)以及婆罗门(Brahman)、夏洛莱(Charolais)、金发阿基塔(Blonde d"Aquitaine)、安格斯(Angus)等引进品种。养殖规模以不超过30头的家庭农户为主,占98%,超过30头的专业农户占2%。共有575家屠宰加工场(企业),牛肉产品通过经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卖给消费者,牛肉市场分为高端、中端和低端等3个层次。泰国于分重视肉牛科技进步,1999-2000年实施了泰国本地肉牛育种改良计划,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泰国兽医法律制度,制定实施了牛口蹄疫、牛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牛副结核病等疫病的控制净化计划;对动物尸体处理、养殖污染防治都制订了相关规定。泰国牛肉牛产一直无法满足国内需求,进口量逐年增长,2015年进口牛肉1.59万t,主要进口国为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近几年,中国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开展了对泰国的活牛出口,边境地区的农民赶着活牛到泰国,年出口量达到10万头以上,同时,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建立面向泰国的肉牛养殖基地和日牛交易量在1000头以上的大型交易市场。此外,中泰合作还体现在畜牧兽医教育上,近年来,泰国的孔敬大学、皇家理工大学与中国的西南大学结为友好学校,其中泰国孔敬大学兽医学院、农学院与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之间,每年定期互派师生开展为期12个月的学习交流,合作培养畜牧兽医人才。二、肉牛产业基本情况(一)肉牛产业发展概况和资源状况1.国土面积和人口泰国国土面积为513115km2,包括泰国领土面积、辖区内岛屿面积、泰国内陆中的湖泊面积,不包六领海面积。秦国按传统分为六大行政区,其中北部、东北部、中部和南部为4个主要农业生态区。截至2016年4月,泰国总人口6800万。截至2010年底,泰国共有劳动人口3864万,当全国的人口的57%;其中农业人口1455万,占劳动人口的38%;畜牧业从业家庭330万户,肉牛业从业人口100万左右。2.地形和环境气候泰国地处热带,其领土除了南部伸入马来半岛以外,其余和辽阔的亚洲大陆相连接,夏、冬两季陆地和海洋的气温和气压相差悬殊。全国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可以明显地分为3季;雨季、凉季和热季。每年5月中旬到10月中旬的西南季风,使泰国普遍降雨,为雨季,由于东北季风的影响。当年11月到至年2月中旬,来自中国的干冷空气,使泰国除了南部、东南部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部和东北部)进入凉季:2月中旬到5月中旬,从东南方向进入泰国的南海气流,使全国气候炎热和干燥,为热季。凉季和热季很少下雨,也称为干季。马来半岛北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炎热多雨、无显著干季。泰国年温差很小、即使在凉季,月平均气温也不低于18。4月是最热的月份,最高气温一般在3338.南部半岛地区属海洋性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年温差小,年平均气温在2627,泰国北部的气温则低于全国其他地区,凉季最高温度约20,在一些山区,最低温度可达0。由于其地形特点.泰国降水量较东南亚其他国家少,年平均降水量约1550m,西部山脉挡住了从印度洋来的西南季风,致使中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500m;东北部地区除高耸的高原边缘年降水量可达300m以外,其余低平部分年降水量仅在1000m上下。雨量最充沛的是处于迎风坡面的沿海地区,如南部普吉山西面的拉廊府南部和泰国湾东廊府年降水量为5106mm,达功府约4454mm。半岛东海岸从春蓬府到北大年府的降水量也较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 mm以上。各地获得较多降水量的时间不一,北部、东北部及半岛西海岸为8月,中部和东南部为9月,半岛东海岸为11月。泰国国土纵跨亚热带和热带,地形、土壤、气候和人文历史等条件均存在差异,泰北山区草场资源丰富,气候温润,十分适宜发展畜牧业。3.农用地、肉牛业土地及饲草料资源状况1961-2013年,泰国农用地面积基本上逐年增加。1961年最少,为11.65万km2;2013年最多,为22.11万km2,占国土面积43.28%(图1-4-1)。2011年,泰国拥有18.44万hm2土地用于种植牧草,公共草地面积达36.92万hm2,草食动物需要的饲草料主要来源于空闲的草地和农作物的秸秆。泰国农村主要利用田间、道旁、森林内的野草及农副产品来喂养肉牛及水牛。另外,泰国的气候分雨季及干季,在雨季主要用青草喂养家畜,而干季则以稻草和精饲料作为家畜的主要食物来源。因此,发展养牛业及草地建设成为泰国政府的主要工作,现在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在公共草地播种牧草,协助养殖户发展小规模草地,向农民散发牧草栽培、饲料加工的有关资料,加大饲料生产的发展规模等。(1)牧草种子生产及流通泰国政府从1976年以来牧草种子主要委托农户进行生产,然后由政府统一收购。种子的生产量农户占75%左右,政府部门占25%左右。1996年收购的牧草种子达到了600t,主要的牧草种子有臂形草(Brachiaria eruciformis)、柱花草(Stylosantheshamata)、大黍(Panicum marimum)等。1980年以前,种子的购买量每年在200300t,主要为豆科的柱花草类,购买的种子主要用于公共草地的播种。进入90年代之后,肉牛及乳牛的养殖量不断增加,农民小规模草地建设数量不断增大,促使对臂形草等禾本科牧草种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长,到1996年臂形草的种子生产量已占到了总量的一半以上。农户生产的牧草种子的主要去向为:政府实施的畜牧业发展项目、各省之间农业合作进行的肉牛生产及畜牧业发展项目、各个省内备产局实施的各种畜牧业项目。政府收购以外的部分种子主要由采种户直接卖给民间的种苗公司或卖给养殖户,但由于市场不太完善,交易量较少。(2)牧草栽培状况牧草种子的生产主要在泰国的东北地区进行,1996年政府收购96%的种子主要由这个地区提供。这个地区年均气温26.8,4月最热,年降水量1200m左右,下季的降水量不到年降水量的13.1%,特别在有些十分干旱年份,11月至望年1月月平均降水量不到10mm。因此,在该地区牧草种子生产时一般在雨季播种,在干季进行种子的收获加工及调制等。牧草栽培一般在4月进行土地整理,从5月到6月上旬雨季开始后播种。臂形草的播种量在6kg/hm2左右,大黍的播种量在0.126kg/hm3左右,臂形草为条播,大黍为育苗1个月后再移植。在臂形草发芽30d后与开花期分别施用复合肥料187.5kg/hm2左右。大黍在移植时施尿素187.5kg/hm2,开花期施复合化肥150kg/hm2。收获种子时花费的劳力最多,在热带地区的牧草具有不同时完全成熟的特点,但是种子成熟后很容易脱落下来,因此,多采用人工的方法收获种子。一般在进入干季的11月来收获臂形草的种子,收获前1周将生长在地里的臂形草的茎用竹绳成束地捆在一起,种子完全成熟时摇晃成束的牧草,使种子落在下面的网中,每隔35d收获一次,持续2周左右的时间。在收获柱花草时要等到土壤已干燥后的12个月内进行,等种子落到地下后将牧草的秸秆收割后从田间移出。由于东北地区的土壤为沙质土,在收获地面的种子时同地面沙土一起收集起来,然后用筛子与风选的方法将种了分离出来。泰国与东南亚各国相距较近,东南亚各国也面临提高畜牧业生产能力的课题,因此也需要大力发展牧草业。可是东南亚各国的气候条件不适宜牧草种子的生产,若泰国生产出低价、优质的牧草种子供给东南亚各国,一方面可以扩大种子市场,另一方面也可以与各国通力合作,发展牧畜业。4.国民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肉牛业总产值2011年泰国人均国民收入总值(GNI)4210美元,被世界银行(2011年)归类为中上收入国家。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4048亿美元,人均5977.4美元。农业是泰国传统经济产业。2005年,农业总产值175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5%。2000-2012年,农业经济年均增长率为2.8%。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2%(农业经济办公室,2014)。占全国70%左右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业人口就业率41.9%。按照泰国肉牛存栏量520万头,出栏50万头计算。其肉牛总产值约为50亿美元。5.肉牛业的地位在传统农耕社会中,本地黄牛是主要畜力和厩肥来源之一,同时用来作为肉、奶或皮革的来源。随着畜力被机械取代,本地黄牛养殖逐渐发展为生产生肉的肉的肉,为了鼓励农户饲养肉牛,泰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包括1978年皇室发起的牛和水牛精液库项目、1989东北地区肉牛农场推进计划、2004年百万肉牛农户推广计划(charoensook等,2013)。畜禽发展部提供的服务包括通过皇室发起的牛和水牛精液库提供给小规模的农民人工授精服务和其他肉牛推广计划。1998-2001年,泰国政府为肉牛业推出了如下政策:首先,政府继续资助研究适合于泰国自然环境的肉牛品种改良计划,分发给肉牛改良中心出售给农民;第二,在现有的公共土地上建立放牧区;第三,提供给农民疫苗和疾病治疗方案,以控制口蹄疫和寄生虫感染;第四,农民分为两个生产组,分别集中从事育种和育肥,为了帮助做到这一点,政府给农民提供了长期的信贷;最后,政府试图控制走私生作为一种提高牛肉价格的方法。政府的计划被证明对2001-2007年的牛数量增加是有效的。目前,肉牛业是泰国14个主要农业产业之一,社会经济地位十分重要。根据泰国农业统计局数据(2014).2013年生(包括役生)存栏量为515万头,2000-2013年期间年均增长率为0.8%,2013年屠宰量为53万头,年均增长3%;肉牛养殖专业化程度逐渐增加,出栏率相对高于东南亚其他国家;2013年人均牛肉供应量为2.39kg,年均增长仅为1%(表1-4-1)。泰国肉牛业的发展是由许多因素驱动的。首先,由于泰国经济发展迅速,增加了人们对肉类产品的需求。泰国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其他东盟国家,新的城市中产阶级的发展刺激了西化的口味和偏好高收入马起的牛肉需求弹性影响着国内牛肉牛产。这些变化也促进了泰国牛肉产品国际贸易的广泛发展。其次,私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如改良品种、饲料技术、栏舍设施、饲养管理等,是推动肉牛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牛场规模变得越来越大,规模扩张得益于引进技术和日益增加的国内需求。最后,肉牛业的发展极大程度是由政府对屠宰场和补贴政策调节推动的。出口市场也是泰国肉牛产业发展的推动者。2008年以来,越南和中国对肉牛及其产品的需求迅速增加。这些国家对圈养场的优质肉牛需求较大,导致肉牛及其产品的价格上涨,活牛从泰国经柬埔寨和老挝出口到越南和中国。(二)肉牛养殖业发展情况1.存出栏墨及历年变化根据泰国畜牧发展部公布的数据,该国肉牛存栏量1993-1995年稳定在720万740万头之间。1995年泰国大面积洪灾,1996年肉牛存栏量急剧下降为不到590万头,1998-1999年大约为460万头。由于牛数量减少导致牛价格上涨,1999年以后较长时间肉牛存栏量逐年增加。见表1-4-2。2007-2008年秦国肉牛存栏量达到历史高峰值,大约为910万头。2008-2010年,肉牛饲养人员及存栏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11年肉牛存栏量比2010年略有增加,达到658.3万头。见图1-4-2。大多数肉牛养殖者是饲养不超过30头的家庭农户,他们养殖的肉牛占98%;另外2%的肉牛由饲养规模超过30头的专业农户饲养。肉牛品种主要有泰国本地肉牛以及婆罗门(Brahman)、夏洛莱(Charola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