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换一换
首页 金锄头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说课稿

  • 资源ID:473056789       资源大小:177.5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贝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贝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说课稿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说课稿.精品文档.专题17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说课稿上海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 陈佳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的是选自中华地图出版社高一地理第二册教材中第五篇第二节专题17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一、 教材分析与处理:(一) 地位与作用分析:本教材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展开的。第一册主要介绍了自然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第二册主要探讨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及其地理影响。人口的分布和迁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施加影响的最基本方面。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既反映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口变动的约束和限制,也反映了人口变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可以说,人口分布与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为后续学习第六篇城市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二) 教材处理思考: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两个课时:一是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二是人口迁移的形式。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识记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的名称和分布,理解影响人口分布差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教材在编排上采用陈述的方式将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人口容量、人口稠密地区的成因这三个知识点逐步列出,并列举了一系列数据与案例,总体上体系是完整的,但仔细分析后发现,其实仅是材料的堆砌,这对学生的学习运用以及知识点网罗造成了很大的不便。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的设计上通过顺序调整与整合,努力创设一个完整的课堂,在不偏离教学重点的基础上,让教学的流程层次感鲜明、体系性更强,具体见下面的设计。(三)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能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四大稠密区、四大稀疏区的名称。2. 过程与方法:1) 能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探究人口稠密的自然和人文原因。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了解人口稠密区的成因,正确看待上海人口密集的现象。(四) 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与突破: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生活实际,并充分体现人口分布与迁移在联系人口和城市的桥梁作用,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区; 【教学难点】探究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突破】通过世界人口分布、世界地形、世界气候类型三幅地图比较,使学生在案例中掌握重难点。(五) 学情分析:1 高一学生本身就具备初步的人口知识,但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人口分布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知之甚少,平时对身边的地理事象关注也比较少。2 高一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但是由于接触的社会面狭窄,我校的学生尤其如此,在探究思考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正确的情感教育引导。3 我们的学生生源阶梯性较大,基础薄弱,动手能力不强,语言表达欠佳,课外知识积累很少,地图掌握能力较差。二、 教学手段与方法:1 案例分析法: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阅读图、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2 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共同参与下,更好的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播放视频“70亿”唤起对人口问题的检视观看视频简短的视频涵盖丰富的信息,既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又复习上一个专题人口增长中提到的人口过多现状。过渡通过上一专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人口数量已经突破“70亿”大关,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70亿”人都生活在哪些地区。新课教学请大家看课本18页的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人口排序(2005年)图。问1:读出上海与澳门这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多媒体展示照片上海街头、澳门街头问2:上海与澳门人口总数相差巨大,但为何它们的街头都显得如此拥挤呢?因为两地的人口密度是不同的。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人口密度= (人/千米2)上海=2640人/千米2;澳门=17244人/千米2读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人口排序(2005年)图(书P18)答1:上海:1921.35万;澳门:54.92万答2:澳门面积小做笔记用数据来说话,上海是学生生活的城市,而澳门是我国人口数最少的城市。学生通过上一环节已经了解上海人口是澳门的将近35倍,但照片显示出澳门街头与上海街头同样都是拥挤的状态,直观引出人口密度这一概念的作用与算法。1、人口密度1.1、概念及算法过渡这个数据告诉我们我国不同省区的人口密度是不同的,同样,世界上不同大洲之间的人口密度也会有差异。1.2、世界人口密度差异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5页,看世界各洲人口密度 表问3:1950年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哪个大洲?问4:2004年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哪个大洲?问5:按现在的速度,将来哪个大洲有可能成为人口密度最大的大洲?看世界各洲人口密度 表答3:欧洲答4:亚洲答5:预计学生可得出各种结论通过谈话法明确世界人口分布并不平均,并以此引出下一知识点。过渡其实大家很难肯定得回答我,哪个大洲将来人口密度会最大,因为世界不同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且发展不平衡,我们无法确切预测未来,但我们可以了解现在世界上人口密度的分布情况如何。2、世界人口分布2.1.1、四大人口稠密地区多媒体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问6:看图,说出人口密度较大(红色较深)的地区? 我国东部东亚: 朝鲜半岛 250 人/km2 日本 印度南亚: 孟加拉国 300人/km2 斯里兰卡 巴基斯坦东部西欧:英、法、 180人/km2 德、荷、比等北美 美国东北30100人/km2东部: 加拿大东南部答6:东亚、南亚、西欧、北美地区 地理学科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就是学生能从地图中寻找需要的信息,在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同时,掌握本课教学重点。2.1.2、人口稠密的原因问7:这些地区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多媒体呈现世界气候类型图 气候条件:趋向于气候舒适的地区:e.g:温带、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多媒体呈现世界地形图 地形条件:趋向于平原地区(因为:地势平便于发展交通利于发展经济) 水资源条件:趋向于沿海、湖、河地区【想一想】我们身边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为我们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要背井离乡,离开亲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呢? 社会经济条件:趋向于经济发展快、生活水平高、就业环境好的地区;历史悠久答7:预计学生可得出答案:靠海做笔记做笔记做笔记答:与他们的家乡相比,上海的收入、生活水平等都较好。直观了解人口稠密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直观了解人口稠密与地形、水源条件的关系思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解人口稠密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关系2.1.3、知识点小结世界人口多集中于中低纬度、地势低平、沿海、经济条件好或历史发展悠久的地区做笔记2.1.4、课堂练习练习册P5:一、1.2;二、1.2.3 P6:三、1(1)完成练习体校生不愿多花时间和精力记忆知识点,及时巩固尤为重要。3、本课小结1 人口密度: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2 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西欧、北美东部。 原因:世界人口多集中于中低纬度、地势低平、沿海、经济条件好或历史发展悠久的地区。4、作业分层A练习册P5:一、1.2 二、1.2.3A:基础作业;B:提高作业。我校学生生源阶梯性较大,因此提出不同学习要求。分层B练习册P5:一、1.2 二、1.2.3 三、2附:板书设计:1 人口密度:人/km22 世界人口分布:1) 四大稠密区:东亚 原因: 南亚 中低纬度 西欧 地势低平、沿海 北美东部 经济条件好或历史发展悠久四、 教学反思:本课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经过了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知识点的过渡与衔接也都比较顺畅;授课过程使用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也都经过筛选,在实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效果达到我预想的目标,同时也体现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宗旨。存在的不足,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现在我是直接呈现相关地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今后是否可以尝试让学生根据需要,自己选择地图。这个问题也想通过交流得出结论。

注意事项

本文(《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说课稿)为本站会员(工****)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jinchutou.com/h-59.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