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垃圾分类处理问题的调查报告(最新整理)
关于社区垃圾分类处理问题的调查报告刘晏君0944101452478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从化分校2009 秋行政管理专科垃圾是城市的一大污染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实现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工作,又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一场“革命”,在高度文明的现代,人们对垃圾分类处理的认识有多少呢?为此,在本人居住的小区作了一个关于垃圾分类处理的调查。一、调查目的掌握社区居民对垃圾处理了解和看法,了解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1 了解正确处理垃圾的方法2 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3 提高自己的调查能力二、调查对象:社区居民、保安、 清洁工阿姨三、调查方式1 查阅书籍2 采访身边的人3 上网查询4 问卷调查四、调查时间:2011 年 7 月10 月五、调查内容1.社区垃圾投放的地点2.清理垃圾的时间3. 家庭垃圾分类的情况六、调查结果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1. 有 40%人对垃圾的投放地点、处理时间和处理方式比较满意。2. 有 10%人对垃圾投放地点不满意,认为阻碍了车辆的停放。3. 有 15%人对垃圾处理的时间不满意,因为在早晨上班时间影响了车辆的通行。4. 有 5%人对垃圾装卸车不满意,认为水槽太小,导致垃圾水肆意横流,污染环境。5. 有 60%的人知道生活垃圾如何分类;30%的人不知道垃圾如何分类。10%的人对此有一些了解七、调查体会及建议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居民往往对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分不清楚,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同时也和物业公司进行了沟通,得到他们的支持, 在此表示感谢。)1、加大宣传力度。 在垃圾桶上标明可回收垃圾或者不可回收垃圾的标识。配备有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可以分成三种:不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毒垃圾回收)2 物业管理的社区准备一些垃圾分类专用袋,方便居民领用,分类袋上可印上垃圾分类宣传口号和垃圾分类小常识3、建立与垃圾分类的相关政策措施。比如,垃圾分类可以通过奖励制度调动居民积极性。激励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也让每个人切实地感受垃圾分类带来的现实收益。4、完善垃圾分类设施。相关部门在设计垃圾分类箱时可画上相应的图例,比如在“可回收”垃圾箱上画上:瓶子、玻璃、纸张等。在“不可回收”也画上相应的物品,给居民一个明确的概念5、设立专门垃圾点,严禁一切车辆在其周围停放。6、改变收垃圾时间,便于出行。 附:附 2垃圾自然降解的时间表纸 34 个月; 烟头 15 年;橘子皮 2 年; 铁罐 10 年;尼龙织物 3040 年 ;皮革50 年;易拉罐 80100 年;塑料 100200 年;玻璃瓶 4000 年和羊毛织物 15 年。附 3垃圾分类表:可回收垃圾:纸类、金属、塑料、玻璃等厨房垃圾: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等食品类废物有害垃圾: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其他垃圾: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2、建议居委会和有关物业管理的社区:(1) 小区配备有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可以分成三种:不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毒垃圾回收)(2) 有物业管理的社区应准备一些垃圾分类专用袋,方便居民领用,分类袋上可印上垃圾分类宣传口号和垃圾分类小常识。(3) 加大对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力度,成立垃圾分类回收宣传队伍,负责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和指导,可以印制一些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和弃置方法的宣传单,发给每户家庭,让他们贴在家里明显的位置,来指导家庭的垃圾分类。3、建议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在江苏所有学校开展垃圾分类回收活动,可以组织“绿色学校”评比活动,把学校垃圾分类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通过我们的同学对家庭进行宣传,学校里可组织评比“环保家庭”活动,也把家庭实行垃圾分类作为重要内容。4、建议有环保意识的厂家:设计更加合理、实用的分类垃圾箱。还可以生产一些家庭用分类垃圾箱(类似于家里用的连体调味瓶),让人们在家里也能方便地进行垃圾分类“”“”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