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换一换
首页 金锄头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初中语文案例:诗歌“意象”概念教学反思

  • 资源ID:459289576       资源大小:32.02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贝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贝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初中语文案例:诗歌“意象”概念教学反思

回归感性,回归语言诗歌“意象”概念教学反思案例背景 明天要讲余光中的乡情诗两首,而我还不知道该如何能够让学生理解“意象”这个概念。书上说,“意象是诗歌形象的最基本的元素,是作者的情意和客观的物象相感应而用文字描绘出来的新图景。”但是,我估计我的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这句话,因为其中涉及到的“情意”、“物象”、“感应”本身就是他们无法理解的概念,那么我势必得先解释这几个词语,如此这般,这节课将会变成大学本科生的文学理论课。但是不讲清楚这个概念,学生又将站在诗歌的门外读着诗歌。为了这个头痛的问题,我找资料,问其他老师,自己琢磨折腾到第二天上课铃响,还是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法,就这样硬着头皮走进了教室。案例描述 教学过程 当我在黑板上写下“意象”两个字,并且告诉学生“意象就是”时,我看到的是学生们一脸茫然无知的表情,还有的学生反复地咀嚼着我说的这句话,还是迷惑无所得。“果然不能理解”我的心里一阵难过。也就在这时,脑子里面突然出现了我需要的东西。 “不理解是吗?”学生纷纷点头。“好,听我写文章,题目是校园生活一天。清晨,走进校门,校园一片整洁,花坛里的花儿姹紫嫣红你认为这里的花儿是意象吗?”学生们纷纷摇头表示否定。“对,不是。这是一般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花儿姹紫嫣红就是指花儿(客观物象)本身的美丽。”我肯定了学生们的判断并借机让他们感悟“物象”的概念。接着说,“下面请大家在心里面先想好一种情感,作为你要写的一首诗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我在你的诗里加了一句花儿姹紫嫣红你觉得这句话能够表达你想好的那种感情吗?”我找了几个学生来交流。第一个学生说他想好的是一种欢乐的情感, “花儿姹紫嫣红”表示热闹、美丽,刚好跟欢乐的情感相和谐。第二个学生说他想好的是孤独,说如果 “花儿姹紫嫣红”和一朵孤零零的小花在一起出现时,刚好能够表现孤独者看着别人热热闹闹时那种寂寞、自傲或羡慕的心境,可以起到反衬作用。 “同时,我们从上面的例子发现,同一个物象可以与不同的情感相感应,产生不同的新图景。那么我们再来做一个试验。这次请大家想好一种事物或景象想好的举一下手。”等绝大多数同学想好后,我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了很大的“宁静”两个字,并说,“你认为你想好的事物或景象能够跟这种心境产生感应的请举手。”一部分同学举起了手。有江边的青草,有天边的夕阳,有清晨水面的雾气,甚至是很少人行走的马路,飞上蓝天的风筝,在他们的解说下都能够表达宁静的心境。“这一次,我们发现了同一种情感可以与很多物象产生感应,产生新的图景。就像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看什么都是你内心的代言人,“凡景语,皆情语”。诗歌的美妙也就在于人类丰富的情感与丰富的大千世界相感应、相召唤所创造的更丰富更广阔的崭新世界。”此时,学生的眼神已与刚上课时不一样了,眼睛闪闪发亮,充满着对诗歌的憧憬,没有进入诗歌的他们已经进入了诗歌的美好境界。教学感受我真的很兴奋,为自己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而高兴,也为灵感之花的及时盛开而激动。或许是我太想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了,所以得到了智慧之神的垂青;也或许是昨天想了很久,所以答案呼之即出。而且,我不但解决了设想中的难题,同时把问题讲透彻,讲深入了,更激发了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又想,昨天的工夫还真没白花啊,我觉得这种苦苦寻觅,却又不期而遇的美丽,应该是跟我前一天看似无用功的心思投入有很大关系的。因为在反复地思考、探讨中,我自己已经对“意象”这个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了,只不过是课堂激发了我的悟性,找到了一种用感性方式传达这种理解的方法。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还是不能抹去铁鞋的功劳的。案例反思 一 关于课堂教学的反思:用感性体验突破课堂难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有的是言传者自己也说不清楚;有的是言传后却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有的是言者传清了,听者却未必能理解面对此类情况,我们如果强自己所难,尽力言传,结果会是累坏了自己也累坏了学生,还把原本应该生动优美的语文讲得枯燥无味了,所谓“吃力不讨好”;或者干脆就什么都不说,采用“无为”教学,则使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无法言传、不适合言传的知识、内容让学生通过“意会”即“体验”的方式来进行理解、掌握,能够以更好的效果来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1.变抽象理论为形象体验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经常会涉及到一些类似于“意象”的文学理论概念,对于教学来说,既不能完全回避,又不能过于深入,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通过文学本身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就是意象,“这样的”就是“多元”,而“那样的”不是,这就够了。他们下次读其他文学作品时遇到类似情况,就能凭着感性的经验发现意象,做到多元,我们神圣的教学使命也就完成了,要比让学生背一堆枯燥深奥抽象的概念,而仍然无法读懂作品来得有效也有人情味、文学味。2变讲解灌输为引导体验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又经常会遇到一些或极为精彩或极为玄奥的语言,有的需要品酌咀嚼其中的韵味,有的需要深挖狠掘其中的意味。在教学中如果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去品味去理解,便会使学生成了记笔记、背笔记的机器。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或创设具体的情境去获得自己独有的体会、感悟,这才是阅读的真谛所在。老师只是作品与学生,文字与真知之间的一座桥梁,一条彩虹。二 关于教学准备的反思:“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教学准备,是一个老师能否自信地走进课堂,又能否自信地走出课堂的关键。它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狭义的包括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搜集辅助资料,猜想学生反应,制作教具等等,广义的甚至可以包括教师平时自身修养的方方面面,言谈的急智,举手投足的优雅,口语表达的能力,大量的阅读储备,及时进行反思总结,等等。教学准备应是非功利性的,长远积累性的。如果只为了某一堂课的成功,有时临时抱佛脚的狭义准备效果会更显著一点,但如果是为了每一堂课的成功,广义的准备更能提供宽厚的土壤。教学准备还应是宁愿多走弯路而舍弃捷径的。如果直接挪用他人的探索结果,或许成就了一堂课的精彩,却没有了弯路途中无意的积累和意外的风景,失却了长远的保障。因为教学准备是没有真正的弯路的,只是这一次用上还是下一次用上的问题,只是带给你成功还是带给你成长的问题,所以从长远看,不管如何,它带给你的都是收获。相信只有对课堂教学有着“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志向,才能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案例拓展 一 让语文课堂回归感性 我首先想到的便是郑逸农老师的非指示性教学模式的有关理念和做法。印象最深刻的是郑老师到外地借班上课,总是会跟学生说,请用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达你的阅读感受。这种要求其实就是对学生惯有语言思维模式、语言表达模式的一个挑战甚至颠覆,让语文回归到直觉的感性体验上来,并且用同样感性的语言来表述直觉的体验。不管给语文下什么样的定义,偏重于语言工具性也好,强调文学人文性也好,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即语文是一门培养“多样化”的学科,多样化的思维,多样化的体验,多样化的表达等等。唯有此,我们的母语才有继续发展的可能,也惟有此,我们的母语才有可能世界语言文化中牢牢立足,拥有自己的个性。而“感性”恰恰是多样化的基础,如果我们们继续用“通过表现了”这样的句式固化学生的语感,很难想象,我们的后辈们将生活在一个怎样贫乏的语境中;如果我们再用正确不正确这样的标准来束缚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很难想象,我们的后辈们将生活在一个怎样单调的精神世界中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得回归到“感性”的课堂上去,才能抓住语文的根本,才有自己的出路。新课程给语文带来的最大解放,便是没有了标准答案,没有了课内现代文阅读的考题,给感性的课堂提供了最宽松的环境。二让语文课堂回归语言语文,不管怎么给它定义,不管怎么编教材,还有一点不变的是,它是一门学母语、用母语的学科。从纵向看,一个人的语文学习其实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是一个用已有的母语素养学习、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滚成一个结实而巨大的雪球,最终形成巨大的惯性,离开了推动力而不断前行。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方式,必须或最好通过语文本身来解决语文问题,即让课堂回归“语言”。当你用铺天盖地的音画资料占据语文课堂时,或许这节课的问题是解决了,却不知这种理解不是语文层次的理解,这种理解也失却了语文的意义。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领略的不是语言的魅力,而是高科技的风采,这不是一种莫大的自我否定吗?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是用已有的积累、能力去解决问题,而是借助了其他媒体的帮助,那么之前的语文学习意义何在?当老师不是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来为学生营造意境,而是靠着一张张真实的画面甚至视频来换取学生的惊叹,又何尝不是语言艺术的沦落?所以,我想说,语文的课堂应是语言的课堂,而不是一个多媒体的展示厅,语言是最好也是最有价值的课堂媒体。

注意事项

本文(初中语文案例:诗歌“意象”概念教学反思)为本站会员(cl****1)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jinchutou.com/h-59.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