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换一换
首页 金锄头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研究报告

  • 资源ID:432044382       资源大小:172KB        全文页数:4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贝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贝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研究报告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1、综 合 说 明1.1 项目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频繁加剧,多种资源无序开发运用,致使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多种极端气候的浮现增多,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永昌县是一种地处内陆的半农半牧县,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全县草原退化、沙化面积严重,超载放牧形成恶性循环,地表裸露导致沙尘危害不断加剧。为遏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保护天然草场植被,使天然草场逐渐恢复其绿色屏障功能,加快发展人工灌溉饲草料地以减轻天然草场的承载能力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在进一步领略国务院办公厅有关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央1号文献精神,永昌县水务局根据永昌县水利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项目安排,组织编制了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牧区节水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1.2 项目区自然概况永昌县地处新蒙大陆与青藏高原交接地带,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不同植被群落和生态景观,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半农半牧县,全县草原面积695.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2.27%,其中可运用草原面积342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49.2%,纯牧区草原面积351.3万亩,可运用面积291.6万亩。草场类型分为荒漠类草场、山地草原类草场、荒漠化草原草场、山地草甸类草场、高山草甸类草场、高寒沼泽类草场、灌从类草场;其中以荒漠类草场面积最大,为234.4万亩,广阔而丰富的天然草原不仅是全县面积最大的生态屏障,并且是畜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和物质基本。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于气候干旱、降雨量减少、超载过牧、不合理运用等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草原沙化退化严重,年产草量平均下降35%左右,草场植被覆盖度下降,优质牧草比例减少,致使草地生产能力下降,天然草场承载能力已由80年代中期的10亩1个羊单位退化到目前的15亩1个羊单位。为保护天然草场,加强草原生态环保和建设,永昌县积极开展人工种草,引导农牧民舍饲圈养,增进“羊下山、草进川”,逐渐缓和天然草场放牧压力。1.3 规划建设内容本次规划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坚持“以水定草、以草定畜”原则,根据永昌县草原现状及水资源状况,筹划新建水源截引工程2处,引水管道8km,引水渠道5km,防洪护坡1.5km,过洪设施3处,管护道路6km,机井更新6眼,大口井刺丝围栏保护1090m,截水坝改造1.114km,新建田间渠道43.1km,配套建筑物435座。1.4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永昌县牧区节水灌溉发展规划总投资2888.8万元,其中建筑工程2302.43万元,金属构造设备及安装工程111.32万元,临时工程153.5万元,其她费用183.99万元,基本预备费137.56万元。项目工程总投资2888.8万元,按国家发改委及水利部有关文献精神,中央预算内资金与地方配套资金以8:2计,则中央预算内资金为2311万元,省、市县地方配套资金577.8万元。1.5 效益评价本项目实行后,通过增长节水灌溉饲草料地,种植构造调节等,可新增灌溉饲草料地8950亩,可保护和改善牧区草原面积13.43万亩,提供半年补饲的羊单位2.17万只,国民经济效益评价重要指标为:经济效益费用比1.08,不小于1.0;经济内部收益率9.84%,不小于社会折现率8%;经济净现值308.98万元(IS=8%)不小于零,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均满足经济评价规范规定,经济上合理可行。1.6 项目组织领导与建设管理该项目工程在永昌县牧区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严格按照水利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监督管理,全面履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建设监理制,建立健全管理机构,严把工程质量关,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保证工程质量和按期竣工。项目资金在管理中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柜台监督的制度,并严格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设立帐户,分类核算,由专职财会人员负责工程资金筹措及划拨,制定资金使用筹划,专款专用,保证国家专项资金和省市配套资金合理使用。1.7 工程建后运营管理工程建成后,交项目所在地灌区管理处及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工程运营管理,水源截引工程由灌区管理处管理,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田间工程建后管理工作,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工程长期发挥效益。1.8 结论本项目在项目选定上符合永昌县实际状况,节水灌溉类型适合本地地质及气象条件,项目实行后,通过新建、构造调节及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可增长灌溉饲草料地8950亩,年可提供2.17万羊单位半年的补饲,可保护天然草场13.43万亩,使严重退化的草场逐渐恢复植被,重新成为永昌县天然绿色屏障,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尽快立项实行。2、项目区概况2.1 牧区基本状况2.1.1 自然概况永昌县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半农半牧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介于东经101°0435102°4327,北纬37°472138°3938。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自然坡度0.2-1.6%,海拔18002500m。东西长144.8公里,南北宽134.6公里,政区总面积为7439.27平方公里。永昌县属内陆河地区,呈干旱荒漠自然景观,境内地势以山地、平原为主,与戈壁沙漠东、西展开,南北山岭夹峙相间排列;山地平川交错,绿洲荒漠绵延。境内可划分为西南部山地、中部山地、中部走廊草原、东北部残丘戈壁荒漠三种地貌。按特性可分为三类:西南部祁连山冷龙岭及其支脉,山势雄伟挺拔,有“祁连近天都之称”长年积雪。山间分布天然森林、高山草甸,植被覆盖率达75%以上,是永昌县重要的水源修养区,是久负盛名的天然牧场;中部祁连、大黄、武当诸山之间的永昌、清河绿洲是境内农作物种植区;东北部除开发运用的绿洲外,其他则为戈壁、沙丘、荒漠和半荒漠草原。2.1.2 水文地质永昌县重要河流有东大河、西大河、金川河,均属内陆河流域石羊河水系,地下水受河道径流、地层、岩性构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诸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彼此转化,形成较丰富的地下水。地下水划分为基岩地下水和平原地下水,清河灌区重要分布最有开采价值的洪积,湖积平原地下水。2.1.3 社会经济状况永昌县共辖4乡6镇,底总人口为26.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33万人,纯牧业人口4.46万人。县境地区广阔,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115.91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01.504万亩,林地面积29.68万亩,草地面积695.8万亩。草地面积中可运用面积为342.45万亩,农作物种类有小麦、玉米、大麦、豆类、油菜,盛产瓜果蔬菜。国民生产总值为344456万元,农林渔牧业产值143329.2万元,其中牧业产值21139.06万元。牧区年末牲口存栏数67.46万头(只),纯牧区年末牲口存栏数为53.192万头(只),牧业增长值14366.43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4865元,其中牧业收入占30%。2.1.4 水资源开发运用状况永昌县境内地表水资源重要有东大河、西大河两条山水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北麓,水源重要靠祁连山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基岩裂隙水补给,地下水重要分布在清河及毛卜喇盆地;泉水现今只存在于四坝灌区的南北泉及红庙墩,少量分布在西河灌区下游。县境内已建成中、小型水库5座,总设计库容23100万m3,渠首枢纽3座,修建总干渠58.021km,干渠519.548km,已衬砌460.894km,支渠1139.438km,已衬砌871.687km,斗渠3280.291km,已衬砌1653.6km,农渠2748.45km,已衬砌15.8km。其中皇城水库及西大河水库两座中型水库位于境内纯牧区。2.2 草原生态状况2.2.1 草地资源类型永昌县自然植被从南部的高山草甸、森林逐渐过渡到北部的半荒漠和荒漠草原,总体分为森林植被和草场植被,植被随海拔地形而变化,由高山草甸、高山灌丛逐渐过渡到平原绿洲和荒漠、半荒漠植被。全县草地总面积695.8万亩,可运用面积342.45万亩,其中纯牧区草地总面积为351.3万亩,可运用面积291.6万亩,各类型草场分布如下:1、荒漠类草场:分布在青土井、前滩、平口峡、毛卜喇、武当山、九坝滩、塔湾滩、龙口、西山口、北大滩一带。2、山地草原类草场:分布在龙首山段及祁连山的浅山区,即寺儿沟、龙沟大坂、照面山、灰堆山、大灰山、马营滩、成山掌、白露山、十五里大坂等一带。3、荒漠化草原草场:分布于花草滩、孤山子、栒子山一带。4、山地草甸类草场:分布于东大坂、夹龙沟山、西水滩、火松林、八道沟、马营沟、牛舌头掌、白露掌、铁山头等地。5、高寒草甸类草场:分布于盖掌大坂、乌龙沟、平羌沟、脑儿墩一带。6、高寒沼泽类草场:分布于黑林掌、天涝坝等处32003900米的高山盆地。7、灌从类草场:分布于米沟、红梁沟、盖掌大坂、柴沟顶、西大河、黄胡拉沟、大黄山一带。改良草场分布于花草滩、人工草场分布于尖山滩、独山子、头丘门、大河坝滩一带。2.2.2 草原生态现状永昌县地处新蒙大陆与青藏高原交接地带,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不同植被群落和生态景观。全县草原面积695.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2.27%,其中可运用草原面积342.45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49.2%,草场类型分为七类,以荒漠类草场面积最大,为234.4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33.7%,山地草原草场可运用面积最大,为119.2万亩,占可运用面积的34.9%。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于气候干旱、降雨量减少、超载放牧、不合理运用等人为自然因素,草原退化严重,部分草场浮现沙化,年产草量平均下降35%左右,退化草原为300万亩,占所有草原面积的43%,其中:重度退化草原面积78万亩,中度退化草原面积115万亩,轻度退化草原面积107万亩。草场植被覆盖度下降,优质牧草比例减少,草场生产能力下降。草场承载能力已由80年代中期的10亩1个羊单位,退化到目前的15亩1个羊单位。2.2.3 草原生态对牧区的重要影响永昌县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半农半牧县,历史上永昌县的草原牧草茂盛,水丰草绿,“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牧业占据重要经济活动,随着社会发展,人类活动的频繁加剧,对多种资源无序开发运用以及多种灾害性天气的增多,牧区草原遭到严重破坏,农业侵占牧区、水资源短缺、气候干旱等导致草场退化、沙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来,由于草场退化沙化而减少了其绿色屏障功能,永昌地区于1993年5月5日第一次发生特大沙尘暴,后来每年均有23次沙尘暴浮现,对农业生产导致不同限度的危害,生态环境急需改善。随着草原退化、沙化的逐年加剧,牧区载畜量下降,加之对牧区建设投入甚微,几乎没有任何作用,草原生态陷入恶性循环,肉产品及皮毛制品产量下降,牧民收入随之下降,牧业收入由二十世纪80年代的80%降至的30%,大部分牧民外出务工,草原生产生活呈下降趋势,严重阻碍了以畜牧业为重要产品的永昌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干旱及沙化威胁着我县草原,大旱间隔34年发生一次,旱情多发生于春季,使天然草场一年生牧草不能萌发,近年生牧草生长不良过早进入枯黄期,病虫害及鼠害随之增多,严重影响草原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春旱使草场地表土壤严重风蚀,牧草根部裸露,致使牧草返青推迟甚至死亡。夏末秋初永昌多发生暴雨,以八月份暴雨频次最多,暴雨导致草原土壤大面积流失,植被破坏,随着草原的超载过牧,植被减少,植物拦截蓄水能力减少,水蚀面积加大,水蚀沟几乎随处可见。2.2.4 现状草原保护措施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永昌从自身资源特点和区域经济优势出发,采用有效措施,加强草原生态环保和建设,获得了一定成效。1、通过实行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和建设、退牧还草等项目,建设草原围栏140多万亩,其中禁牧60万亩,休牧80万亩,在草原严重退

注意事项

本文(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研究报告)为本站会员(壹****1)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jinchutou.com/h-59.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