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社社会实践报告
杂志社社会实践报告杂志社社会实践报告 在生活中,我们都不行避开地要接触到报告,其在写作上具有肯定的窍门。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杂志社社会实践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杂志社社会实践报告内容简介:20xx年x月x日至8月x日,我在北京家庭xx杂志情感版编辑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相对来说,这是一次专业不对口的社会实践,因为就编辑部的工作性质来说更适合中文专业的同学。而且当时我也正是因为怀着对中文的剧烈爱好,自己找到杂志社的主编谷禾先生,以求熬炼自己的交往实力和文字实力。我在编辑部的这一个月时间里,我跟随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谷禾、艾龙、王淑红三位老师看到、学到、体会到很多东西。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字功底、写作水平以及人际交往实力,也从这个专业不对口的实践岗位上学到不少我们公共管理专业内的阅历与学问,对我来说真可谓受益匪浅。而这些是在书本上很难学到的。家庭xx杂志情感版与健康必读、科教文汇、畜禽养殖、华蜜宠物、健康导报同属一家公司,各份杂志(报纸)都有自己独立的编辑部与发行部,但是有统一的办公室、广告与外联部门,受公司的统一领导。五报一刊虽然分属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医药促进会、中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三个实体,但是交由一家公司来办可以大大地削减办报成本,肯定程度上共享客户、代理、广告等资源,提高运行效率,增加效益。简洁图示如下:公司办公室健康导报健康必读科教文汇畜禽养殖家庭xx华蜜宠物广告部外联部编辑部发行部编辑部发行部编辑部编辑部发行部编辑部发行部编辑部发行部发行部从上图可以看到,由若干份报刊杂志子统统构成的公司是一个完整的、层次分明的系统。其中,各报刊杂志相对独立,而与广告、外联等部门又存在很强的联系性,相关性。各个部门都有自己明确的权限,同时各份杂志报刊都有独立的利益。 这样一来,在公司充分授权的状况下,各份报刊杂志在职人员的经济利益便于报刊的经营业绩挂钩,广告、外联也与其本身的广告赞助分额挂钩,这样便可很大限度的调动公司成员的工作主动性。公司的办公室综合调度、处理各单位的经营,这就大大削减了公司经营的成本,而对广告、外联的共享更可以增加公司的收入。当然,在管理的各种目的中,效益是最根本的目的,对于杂志社这个经济实体来说亦是如此。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是杂志社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对我实习所在的家庭x情感版杂志来说,国内还有好几份类似的杂志,比如知音、婚姻与家庭、爱人等等。因此在这块蛋糕上也存在着很激烈的竞争。众所周知,知音、婚姻与家庭等杂志都是创办了几十年的老杂志,常年的经营已经使这些杂志有了很好的名声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家庭xx情感版还处于上升期。本杂志的做法是,一方面提高杂志稿件的总体质量,我所在的编辑部不但从众多的来稿中精挑细选真情、感人、文笔美丽的稿件,还要经过各位编辑仔细反复地编辑和校对。而美编也始终努力地改进杂志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依托公司的客户资源搞好发行工作。这也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益。 杂志社的管理工作对我影响颇深,而自我管理方面的实践体会也让我深有感受。上班的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杂志社的地址在朝阳区的安贞桥旁边,我必需挤以拥挤著名中青院的30路车上下班。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平常在学校,假如早上没课总要睡个懒觉,很晚才起床。现在却必需每天都要早早起床,早早去挤公交车。虽然九点钟上班,时间看似来得及。但这必需忽视堵车的因素,我应当有更加充分的时间,以免吃到把自己搞得很狼狈。这对我的时间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早上的起床时间。比如何时吃饭,何时睡觉都要有新的支配。周一到周五的上班,对自己洗衣服、运动等事项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影响。平常的课表随着学期的结束作废,考试表也跟着作废,我重新给自己支配了一个时辰表。早上六点钟起床,半小时洗漱、放松、整理,六点半吃早饭,七点钟等公交车(等车大约十五分钟,坐车一个小时),八点半左右到单位,十五分钟清理办公室卫生然后起先工作,十二点钟吃午饭,午休半小时,一点半上班,五点下班,六点半吃晚饭,七点半跑步半小时,九点钟上网两小时,十一点睡觉。起先时虽然实习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兴奋感,但是这种生活方式的突然变更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不适应。另外,周六周日的支配也有了新的变更。总体说来,由于上班的时间比较固定,所以时间的支配也比较固定;自己用心致志的进行自己的时间活动,没有了那么多的社会、社团活动打乱自己的时间支配。时间管理只是自我管理的一个方面。杂志社社会实践报告2 新闻与写作实习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除了帮着编辑部搬家和校对稿件之外,我一共做过两次采访,采访对象分别是漫画家方成和北京电视台闻名节目主持人徐滔。而我认为最大的收获还应当是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编辑部几位老师的谆谆教育,在这段时间里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书本上不行能学到的东西,也真正明白了实践的意义。 新闻与写作有一个固定的采访栏目叫“名人谈充电”,采访对象都是国内闻名的新闻人,以对话形式了解他们在工作中的充电状况。一起先分派给我的采访王志的任务就属于这个栏目,但由于期间遇到了一些阻碍,所以采访未能进行,我重新领到的任务是采访北京电视台闻名节目主持人、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徐滔,主题仍旧是谈充电,由我和另外一位实习生负责,带我们的老师是编辑王卫国老师。 对于这次采访,可谈的事情实在太多,我所得到的收获也许多,其中主要是从王卫国老师身上学到的谈话和采访的技巧,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这对我一生都受用不尽。王老师大约五十多岁,曾是北京高校中文系学生,师从谢冕和严家炎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调到北京日报工作,现任新闻与写作编辑,是该杂志水平最高的编辑之一。为了做好这次采访,我和搭档作了充分的打算,在网上搜集到了几乎全部关于徐滔的资料以及其他媒体采访她的稿件,通过打算我们驾驭了有关徐滔的基本状况。北京电视台有一个王牌节目叫法治进行时,这个节目通过录播破案现场深受北京老百姓,收视率特别高,徐滔就是这个节目的创办人兼主持。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件事情:XX年某夜,北京西站发生歹徒劫持人质事务,公安人员将其团团包围,为了爱护人质平安,局面始终僵持,后来犯罪分子提出要见媒体,于是公安人员找到了徐滔,结果徐滔凭借精彩的口才对歹徒绽开了心理折服战,经过九个小时的鏖战,她最终凭三寸不烂之舌协作公安人员将人质解救,将犯罪分子制服。节目播出后徐滔一举成名,并获得了范长江新闻奖。了解这些状况之后,我们起先列采访提纲。 我们先请教王老师,他告知我们,采访时脑中要始终有一个框架,即:为什么要充电?怎样充电?充电的结果怎样?这三个问题虽然简洁,但采访时肯定不能脱离这三个框架,否则就会离题千里。然而一起先,我们总也抓不住重点,不知道第一个问题应当从哪儿切入。采访提纲一次次地列,又一次次地被王老师指责,总也不能令人满足。当我们几乎江郎才尽的时候,他拿着提纲问我们:“徐滔最引以为豪的事情是什么?”我们回答:“是X年西客站解救挟持人质事务。”“你们为什么不提这件事?”“我们看到几乎全部的媒体采访徐滔时都会提到这件事,假如我们再提的话就会很俗气,难以出新,所以有意将其避开”,王老师听到后,一摆手,对我们说:“这么想是不对的,徐滔之所以是徐滔,就是因为她这种独特的经验,而她最得意的事情就是XX年西客站解救劫持人质事务,这是她最别出心裁的地方,假如你们连这个都不提的话,怎么抓住徐滔的闪光点?也正因为这件事情最典型所以别人在采访她时都会提到。我们不管他们提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从充电的角度和这件事结合起来提问题,而这就是我们要出新的地方,也是可以和她拉进距离,引起她谈话欲望的'地方。”一席话使我们茅塞顿开,于是经过短暂的思索,我们把第一个问题列为“徐滔您好,几乎每个记者采访您都会提到X年北京西客站劫持人质案件中,您与犯罪嫌疑人面对面谈判9个小时,并帮助警方胜利抓获犯罪嫌疑人的那段经验。我们想知道,当时您为什么能如此精确地把握犯罪分子的心理呢,您学习过犯罪心理学吗?”,这个问题既抓住了徐滔的特点,又紧贴充电主题,得到了王老师的首肯。万事开头难,第一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其他问题很快就列了出来。后来采访徐滔的时候,我记得她见到我们后说的第一句话说的就是:“你们这份提纲写得很棒,很专业”,后面整个采访也进行的很顺当,很开心。事后我想,能得到京城名记这样的评价,那当时反复列提纲付出的努力也是值得的。 采访的胜利当然要归功于王老师的指导,他常常对我们说,他作采访的一个主要方式就是四个字“六经注我”,就是说在采访前对某一个问题首先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采访过程中只是引导着被采访者来注释自己已有的观点。我明白要做到这点须要具有精确而独到的洞察力,要有一眼看透事物本质的实力,王老师无疑具有这样的实力,这是最令我佩服的地方,也是要从他身上学习的最大的无形财产。王老师曾经给我们介绍说,央视很多大牌记者,诸如白岩松、王小丫、撒贝宁、王志等都和他 “相识”,可是他们却从来没见过面,全部的沟通都是在电话里进行的。在和这些人第一次通电话时,王老师往往能一语道破出他们主持节目的最大特点和不足,这往往会使他们有如遇知己之感,因此对王老师约的采访、派的记者很少拒绝,这也是我们这些实习生能采访到这些大牌记者的一个很重要的缘由。采访结束,回来就要整八月底的骄阳依旧似火,暑期的背影已经慢慢远去,当我转身回眸时,才发觉在那个刚刚逝去的夏日里仍旧留有自己的身影。想起在新闻与写作编辑部实习的日子,挤公交车、外出采访、校对稿件,这一幕幕就像放电影似的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细细梳理一下,才发觉原来自己成长了很多。 一、初出茅庐 很早就听说学校要求大二学生在暑假时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但始终不大以为然,直到这一天真的来临时才发觉自己无从着手,似乎初学走路的婴孩儿,不知道应当先迈哪一只脚,彷徨了好一阵子,也迟疑了好一阵子,仍旧毫无头绪。于是,我想起了向老师求助,首先找到宋琳老师,他是社会知名诗人,也始终从事编辑工作,当我断断续续地说明自己的意思时,宋老师很爽快地答应了,让我等消息,自此我的一颗悬着的心最终安静了下来。接下来就是等待,等待着宋老师的最终答复,又是一段忐忑担心的时间,不知道结果会怎样。最终,宋老师告知我,让我去联系诗刊杂志的某个编辑,到此时,我才真正看到一点属于自己的光明,最终将社会这扇紧闭的大门撬开了一条缝隙。几乎与此同时,又有一条道路向我放开。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图书馆期刊阅览室里看到新闻与写作杂志上有一则招收实习生的信息,顺手抄下电话号码,便战战兢兢地给对方打了电话,电话通了,让我两天之后去面试。我如期而至,面试并不困难,我的心里却很惊慌,说是面试其实也就是和主编闲聊,在闲聊中会看出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幸而编辑部的人都很随和,面试很顺当。但是在这之前有两段小插曲令我至今记忆深刻,面试的时候,新闻与写作编辑部还没有搬到东单的新闻大厦,办公地点仍旧在和平西街那个很幽深的巷子里,由于事先没有查清晰行车路途,所以在去的路上不断地给对方打电话询问地址,就这样,原本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到的地方,花了两个小时才找到,当编辑部主编指出这个问题时,羞的我满脸通红,初入社会便表现出如此的状态,至今想来仍旧觉得惭愧;另外一件事情是,由于出门匆忙,竟遗忘携带身份证和学生证等证件,这个疏忽可是致命的,不过幸亏我带着一些盖有学校印章的获奖证书,才不至于不能证明身份。后来主编对我说,对于这件事情,假如他们再严格一点儿的话,那我就不行能留下实习了。这次的面试经验暴露了我的很多缺点,也得到了一些教训,不过对于日后真正找工作来说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因此我心存感谢。从实习单位回来后,我就去中文系主任办公室找了孟登迎老师,因为编辑部交给我一个采访任务:采访中心电视台面对面节目主持人王志。对于这个采访任务我诚惶诚恐,因为与名人尤其是名嘴面对面沟通,对于我来说尚属首次,所以想请孟老师赐予指导,和孟老师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