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大纲重点
第一至三单元 绪论-生殖生理 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主要著作;作者著作意义唐·昝殷经效产宝主张妊娠期以养胎、保胎为要,治疗上重视调理气血、补益脾肾。本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产科专著。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先论妇女异于男子的生理特点,提出天癸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命门之火是其主宰,继而对妇科常见病及妇科杂病加以论述。重视脾肾,倡命门学说,认为妇科病与气血失调、中气虚弱、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治疗上以六味、八味丸为主滋水养火。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学术观点“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治疗妇科疾病侧重滋补精血调经。渊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托名清·叶桂叶氏女科证治对世俗说法加以批驳,如论不孕,谓“世俗专主妇人,此不通之论也。”清·陈修园女科要旨 调经重脾胃,胎前善养血健脾、清热舒气,产后、杂病多效法金匮。清初·傅山傅青主女科 立论着眼于肝、脾、肾三脏,治疗侧重于培补气血、调理脾胃。创立多首妇科名方,如完带汤、易黄汤、生化汤等。女性生殖器官1、阴道别称阴户四边廷孔。2、宫颈别称子门。3、胞宫的生理功能主司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发动分娩;排泄恶露。女性生殖生理1、WHO定义的女性青春期为10-19岁。2、青春期三大特征女性体形与第二性征;生殖器官发育形成;月经来潮具备生育能力。3、女性生理六期新生儿期(4周内);儿童期(12岁以前);青春期;性成熟期(18-48);围绝经期;老年期(60岁以上)。4、围绝经期三个阶段绝经前期;绝经期(44-54岁);绝经后期。月经生理现象:初潮:14岁(11-16岁);周期:28-30天(±1周);经期:3-7天;经量:50-80 ml;经色:暗红;经质:稀稠适中不凝固无血块无臭气;伴随表现:轻微腹胀、腰酸、乳胀,情绪易波动;绝经:49.5岁(45-55岁)。生理性停经:妊娠期、哺乳期;初潮后1-2年,绝经前1-3年 特殊月经现象: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 妊娠早期,个别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月经产生的机理(脏腑、天癸、气血、经络)脏腑与月经:五脏贮藏和化生精气,肾藏精,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肺主气,气为血之帅。 五脏在月经产生当中各司其职,但与月经产生密切相关的是肾、肝、脾。天癸与月经: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一种精微 物质。天癸主宰月经的潮与止。气血与月经: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而气能生血、行血、 摄血。气血调和,经候如常。:经络与月经:与妇女月经有关的经络有奇经八脉当中的冲、任、督、带。其中冲、任、督均起源于胞中,“一源而三岐”,冲为十二经之海,为血海;任为阴脉之海,主胞胎;督脉为阳脉之海,与任脉交于龈交穴,阴阳相合,维持人体阴阳脉气的平衡,维持了胞宫行经和孕育的正常功能。带脉约束纵行的诸经,通过与任、督、冲三脉交会,间接下系胞宫,维持胞宫的正常生理功能。胞宫与月经:胞宫是化生月经和受孕育胎的内生殖器官。其生理由肾、天癸、气血、冲任调节,并主司子宫藏泻,胞宫周期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子宫的周期性出血。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消长变化行经期(1-4天):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宫泻而不藏,经血下泄。经后期(5-13天):子宫、胞脉相对空虚,阴血不足。阴长期,子宫藏而不泻,阴长。经间期(14-15天):重阴必阳,在肾中阳气的鼓动下,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出现絪緼之候。经前期(15-28天):阳气渐长,达到“重阳”状态。阴精与阳气皆充盛,胞宫、胞脉气血满盈。带下生理:润泽女子阴户和阴道的黏液。特点:少量、无色透明、无臭,质粘而不稠。妊娠生理:停经;脉滑,尺脉按之不绝;早孕反应;乳胀、乳晕着色;子宫增大,4个月始自觉胎动;下腹 膨隆,孕3个月可于耻脐间测到宫底。 预产期:末次月经月加9或减3,日加7(阴历加14)。产褥生理:临产先兆:妊娠足月,胎位下移,释重感;腰腹阵痛,逐渐加重,小腹重坠,有便意;阴道少量血性物排出(见红)。鉴别:试胎月数未足,痛定如常。弄胎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临产调护:睡、忍痛、慢临盆。影响分娩因素:产力、产道、胎儿和产妇精神因素产褥期及哺乳期的生理特点:产褥期分娩结束后的 6 周。新产后分娩后的第一周。新产后生理特点:产后 1-2 日内微热、自汗;子宫缩复,小腹阵痛;泌乳;产后 23周内排出血性恶露。恶露: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称为恶露。特点:血性浆性白色哺乳生理:乳汁为气血化生。顺产后30分钟可在产床开始哺乳,7天内分泌初乳,质较浓稠,营养丰富,适合新生儿所需。产后哺乳有助于子宫缩复。哺乳期可停经,或月经量少,周期不规则。哺乳期8月为宜,乳母应保持精神舒畅,营养充足,乳房清洁,按需哺乳。 第四单元: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病因:淫邪因素、情志因素、生活因素、环境因素、病理产物、体质因素。寒阴邪,收引、凝滞,易伤阳气和阻滞气血。热阳邪,性炎上,伤津、耗气、动血。外热:火热、湿热入侵血室;热毒结聚冲任胞中;过食辛热温补。 内热:阴虚生内热;七情因素湿阴邪,性重浊趋下,黏腻,阻遏气机。病机:冲任损伤是最重要的病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子宫、胞脉、胞络受损。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及损伤胞宫,都必须损伤了冲任督带功能导致妇科疾病发生。肾的病机:肾精亏虚肾精不足,天癸不能按期而至,精亏血少肾气虚肾气不足、封藏失职、摄纳无权肾阴虚精亏血少、冲任不充、虚热内生、阴虚阳亢肾阳虚命门火衰,机能减退、气化失常肾阴阳俱虚冲任虚惫,多脏受累肝的病机肝气郁结血为气滞,冲任失畅,疏泄失常或肝郁脾虚,肝郁犯胃。肝火上炎热伏冲任,血海不宁,肝火挟冲气上逆。肝郁脾虚,湿郁化热,湿热下注;湿热郁结阻滞冲任肝阴不足血海不盈,胞脉失养,或血虚生风。肝阳上亢肝阴不足,阴不制阳,甚则肝风内动。脾的病机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统摄失职,冲任不固;中气下陷。脾阳不振水湿内生、湿聚成痰 第五单元 妇科疾病的诊断与辨证 妇科疾病的诊断年龄病因病机易患疾病青春期肾气初盛,天癸始至,冲任功能尚未稳定月经失调中年期因经孕产乳耗伤气血,使肝失血养,情志易伤带下、崩漏、胎产诸疾老年期肾气渐衰,冲任衰少,脾胃易虚经断前后诸证,肿瘤相对高发望月经月经 带下经量多、色淡、质稀多气虚; 色赤或五色杂下热毒经量少,色淡黯、质稀多肾阳虚; 色白,质稀脾虚、肾虚;经量少,色淡红、质稀多血虚; 色黄,质稠湿热经量多,色深红、质稠多血热; 经量少,色鲜红、质稠多阴虚血热; 恶露经量时多时少,色紫黯有块多血瘀、气郁。 量多、色淡、质稀气虚 紫黑有块血瘀 鲜红或紫红,粘稠血热闻诊:胎心音(120160/分,强弱快慢)闻气味经、带、恶露之异味。产后发热闻恶露极重要。 1.妊娠20周后,如胎儿在宫内存活,可在孕妇腹壁相应的部位听到胎儿心音。 2.主要了解月经、带下、恶露的气味。如月经、带下、恶露秽臭,多为湿热或瘀热;若腐臭气秽, 多为热毒;恶臭难闻,需注意子宫颈癌的可能性。切诊(切脉)月经脉滑利为常带下脉一般常脉妊娠脉六脉平和滑利,尺脉按之不绝临产脉(离经脉)浮大而滑,尺脉转急,中指本节至末端指侧脉动应指。产后脉虚缓平和二、辨证要点妊娠病辨要:首先要辨明是胎病抑或母病;其次要辨别胎之可安与不可安;最后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产后三冲产后出现冲心、冲胃、冲肺。产后三病产后出现病痉、郁冒、大便难。产后三急产后出现呕吐、盗汗、泄泻。 第六单元 妇科疾病的治疗根据妇女血常不足、气常有余的特点,治疗时要注意固护精血。治则:调理脏腑,调理气血,调理奇经,周期疗法。滋肾补肾1、滋养肾阴左归丸、左归饮、六味地黄丸 滋养肝肾杞菊地黄丸、调肝汤、一贯煎2、温补肾阳右归丸、右归饮、温胞饮 温肾健脾真武汤、健固汤、内补丸3、补益肾气寿胎丸、归肾丸、补肾固冲丸 肾阴阳并补龟鹿二仙膏、二仙汤补益气血法包括:补气固摄;养血益精。疏肝养肝1、疏肝解郁柴胡疏肝汤、四逆散 疏肝健脾逍遥散、痛泻要方 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清肝引经汤2、养血柔肝养精种玉汤、杞菊地黄丸、一贯煎 平肝潜阳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镇肝熄风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健脾和胃1、补益脾气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健脾养血八珍汤、人参养荣丸健脾升阳补中益气汤、举元煎补气摄血固本止崩汤、安冲汤、归脾汤健脾除湿白术散、完带汤2、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清热降逆橘皮竹茹汤、苏叶黄连汤温中降逆丁香柿蒂汤、干姜人参半夏丸调理气血补益气血1、补气固摄四君子汤、独参汤、举元煎 2、养血益精四物汤、当归补血汤、人参养荣汤理气行滞金铃子散、加味乌药汤活血化瘀 1、活血祛瘀王清任的逐瘀汤、生化汤 2、祛瘀消癥桂枝茯苓丸、大黄庶虫丸 3、祛瘀止血失笑散清热凉血 清实热清经散、保阴煎 清虚热两地汤、知柏地黄丸温经散寒 祛实寒良方温经汤 补虚寒艾附暖宫丸、金匮温经汤祛湿除痰 温化水湿白术散、健固汤 清热利湿止带方 燥湿化痰涤痰汤、苍附导痰丸调理奇经补益奇经1、温补奇经温冲汤 2、滋养奇经龟鹿二仙膏固摄奇经安冲汤、固冲汤通利奇经理冲汤、理冲丸、易黄汤镇安奇经加味麦门冬汤、安胃饮周期疗法中药人工周期疗法经后期滋肾阴养精血经间期补肾佐以活血经前期补肾佐以滋阴月经期理气活血调经外治法:外阴熏洗,阴道冲洗,阴道纳药,宫腔注入,肛门导入,外敷热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