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换一换
首页 金锄头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贫困与反贫困:心理学的研究

  • 资源ID:32025732       资源大小:67KB        全文页数:7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贝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贝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贫困与反贫困:心理学的研究

贫困与反贫困:心理学的研究吴胜涛/张建新【专题名称】心理学【专 题 号】B4【复印期号】2008 年 04 期【原文出处】心理科学进展(京)2007 年 6 期第 987992 页【英文标题】Poverty and Anti-poverty: Psychologic Approaches Wu Shengtao 1,2Zhang Jianxin 1 (1 l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Academyof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作者简介】吴胜涛,张建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张建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内容提要】 局部繁荣下的贫困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理解贫困以及与贫困有关的心理模型和决策过程、并促进人类的幸福与公正,是心理学家的一项重要使命。文章旨在阐明心理学在理解贫困和减贫工作中的角色,并对贫困心理学的研究思路、贫困归因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作一介绍。最后,在总结成就与问题的基础上,建议未来的贫困心理学应对特殊的目标群体做更多关注,并发展更可靠的测量方法,挖掘更多影响贫困心理的人格、社会因素。Poverty amid plenty is the world's greatest challenge, so an important mission of psychologists is to understand poverty with corresponding mental models and decision-making, and to improve happiness and justice of human beings. The present article illuminated the role of psychology in understanding and addressing poverty, and introduced approaches of poverty psychology, including research design, measurement and other relevant factors. The authors also suggested that, special target groups, more reliable measurement and sociogenic and personalistic factors should be concerned in the future directions of poverty psychology, based on a summary of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关 键 词】贫困/心理学/归因/人格/ 测量 poverty/psychology/attribution/personality/measurement.分类号B8491引言1.1心理学视野下的贫困问题目前全球仍有 19.4%的人(10.15 亿)每天生活开支不足 1 美元,更有 50%的人(26.14 亿)生活在国际贫困线(每天生活不足 2 美元)以下1,经济局部繁荣下的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它极大地妨碍了个体的幸福和社会的公正2。众多研究表明,穷人的主观幸福感比普通人要低3;中国的调查也显示,分别有 54.6%和 66.4%的城镇和居民认为,贫穷是其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4。因此,如何理解贫困以及与贫困有关的心理模型和决策过程,并促进人类的幸福与公正,便成了心理学家的一项重要使命。美国心理学会 2000 年通过的关于贫困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决议指出,“心理学家应当尊重所有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心理学家作为研究者、服务者、教育者以及政策的倡导者,有责任去更好地理解贫困的原因及其对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从而帮助预防和减少贫困的蔓延”,并“对那些维护和容忍贫穷和社会不公政策的人和集体以及他们对穷人的偏见和消极态度,要做更多的研究”5。心理学在贫困领域最具开创性的工作,是 Feagin 在 19691972 年间对贫困归因进行的研究。他针对战后经济繁荣之下的“另类美国(即美国的贫困)”问题以及美国在福利改革面前的矛盾与彷徨,在全美展开了贫困归因及其与福利政策关系的调查。结果得到一个“个人结构命运”的三因子归因模型,并显示,新教徒、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和中产阶级更倾向于认为,贫穷是由个人因素造成的,因此他们对福利改革持较低的支持态度6。受 Feagin 研究的启发,各国心理学家纷纷在本土及跨文化领域展开贫困归因的探索(如英国的 Furnham,澳大利亚的Feather,土耳其的 Mor l,黎巴嫩的 Nasser,印度的 Pandey 和 Sinh 等711),并在贫困问题研究上达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如认为贫困是社会不平等的产物,心理学家的使命即在消除人们对贫困原因的刻板印象,帮助社会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贫困问题12。截止到 2000 年,美国心理学会(APA)对贫困问题的关注也已由第 35 分会(女性心理学分会)的单独发起,到成立专门委员会(城市促进委员会),为各个领域的心理学家共同参与反贫困这一涉及众多领域的事业搭建合作平台,建立了包含从个体、家庭、社区、政府、政策等各个水平上的心理学家专业团队。此外,美国心理学会(APA)第 9 分会(社会问题分会)还拥有会专门关注贫困问题的期刊社会问题杂志(Journal of Social Issues),其名下的社会问题通讯(SPSSI Newsletter)和电子期刊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分析(Analyses of Social Issues and Public Policy)对贫困问题也有专门的涉猎。1.2中国的贫困问题与贫困心理学建国初(1949 年后)中国官方秉承马克思的传统,将贫困归结为制度问题,建成了庞大的集体主义福利体系(单位的或公社的)。但中国仍然拥有众多的贫困人口,每天生活不足 1 美元的有 1.8 亿人,占总人口的 14.0%,不足两美元的更高达 5.33 亿人,占 41.6%1。尽管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贫困人口的数量,但贫富分化及新型贫困等一系列问题,使得“经济增长”战略下的国家扶贫计划的有效性常常遭到质疑13。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我国经过 50 多年的发展,仍然没能很好地解决贫困问题,还未能建成一个稳定的福利国家,让人人都能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呢?或许,心理学对贫困归因的研究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实际上,人们对贫困的理解十分复杂,因此,人们在对待减贫工作、对待贫困人群以及对待重新分配财富的资源配置问题上,也难以达到整齐划一。而且,在我国关于贫困的研究往往停留在概念思辨层面,焦点仅仅放在贫困的度量和发生率等上,或者是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分析政府的反贫困政策效应13,而很少有深入的实证研究;或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引进西方的各种反贫困理论和经验,或者从教育引导的角度对贫困人口(主要是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展开调查1416,但仍然鲜有对贫困背后的心理机制的关注。Shek 首次在中国香港人群中尝试贫困归因的实证研究,并发现了一个四因子的模型(个人问题、剥削、机会缺乏和命运)17。但因为香港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如每月给一个四口的贫困家庭的补助是 9450 港币,而大陆 2005 年的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才 3255 元人民币,即大陆农村的一个四口之家一年的收入才比香港的月贫困补助略微高一点),香港的贫困家庭难以涵盖大陆地区最典型的贫困群体,如农民和农民工,因此很有可能,大陆人群对贫困的归因与香港人有所不同。吴胜涛、张建新等人研究了大陆城市农民工,探讨了其贫困归因的结构及其人格、社会差异。他们通过中国版贫困归因问卷(PAQ)的编制和因子分析,发现了农民工群体的“负担命运制度不公科教素养个人家庭地理环境”五因子模型,同时还发现某些人格特质(如人际关系性、韧性、尽责)以及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等人口统计学变量都对贫困归因有影响。当然,此研究结论由于样本的局限性,还难以推论到整体中国人群18。我国关于贫困的心理学研究才刚刚起步,要想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贫困问题,并努力寻求可能的干预方案,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2贫困研究的思路2.1贫困研究关注焦点的变化:心理学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始于对贫困现象的描述,早在美国总统约翰逊 1964 年提出“向贫困开战”以前,这种描述就已经在社会心理学中出现,如奥斯卡·刘易斯 1959 年曾提出“贫困文化”的概念。他认为:穷人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结果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即“贫困亚文化”,这种亚文化持续蔓延,使得贫困在其保护下得以维持和繁衍19。尽管贫困文化由于被误以为“指责穷人”而受到严厉批评,但却激发了心理学家对贫困背后的心理机制的关注,一直到今天仍有心理学研究为其提供证据支持,甚至寻求贫困文化的客观度量20,21。一些心理学家显然并不满足简单的描述研究,他们开始对这些描述作进一步的反思,如检讨心理学家们的阶级立场、心理学自身对贫困的忽视,以及社会对贫困的刻板印象。特别是 Bullock 等人对穷人的媒体形象(Media Images of the Poor)的研究表明,尽管多数媒体的语气是中立的,描述了穷人的种种困境,并表达了对穷人的同情,但鲜有对贫困的背景分析和对贫困原因的阐释22。此外,随着联合国 2000 年将贫困定义为多维“幸福感的剥夺”(deprivation in well-being),心理学家又再次将目光聚焦在贫困人口的主观幸福感上。如 Lever 等人的研究发现,和普通人相比,穷人的工作自尊、竞争性、主观幸福感更低23。2.2贫困归因的几种模型心理学将归因理论应用到贫困问题的研究中,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贫困研究范式。Heider 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有两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要满足这两个需求,人们必须找出事件的原因,从而能够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事件的原因分为两种:内因(态度、人格和能力等)和外因(外界压力、天气和情境等)。Weiner 进一步说明了归因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把成功与失败归于内部或者外部的原因时,会引起个体不同的情感与认知反应24。那么,人们对于贫困会有怎样的归因,又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当然会影响人们如何从事反贫困的工作。Feagin 在美国的研究发现贫困归因的三维度模型,三个维度分别为命运(如坏运气、疾病等)、结构(如低工资、失业、歧视等)以及个人(如没能力、不努力、道德松懈等)6;此后的许多研究都得出了类似的因子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进行的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美国人更倾向于作个人归因,将贫困归于穷人的自身缺陷;而英国人、澳大利亚人在贫困问题上则略有不同,更偏重作结构归因。相应的,美国人所制定的福利政策也更趋保守8,25。在欧盟国家对贫困归因进行的研究则发现了四维度模型,4 个维度分别为个人指责、个人命运、社会指责和社会命运(如,贫困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通常,西欧国家的民众更倾向于指责社会,而东欧国家更倾向于指责个人。因而,在国家政策层面二者体现的不同就表现为,西欧国家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已发展成较为成熟的工业化福利国家26。值得关注的是,欧盟民意调查中心已将民众对贫困的归因态度作为欧洲社会晴雨表(Eurobarometer)的一项重要指标,并进行了 30 余年的跟踪研究,以作为

注意事项

本文(贫困与反贫困:心理学的研究)为本站会员(飞***)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jinchutou.com/h-59.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