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金锄头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明代洪泽湖治理思想之研究(中国水利)

  • 资源ID:548858561       资源大小:54.50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贝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贝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明代洪泽湖治理思想之研究(中国水利)

明代洪泽湖治理思想之研究 吴晓兵(江苏省洪泽湖水利工程管理处,江苏 洪泽 223100)摘 要:1128年黄河夺淮以后,由于历代对黄河采取北堵南疏的治理方针,黄河河床逐步南移,至明万历年间,洪泽湖逐步形成。隋唐以来,历代对大运河漕运依赖度不断增加,洪泽湖处于黄河、淮河、运河的交汇之处,因此,对洪泽湖的治理和开发也多有变化。本文以明代对洪泽湖治理思想为中心,研究了洪泽湖治理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实践,以期对当今的洪泽湖管理和保护提供借鉴。 关键词 明代;洪泽湖;蓄清刷黄;黄河;漕运1 概述湖泊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蓄洪水、提供水源、水产养殖以及提供生物栖息地、维护生态多样性、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湖泊管理保护,维护湖泊健康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流域居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区域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江苏省作为全国率先开展湖泊管理与保护的省份,自2008年开展这项工作以来,不断强化洪泽湖管理,建立健全洪泽湖管理与保护制度,大力打击非法圈圩和非法采砂,为维护洪泽湖健康生命,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洪泽湖的形成虽然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在明代以前,洪泽湖无论从湖泊的面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受关注程度等方面来看,都不是十分显要,直到明代中叶后期,由于黄河的南流、淮河的失尾以及漕运的中断,洪泽湖的地位和作用才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明代是洪泽湖迅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洪泽湖大堤初具规模,洪泽湖面积迅速扩大。由于受到黄河泛滥、运河漕运等因素的影响,这段时期对洪泽湖的治理也进入一个鼎盛时期。由于明代对黄河、淮河以及洪泽湖的成功治理,使得黄河在270多年间顺畅入海,直至1855年铜瓦厢决口北归。2 洪泽湖概况2.1洪泽湖名称由来。隋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游江都,途经破釜塘,时久旱逢雨,破釜塘扩大,遂更名为洪泽浦, “洪泽湖”三个字到明代后期才出现。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始修的明史和清嘉庆重修一统志记载,才有洪泽湖正式的统一名称,而洪泽湖作为这一区域诸湖的总称才被确定下来。2.2洪泽湖概况。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处于淮河中下游结合部,淮河河床的组成部分,位于江苏省西部,苏北平原中部西侧,淮安、宿迁两市境内,地理位置在北纬33°0633°40,东经118°10118°52之间,一般蓄水面积为1497平方千米(据2005年江苏省洪泽湖保护规划)。进入洪泽湖的河道主要在洪泽湖上游,主要有:淮河、漴潼河、濉河、安河和维桥河,这些河流大多分布于湖的西部,此外还有怀洪新河、池河、新汴河、濉河、徐洪河、老汴河等,汇水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流入量占流入总量的70%以上。淮河入江水道为洪泽湖的主要泄洪通道,湖水60%-70%由三河闸工程下泄,经入江水道流入长江。另有淮沭新河、入海水道和苏北灌溉总渠,分别经由二河闸、二河新闸和高良涧进水闸排泄洪水。3 明代以前洪泽湖形成及治理开发概况3.1宋以前洪泽湖基本情况及治理开发。自古以来,洪泽湖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宜农宜渔,有着悠久的治理和发展历史,但是对于洪泽湖的治理,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典农校尉陈登筑破釜塘,并筑捍淮堰30里(今洪泽湖大堤之北段),以障富陵之水,可以说是开洪泽湖治理开发之滥觞。3.2宋元时期洪泽湖基本情况及治理开发。北宋年间,自末口至汴口,在淮河南岸,先后开凿了沙河、洪泽新河和龟山运河作为漕运河道。此时,在淮河南岸分布着众多的小湖泊,主要有万家湖、泥墩湖、富陵湖、破釜塘以及白水塘等,这些小湖泊即为洪泽湖的前身。为防止陂塘威胁漕运,宋代在洪泽湖地区的屯垦规模大为缩减。到了元代,由于建都大都(现在的北京),先后开凿通惠河和会通河,漕运改道,洪泽湖区屯田开发再度兴起,最大面积达353万亩,创洪泽湖地区古代屯垦的最大规模。4 明代洪泽湖治理思想之研究黄河南徙之初,淮河尾闾尚深广能容,但是淮阴以下淮河水位已经被大幅抬高,而且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淮河形成沉淀,导致淮河河床逐渐被垫高,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对淮河产生顶托,淮河(其实即黄河)出水日益不畅。出水不畅导致黄河决口频繁,黄河的频繁决口给明朝的漕运带来极大影响,而洪泽湖由于处于黄河、淮河和运河的交汇点,因此,到了明代,由于和黄河、运河的复杂关系,洪泽湖治理也被朝廷提上议事日程。4.1明代影响洪泽湖治理的主要因素。洪泽湖在明代之所以得到重视和治理,是由这几方面因素决定的。(1)明代治河的思想。明代治河思想的核心是“保漕”。1368年,明朝建立之初,以应天府(今南京)为南京,以汴梁开封府为北京,以凤阳为中都。1402年,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后,并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众所周知,从西晋末开始,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到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地超过了北方,成为了中国新的经济重心。明代自从迁都北京以后,对漕运尤其依赖,据明实录记载,自1416年起至1625年,每年运往北京的漕粮基本都在400万石。为维护漕运的需要,明政府于成化七年(1471年)设置了专职的总河,负责河道和运道治理,1578年,更是将总河府衙设置在黄淮交汇附近的淮阴。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朝廷诏刘大夏治河,诏书中说:“古人治河只是除民之害。今日治河,乃恐妨运道,至误国计,”这就指出了,保证漕运是治河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是“国计”,这其实也是明清两代治河的最高指针。(2)黄河夺泗入淮。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人民黄河统计,自周定王五年(前602年)至1946年2548年间,黄河较大的改道有26次,其中明朝有7次,占了27%。由于黄河泛滥会阻断淮安到徐州间运河的漕运,因此,对黄河的治理是保证漕运畅通的重要前提,而由于黄河不断南侵,洪泽湖也不断受其泛滥影响,因此,对黄河的治理,一直贯穿明王朝的始终,并给明王朝的政治、经济带来十分重大的影响,洪泽湖也在明代时期被纳入对黄河治理的重要因素。(3)泗州及祖陵安危。泗州城位于今江苏省盱眙县境内,曾经是历史上淮河下游的一座重要都市,它处于洪泽湖西岸、大运河由淮河入汴河的南端口岸,具有突出的战略、交通和经济位置。明祖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明祖陵镇,洪泽湖西畔的淮河入湖处,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高祖、曾祖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明代对洪泽湖的治理工作经常受到来自朝廷官员及“民间浮言”半公半私的攻击。最为著名的一次就是1580年,以常三省、李纪、高尚志为代表的泗州籍官员,多次上书朝廷,借泗州水淹之机,大肆渲染,广播谣言,企图中伤治河成果,甚至弹劾有关治河官员,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4)朝廷的支持。1570年以后,明代治水功臣潘季驯的治河思想在朝廷内得到越来越多官员的认可,基本达成一致共识:修筑河堤,束水攻沙,主治黄河,运在其中。万历六年(1578年)潘季驯第三次治河,向朝廷上了著名的两河经略疏,立即得到了批准。4.2明代洪泽湖治理思想的演变过程。要弄清明代洪泽湖治理思想的演变过程,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明代治水思想的演变过程,因为明代治水思想的演变直接影响了洪泽湖治理思想的形成。据历史资料分析和自身的分析研究,不妨以隆庆四年(1570年)为界,将明代的治河活动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部分,这个时期的划分和史学界对明代社会经济发展时期的划分是没有关系的,只是就治水思路而言。(1)明代前期治河思想北堵南疏保运道。和历史上大多数朝代一样,对黄河和运河的治理占据了明代治水的大部分内容,也占据了明史河渠志记载的大部分篇幅。由于洪泽湖处于黄淮运的交汇之处,因此,明代对黄河和运河的治理思想直接影响了对洪泽湖的治理。从明代历次治河工作来看,基本上都是遵循一个原则:北岸筑堤堵塞以保护运道,南岸新开、疏浚支河以宣泄洪水,这样做的结果是运道安全了,但黄河不断向南泛滥,河床不断向南移动,距离淮河和洪泽湖越来越近,整个淮北地区的人民更是苦不堪言。(2)明代后期的治河思想束水攻沙保通畅。明代后期的治河以潘季驯为代表,思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成就也最为卓著,这来源于对黄河认识的深化和洪泽湖进入治河者的视线。隆庆四年(1570年)潘季驯第二次主持治河工作,主要是解决黄淮并溢,运道大堵的问题。这次治河在历经千难万险,完成堵口筑堤工作之后,开闸使河水重入故道,此时,潘季驯看到一个令人震撼的现象,河水流到新开的相对狭窄的河道以后,水势猛涨,流速加快,强大的水力像热汤化雪一样,迅速冲开并带走了两岸的泥沙,使河道迅速变宽变深,远比人工疏浚的速度快、效果好。这次的发现令潘季驯激动不已,一个新的治理黄河的思想在逐渐形成。1570年潘季驯主持治河获得成功以后,他的治河思想逐渐在朝廷得到认可并获得支持。 1576年起,洪泽湖已经进入治河者的视线,加高洪泽湖大堤的意见也在讨论之中。4.3洪泽湖是明代“保漕”的关键。古清口是泗水入淮之口,郦道元水经注称,淮泗之会,所谓泗口也。古泗口,在今淮阴区码头镇和杨庄一带。黄河夺泗入淮后,淮河成为黄河的支流,淮河入黄之口便称为清口。其后由于黄河的顶托与高家堰大堤的拦蓄作用,洪泽湖逐渐扩大,淮河与之相合,清口成为洪泽湖洪泽湖(亦即淮水)的主要出口。由于洪泽湖处于黄河与淮河的交汇点,三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一者黄河多沙,清口淤塞,将导致漕运受阻,洪泽湖排泄不畅,洪泽湖水位增高,威胁高家堰安全。二者由于黄河河床日益抬高,黄河经常由清口倒灌入湖,导致清口淤塞日趋严重,高家堰南段设有减水坝,必要时将向东分流,顺运河南流入江,或由射阳湖分注入海;入高家堰溃决或者减水坝失控,将导致漕运阻断,黄河趁此更大规模倒灌入湖,形成恶性循环。三者如高家堰溃决,洪泽湖不能储蓄清水,又失去借清水冲刷清口和黄河淤积的作用。如此交互影响,必将导致黄淮形势的日趋恶化,因此,清口(亦即洪泽湖出口)与高家堰成为明代最为关心的两处工程。4.4“蓄清刷黄”是明代洪泽湖治理思想的核心。前面已经论及,历代对洪泽湖的治理和开发都是以屯田形式进行的,而屯田离不了围堰的修筑,因此,在明代以前对洪泽湖的屯垦中,在其周围,尤其是东部地区,就筑有围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高家堰。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九月,河道都御史曾钧、河道都御史连鐄等再治河计划中提出“将高家堰增筑长堤”,这是高家堰(即洪泽湖大堤)第一次出现在皇家档案里。(1)“蓄清刷黄”思想的提出。万历初年,黄河决崔镇而北,淮河决高堰而东,黄淮运交汇处的清口一片淤沙,清口以下的黄淮入海尾闾也被严重淤塞。潘季驯经实地勘查后提出堵塞崔镇决口,大筑黄河两岸遥堤缕堤,修筑高家堰大堤,拦淮河水尽出清口,流入黄河,以达到冲刷清口的淤沙和下游入海河槽的治理方案。 “蓄清刷黄”的思想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借淮水之“势”来冲沙,二是借淮水之“清”以刷黄。于是,明万历六年(1578年),潘季驯总理河道,提出并坚决实践“蓄清刷黄”的治理黄、淮、运河的思想,把修筑高家堰作为首要任务,于是便修建了从武家墩至越城的长达60里的高家堰,并将原有土堤改建成石工墙,切断淮河汊流,抬高水位,迫使淮河出清口,冲刷淤积的泥沙。 (2)“蓄清刷黄”思想符合泥沙运行规律。从河流动力学的观点来看,用清释浑的思想是符合泥沙运行规律的。引清水河流入黄河,不仅增大了整个河床的流量,加大了流速,从而提高了河流携沙能力;同时,由于加入了清水,使整个河流的含沙量相对减小,提高了对河床的冲刷能力。所以,蓄清刷黄的思想被实践以后,清口及清口以下至云梯关河道的淤积速度大为减缓,黄河近300年时间内无大的决口和改道,运道也因此畅通300年。(3)“蓄清刷黄”的配套措施。蓄清刷黄的思想得到

注意事项

本文(明代洪泽湖治理思想之研究(中国水利))为本站会员(人***)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jinchutou.com/h-59.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