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换一换
首页 金锄头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外融冰蓄冷系统的发展状况及工程应用

  • 资源ID:237643440       资源大小:31.07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贝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贝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外融冰蓄冷系统的发展状况及工程应用

外融冰蓄冷系统的发展状况及工程应用 简介: 本文介绍了外融冰蓄冷系统的技术特点和作用,说明了了目前国内外外融冰蓄冷取冷特性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及其研究成果,总结了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在外融冰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成果,对外融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进行了评估和预测。关键字:冰蓄冷 外融冰 一引言冰蓄冷技术作为一类重要的能源利用技术,近来获得了很大发展。冰蓄冷是指在用电低谷时用电制冰并暂时蓄存在蓄冰装置中,在需要时(如用电高峰)把冷量取出来进行利用,由此可以实现对电网的“削峰填谷”,有利于降低装机容量、维持电网的安全高效运行,所以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采取了各种措施以鼓励蓄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根据制冰方式的不同,冰蓄冷可以分为静态制冰、动态制冰两大类,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制冰方式【1】。 静态制冰方式,即在冷却管外或盛冰容器内结冰,冰本身始终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这一类制冰方式包括冰盘管式、封装式等多种具体形式。动态制冰方式,该方式制冰过程中有冰晶、冰浆(iceslurry)生成,且冰晶、冰浆处于运动状态。每一种具体形式都有其本身的特点和适用的场合。 外融式冰盘管蓄冷在制冰方式上属于静态制冰方式,是由冷源将乙二醇溶液、盐水溶液等栽冷剂冷却到0以下并送入蓄冰槽内的冰盘管与管外的水进行热交换,在管外结冰以蓄存冷量,需要时进行取用,从而蓄冷过程必须克服随厚度增加越来越大的冰层热阻。与内融冰方式在取冷时仍由管内的乙二醇溶液或盐水作栽冷剂与管外冰进行二次换热不同,外融冰方式是直接采用蓄冰槽内的水作为取冷介质送出,冰是从冰柱外表面开始向内进行融化的。其工作过程决定了外融冰方式与内融冰方式等需要二次换热的冰蓄冷形式相比,取冷效率更高,而且取冷温度更低,并可长时间保持低温取冷,使取冷过程更加平稳,并使得实现大温差低温送风成为可能;同时又比冰晶式、冰片滑落式等动态制冰技术设备的材料要求低,加工、使用、管理方便。例如一般空调用表冷器处冷冻水温度约为7,如果采用外融冰方式,冷冻水温度可长时间保持在12,可以更大幅度地降低送风温度,增加送回风温差,实现送风量的大幅度减少。这不但大大减少风管截面积及其占用空间,而且减少了风机、水泵、阀门等的设备容量、部件尺寸,减少材料使用和设备功耗,水路、风路的机电设备、材料的初投资和系统运行费用也都不同程度减少,达到整体上降低空调系统的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二外融冰蓄冷技术的发展概况1概况 与其它静态蓄冷方式如内融冰方式的发展和应用相比,目前国内外外融冰蓄冷方面的研究尚不成熟,因而其文献资料并不很多。基于外融冰系统有很好的优点,近几年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外在其蓄冷取冷性能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深入。由于这种蓄冷方式与其它蓄冷方式在一些方面存在相似性,因而完全可以借鉴其它蓄冷方式的研究成果或研究方法,并针对外融冰的具体特点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也必须针对外融冰的特殊性采用一些新的研究思路,以求可以更准确、全面地了解其规律性。 目前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冰蓄冷研究方面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在我国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一些大学和科研单位也做了许多工作。国内外的研究者们普遍从实验方法和数值计算模拟的方法两方面进行研究,而且经常将两类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特别是近期以来国外就实际使用的冰盘管蓄冷装置的热特性及蓄冷系统的性能评价进行了很多现场实测研究,用以对冰蓄冷技术进行分析与评估,同时也对实验研究及模拟分析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和评价。 2蓄冷特性的研究 考察冰盘管蓄冷特性常常采用蓄冷/取冷特性曲线,即在蓄冷/取冷过程中,在冰槽进口温度、出口温度、蓄冷量/取冷量、蓄冷速率/取冷速率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来表示。 (1)、实验(实测)研究 国内外普遍利用实验、实测的方法进行盘管式冰蓄冷特性的研究。 日本学者山羽基从蓄冰槽内水温分布特性方面就盘管配置、蓄冷槽下部有无搅拌等因素影响对外融冰蓄冷方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2】。研究发现:有搅拌时,蓄冰槽内水温分布均匀,开始结冰时间比无搅拌时要晚一些,而总结冰时间短,管外结冰均匀一致,且蓄冷量大(相同结冰率)。无搅拌时,侧部、中央配置时,无盘管部分按照水温分层,而且蓄冰结束后,盘管上部结冰偏厚;下部、上部配置时也明显的受到水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特殊性的影响。配置方式对结冰时间基本无影响,有搅拌时中央配置最短,无搅拌时上部配置短;只搅拌至结冰而后停止搅拌,与全程搅拌效果几乎相同。 (2)、理论研究与模拟计算方法 根据有关理论建立数学模型,而后进行计算求解,或进而进行仿真,是研究冰蓄冷问题的重要方法。 美国的Abraham等人对于直接蒸发型冰盘管的蓄冷过程,在作了蓄冷过程中盘管传热系数为常数的假定下,以蓄冷过程中的压缩机做功最小化为目标函数,以蒸发温度和盘管尺寸为参量,建立了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模拟计算【3】。 山羽基基于蓄冷槽的分层特点,设定垂直方向温度场为线性分布,忽略水平方向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根据能量平衡关系,采用有限差分法,建立了温度分层型数学模型,并对冰盘管出口温度对冷机出力的影响进行了修正,由此可以计算出槽内水温分布和制冰量【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方贵银根据蓄冷传热过程中的能量平衡关系在进行了一系列合理假设基础上建立了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对其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求解,得到冰层厚度(蓄冷量)与蓄冰时间的关系,并用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4】。 可以看出,目前在对冰盘管蓄冷槽进行模拟计算时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一般都从物理、数学的角度作了许多假定,以简化所研究的问题,但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不一致性,并且每一个模拟方法及其研究成果都只能在一定条件下适用。 3取冷特性的研究 冰盘管的取冷过程是一个伴随相变的过程,外融式在取冷时,不会大量形成内融式方式出现的冰圈大量破裂形成浮冰的情况,而是冰圈在主要融冰期间基本不脱离盘管壁,因而管外冰的变化过程相对简单;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从整体上看水槽中的水体是一个流动过程,因此温度场的分布极大地受到了流场、相变、物性等因素的影响,其变化规律的分析又比内融式的融冰过程复杂得多。国内外已经对内融冰取冷特性开展了很多研究,但是外融冰取冷特性的有关研究资料还比较有限,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工作,应该根据外融冰取冷过程的特点,借鉴内融冰取冷特性的方法和成果来进行研究。 (1)、实验(实测)研究 山羽基对于外融冰槽取冷特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验研究【2】。研究发现,阿基米德数Ar(与孔口直径成正比,与速度的平方成反比)对槽内水温竖直温度分布有很大影响,欲尽可能长时间地取出低温水,应使Ar尽可能大;盘管数量及其布置方式对取冷特性有影响,并与Ar数的大小有关;增大冰盘管含冰率后在取冷初期取水温度有所降低;搅拌可使融冰条件均一化,可削弱进口条件对取冷温度的影响。 (2)、理论研究与模拟计算方法 对于外融冰槽取冷过程的理论研究,由于存在相变情况下槽内流场、温度场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极为复杂,很难进行外融冰特性的准确模拟,往往需要对问题作出一系列的简化,采用能量平衡的方法进行近似求解。 山羽基对于外融冰给出了混和模型【2】。将槽内分成完全混和区和一次扩散分层区两部分,对于每一部分列出能量平衡关系式。盘管在不同区域的大小对混和模型的影响以修正系数的形式体现,参照实验结果决定模型中的有关系数。求解模型可以得到有关取冷特性参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 美国的Jerold W.Jones等人对ASHRAE提出的冰蓄冷设备模型RP-459进行了实际检验,并提出了一个更为简化的模型与之对比,发现简化模型更接近于实测结果,这首先是由于RP-459模型需要输入有关冰蓄冷系统实际运行的准确、实时的信息,否则其计算结果无法达到较高的精度【5】。 由于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在外融冰方面的有关理论研究比较而言还不够充分,为了进一步深入认识外融冰的取冷特性,我们仍可以借鉴有关内融冰的理论研究及模拟分析的方法及其成果【6】【7】。 三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对外融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冰蓄冷作为一种关键技术,目前国际上一般不给提供蓄冷、取冷性能曲线等基础性资料和研究成果,为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有关方面的研究工作。清华大学与清华同方充分运用双方具有的人才、科技、资金和工程应用方面的优势联合进行了外融冰蓄冷技术的研究和产品开发,并积极应用于实际工程。 1外融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清华大学多年来在冰盘管蓄冷技术方面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并取得了有意义的成果。94级研究生李浩对冰盘管蓄冷过程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对影响蓄冷特性的重要因素如蓄冷流量、蓄冷温度进行了深入考察,并指出对于一定结构的盘管式蓄冰装置,加快蓄冷过程的方法首先应从降低蓄冷进口温度入手,而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蓄冷流量对蓄冷速率的影响不大【8】。96级研究生杨逢君进一步研究了单管和残冰工况的蓄冷特性,认为残冰对蓄冷过程的影响很小【9】。同时,他们在内融冰取冷特性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有助于对外融冰取冷特性作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为了进一步开发外融冰技术,由清华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研究所和清华同方人环公司合作开展了“外融冰槽蓄冷取冷特性的实验研究”的研发项目。该项目组在清华大学空调实验室现有的蓄冰实验台基础上经过改造,并重点对所建50RTH方形钢盘管蓄冷槽进行了取冷特性的测试研究。实验台蓄冷、取冷部分的原理及温度、流量测点布置如图1、2所示。实验通过改变流体流量、温度等因素以测试其对蓄冷、取冷特性的影响。实验期间以30秒为间隔记录系统流量、蓄冷槽液位、蓄冷槽入口温度、出口温度、蓄冰槽内水温竖直分布状况。根据蓄冰槽液位判断和控制蓄冷、取冷的进展情况。通过测量冰槽内不同位置上的水温,可以得到温度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此可以进一步分析蓄冰槽的蓄冷取冷特性,进而指导改进外融冰蓄冷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图3给出了一个典型的外融冰取冷过程的特性曲线,该次实验的取冷流量保持在6m3/h左右,取冷速率保持在10RT左右,从而使取冷进出口温差基本保持在5,进出口方式为下进上出。整个取冷过程进行了5小时,共取出50RTH的冷量。 实验发现,在取冷过程中冰的融化在空间上是不均衡的,下部由于最早接触进口的温度较高的水而融化得较快,而上部较慢。当取冷过程结束时(取冷出口温度达到7),水面上仍旧残存着少量冰碴,这说明在整个取冷过程中都存在着融冰现象。从图3的取冷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中可以看出,整个外融冰取冷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潜冷取冷阶段和混合取冷阶段。 取冷过程的第一阶段是从开始取冷一直持续到大约3.5小时。在这一过程中,取冷出口温度从0.3升高到2左右,曲线基本保持不变并略有上升。这说明这一阶段基本上是进行的潜热取冷,显热取冷量极小。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温度较高的水从底部的布水器的下侧以极小的速度进入槽内,然后相当均匀的缓慢向上流动,迅速与冰面附近温度接近于0的低温水混和,并沿着叉排管束中间的之字形流道向上流动,从而水温也迅速降低到接近0,这使得位于冰槽上部的取冷出口处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温。从而外融冰系统可以长时间地稳定地取出低温水,这是外融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优点。 随着取冷过程的进行,管外冰柱的融化使水向上流动的通道增大,每一根管外的冰水接触面积减小。这导致了较高温度的水需要经过更长的距离才能得到充分的降温,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流到上部的水温也越来越高了。当管束间的流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依靠融冰带来的潜热已经不足以弥补较高温度的水所携带的热量时,显热所承担的负荷迅速的增加了,取冷过程也进入到下一阶段,即混合取冷阶段。此时取冷曲线的斜率迅速增加并基本保持稳定。在这一阶段,潜冷取冷在整个取冷量中所占比例减小,而显冷取冷增加了。取冷曲线在接近取冷过程结束时又略有降低,这是由于此时附在管外的冰出现较多的破裂并上浮,一部分被上部的管滞留,一部分直接上升到水面上,从而保持了较大的总冰水交界面,特别是使得冰槽上部保持了较低的温度水平,引起取冷出口温度升高的速率有所放慢。 研究发现,蓄冰槽进出口方式对其取冷特性有重要影响。在其它条件相同时,上进

注意事项

本文(外融冰蓄冷系统的发展状况及工程应用)为本站会员(m****a)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jinchutou.com/h-59.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