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换一换
首页 金锄头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赛车设计动力学第19章转向设计翻译

  • 资源ID:489761564       资源大小:426.51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贝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贝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赛车设计动力学第19章转向设计翻译

文献翻译 摘自Race Car Vehicle Dynamics第19章 转向系统序言:本章以转向几何参数的讨论为开始,包括主销后倾角,后倾拖距,主销内倾角,主销偏置量。接下来的部分讨论了转向齿轮齿条以及阿克曼转向几何关系。跳动转向和侧倾转向之间是紧密相关的,如果没有柔性这两种情况是等同的。最后讨论了车轮的调整。这一章与第17章的悬架几何形状密切相关,在设计新的底盘系统时,转向和悬架几何参数是优先考虑的因素。19.1 转向几何关系(定位参数) 在整体式车桥上转向节主销是转向时的枢轴。1932年Maurice Olley在Cadillac首次提出了现在的非独立悬架,主销因此而被两个球绞连接定义的转向轴线代替。因为各种原因这根轴并不是垂直的也不在轮胎接地中心处。主销的位置表示见图19.1。·在前视图中,主销偏转的角度被称为主销内倾角,转向主销与地面的交点至车轮中心平面与地面相交处的距离称之为主销偏置量。在前轴所在水平面内,从主销轴心到车轮中心平面的距离称为主销偏距(spindle length)。·在侧视图中,主销偏转角度称为主销后倾角。如果主销轴线没有通过车轮中心那么就有了侧视的主销偏距(side view kingpin offset),就像大部分的摩托车前轮一样。在地平面内测量从主销到轮胎接地点中心的距离称为主销后倾拖距。前视图中的主销定位参数正如在17章中提到,主销内倾角,主销偏距还有主销偏置量在装配以及性能满足时往往是互相妥协的。一些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以下:1. 当主销偏距是正的时(一般的车都是正主销偏距,如图19.1中一样)那车轮转离中心位置的时候车会有一个抬升效果。主销内倾角偏离竖直平面越大前轮转向时车被抬起的效果越明显。不管车轮往哪个方向转都会是一个抬升的效果,除非主销是完全垂直的。这个效果只有在主销后倾角为零时才是两边对称的。见后面关于主销后倾角部分。对于一个给定的主销内倾角来说,主销偏距越大转向时的抬升量也越大。2. 主销内倾角和主销偏距将车子前端抬起的效果对于自身来说是有助于低速转向的。在高速转向时,只要有主销后倾拖距就可能会掩盖掉转向时抬升和下落的效果。3. 主销内倾角影响转向时车轮的外倾角特性。如果主销向内倾斜(主销上端倾向车辆中心)当车轮转向的时候,车轮上端将会向外倾斜,趋向正的车轮外倾角。左右转向都会导致正的车轮外倾。如果跑道有比较紧的弯这个作用效果是比较小但却是有重要意义的。4. 当车轮滚过颠簸不平的路面时,滚动半径是不断变化的,将会导致轮速的改变。这将会增加车轮中心的纵向力。这些力的反作用与主销偏距的大小成比例,成为反冲效果进入转向系统。如果主销偏距为零,那么将不会有由此引起的反冲。在前面提到的一辆通用“P”型车(菲罗车)中做出设计改动,与较早的一辆“P”型车模型相比,减小了主销偏距,因此而减少了不平路面上的反冲。5. 如图19.1中所示的主销偏置量是负的,正如下面这辆前轮驱动车用的一样。来自地面的驱动和制动力与主销偏置量成比例的转化成转向力矩。如果左右轮的制动或者驱动力是不等的,那么驾驶者将会感受到的到这个转向力矩(假设转向器有较高的逆效率)。只有在主销偏置量为零时才不会有这个力矩产生因为此时制动力或驱动力对主销的作用力臂为零。如果轮胎比较宽的话轮胎力通常并不是作用在轮胎中心平面内的,因为轻微的外倾角变化、路面不平、轮胎有一定圆锥度、或者其他的不对称因素存在。这些不对称因素可能导致转向反冲,即使没有前轮的各个定位参数作用。装配要求通常会与中心点转向要求冲突因而很多赛车在较平整的赛道上是采用较大的主销偏置量也是可以的。6. 对于前轮驱动来说,一个负的主销偏置量有两个重要的稳定作用:第一, 固定方向盘,如果一个驱动轮打滑,另外一个轮将会外张一定角度,因为 转向系统内有变形。即使两侧的牵引力不等,不同的牵引力使车辆产生一个偏航角,这个负的主销偏置量作用也会使车辆回复到直线行驶。第二, 有良好的反馈作用情况下驾驶员从来不会真正的固定住方向盘。在这种情况下方向盘可能在不等的车轮纵向牵引力作用下而转动,因此而增加了负主销偏置量的稳定效果。制动的情况同样适用。负的主销偏置量能使车子回正,即使是在左右轮制动力不等的情况下(左右轮的制动情况或者路面情况不同时)。(fsae没人用吧)主销后倾角和后倾拖距如图19.1中所示,在有后倾拖距时,侧视图中轮胎接地点是在主销之后的。或许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办公室座椅上的小脚轮(?)不管移动多远,轮子总会校正使其自身在枢轴之后。主销拖距越大意味着轮胎侧向力在主销轴上作用有更大的力臂。这会产生更明显的回正作用,并且是作用在主销上最主要的回正力矩。在选择主销后倾角和主销拖距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1. 主销后倾拖距越大转向力也越大。对于所有的车来说,小的后倾拖距都将会减小转向力。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后倾拖距减小接近零的话,人力转向也可能被用于重型轿车(代替助力转向)。2. 像主销内倾角一样,主销后倾角伴随着转向过程也会引起车轮的抬起和回落。与内倾角不同的是,后倾角对两侧的影响是相反的。在有对称定位参数时(包括左右轮有相等的正的主销后倾角),左转的效应是使车向右侧倾,导致一个对角线的重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左前右后对角线会承受更大的载荷,有一个左转时的过度转向效应。使用的弹簧越硬对角线的重量转移效果也会越明显因为这个是几何效应。每个车轮被抬起(或者下落)的距离是恒定的但是重量抬起量和底盘侧倾角是前后侧倾刚度的作用结果。这个对角线的载荷转移可以通过把车放在秤上和定位板上来测量。记住在实际比赛中前轮并没有转过很大的角度,除非是非常紧的发夹弯。例如,在一个半径是100英尺(时速在40-50英里)的弯,一个10英尺的轴距的中性转向车辆转弯时前轮只需要转过0.1rad(5.7°)(转向传动比是16:1时方向盘的转角大概在90°)。对于只往一个方向转的车来说,因为整车为了寻求最低的最小离地间隙,可以使主销后倾角交错(左右主销后倾角不同)来把车拉到一边。主销后倾角的交错也会影响上面提到的对角线重量抬升效应。如果两侧主销后倾角是相反的(一侧为正一侧为负且两侧角度大小相等)那么在转向时车的前端只会抬升和下落,而不会有对角线的重量抬升。3. 主销后倾角也会影响转向外倾角,但是不像内倾角一样,这个效应是有利的。当有正的后倾角时将会导致外侧车轮内倾(车轮的上部指向车的中心)同时内测轮外倾角为正,两轮都向弯内倾。 在侧滑恢复的时候,反打方向(出弯),后倾角引起的外倾角变化会使前轮抓地力减小。而此时后轮抓地力也很小并不需要很大的前轮抓地力。4. 如第2章提到,轮胎本身的轮胎拖距会使实际主销后倾拖距明显增加(有大的侧偏角时会减小)。这个效应并不是随着侧向力变化而线性变化的,并且会影响转向力矩和驾驶感。特别是轮胎到极限时轮胎拖距会接近零,这时回正力矩会减小,并给车手一个信号轮胎就要侧滑了。如果主销后倾拖距相对轮胎拖距很大的话,轮胎拖距给出的这个信号会被掩盖。5. 有时主销后倾拖距是在垂直于主销轴心的方向上进行测量的(而不是像19.1中在水平面内测量的),因为这能更准确的描述轮胎侧向力对主销作用的力臂。拉杆位置注意在19.1中的阴影部分就是转向拉杆的合适位置。侧向力引起的外倾角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拉杆的位置如图中示,会有不足转向效应。如果悬架和齿条安装在一些柔性的副车架上,情况要比现在的更加复杂。19.2 阿克曼转向几何关系当汽车前轮转向时,转向传动机构的设计将会决定车轮是保持平行还是一个轮比另一轮转过更多的角度。左右轮转向的角度差不应该被车轮前束值混淆,前束值是静态调整时的值,他是在阿克曼几何效应的基础上增减的。对于横向加速度较小的车(街车)一般使用阿克曼几何关系。正如图19.2左图所示,这个几何关系保证了所有轮子在没有滑动的情况下自由滚动,因为所有轮子只有一个滚动中心。需注意的是在低速时所有车轮的转弯半径都不同,前内侧轮必须比前外轮转过更大的角度。一个合理的近似几何关系可见图19.3。根据Ref.99中Rudolf所说,阿克曼在1817年获得双枢轴转向系统的专利,1878年,Charles Jeantaud 又提出了上段中的概念,消除了转向时车轮的滑动。Maurice Olley 又提出了阿克曼转向几何关系的推导以使车轮免于镦粗平滑的砾石车道。在高侧向加速度下要对这个几何模型做明显的修改。实际轮胎都会有一个侧偏角,内侧轮的载荷也要比外侧轮小。回顾轮胎性能曲线可以看出负载较轻的时候获得峰值侧向力所需的侧偏角较小。使用低速几何结构(阿克曼关系),前内侧轮会被迫超过对应最大侧向力时的侧偏角,这样,拖动内轮会使轮胎升温并降低车速。对于赛车来说,通常使用平行转向甚至反阿克曼结构如图19.2中(b)(c)所示。如果知道轮胎参数通常可以计算出正确的反阿克曼量。大部分情况下计算得到的几何关系是比较极端的因为车肯定会有低速行驶的情况,如进站加油等。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比赛时大部分弯道半径都比较大阿克曼影响是非常小的。实际上,除非悬架、转向系统结构刚度很大,转向载荷作用下产生的变形也可能使车轮转向,会超过几何关系上的阿克曼转角关系(或者反阿克曼)。能产生阿克曼几何关系的最简单模型见图19.3,为后置转向。这里,齿条(以及转向器系统内的横拉杆连接)是在前轴之后的,从主销轴心开始画线,延伸到横拉杆外端,并交于后轴中心。转向节的这个角度使内轮转向角度大于外轮(转向时外张)可以获得一个较好的近似的100%阿克曼关系。第二种获得内外轮转角差的方法是通过前移或后移齿条(或拉杆)的位置,这时两个拉杆外端球头间的连接不再是直线连接。如图19.4所示。图中后置梯形将齿条前移时将倾向于平行转向(最后至反阿克曼),齿条后移将增加转向时的前轮外张量(内外轮转角差更大)。第三种获得转角差的方法是使两边转向节臂不等长。节臂(从主销轴至拉杆外端的距离)越短转向时转角越大。当然这种不对称结构仅会用于只向一个方向转向的车辆椭圆形赛道赛车。推荐虽然上文提到的一些要求间会有冲突,笔者认为平行转向或者反阿克曼是一个较合理的折中方法。虽然平行转向时进站会有一点困难因为前轮会互相干涉。在高速时,弯道较大,转向角较小,相对参考的转向角度,阿克曼效应对于车轮的侧偏角影响不大。19.3转向器转向器把方向盘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横拉杆的直线运动。然后横拉杆又把直线运动转换回主销轴的旋转运动使前轮转向。首先要明确的是转向系统内有很多连接方式。所有这些连接都是产生弯曲变形或者松动的原因,进而影响转向的准确性,使车手不能准确的感知前轮的转向。转向系统部件必须紧固安装好以保证安全、易操控。转向传动比转向传动比被定义为方向盘转角与相应的前轮转角之比。对于赛车来说它的变化范围从大于20:1的高速赛道车到小于10:1的F1赛车。当然在快速转向中的极限是卡丁车,传动比接近1:1。公路赛车的一般取值是16:1至18:1。有阿克曼几何关系(或者反阿克曼)时两侧的传动比会不同。受传动机构影响转向是非线性的,也就意味着传动比随车轮转角而变化。转向试验一种比较直观的测量总传动比的方法是把车的前部放在有转角仪的试验台上。一个量角器被固定在方向盘中心,固定一个指针来测量方向盘转角。这个试验叫steer-steer是在既定载荷和悬挂高度的情况下进行的。方向盘以等间隔角度向右打,可以是45°、90°等等,记录下左右轮的转角大小。继续试验,往回打方向盘,并再次在每一个角度处测量前轮转角,观察每一点处的溢出值(滞后现象)。转过中心位置后继续往左转直至最后回到中心位置。本试验的数据和结果统计见图19.5。图中,数据点的平均斜率就是总传动比。注意数据点形成回环,可称为滞后现象,也就意味着转向系统内有变形和松动。也要注意数据点并没形成一条直线,非线性

注意事项

本文(赛车设计动力学第19章转向设计翻译)为本站会员(夏**)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jinchutou.com/h-59.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