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换一换
首页 金锄头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国学研究-顺治年间浙江嘉兴一带士人的生存方式

  • 资源ID:204095814       资源大小:36.47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贝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贝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国学研究-顺治年间浙江嘉兴一带士人的生存方式

国学研究-顺治年间浙江嘉兴一带士人的生存方式 【内容摘要】嘉兴北靠苏、松,与浙东有带水之隔,顺治年间这一带士风严正而不失宽厚。当时在士风中起引领作用的陈确、张履祥等都以治生为立身之前提。艰苦的外部环境不仅没有使他们自暴自弃,反而使他们在反己自修方面提出了更加坚定的要求。他们尚且相信“圣王再作”的可能,所以他们一方面“修身以俟之”,另一方面通过破除邪说、绍述先进以及培养后学使先王之道得到守护。【关键词】顺治年间;嘉兴;治生;守身;继述【作者简介】王英(哲学博士。工作单位:浙江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职称:助理研究员。目前学术界对明末清初江南士人的生活方式关注较多,然而受到关注的地域似主要集中在江南的苏、松、金陵一带,受到关注的人物多为活跃在这一带的文人名士,研究依据的材料也多为这些文人名士的作品。这些作品所反映的士人生活是否可以代表明末清初江南士人的生存方式是有问题的。且甲申之前与甲申之后士人的生活环境和心理诉求已有许多的变化,笼统以“明末清初”作为时间界限来讨论略显颟顸。笔者近日关注到甲申之变前后浙江嘉兴一带士人的文集和相关传记资料,其中所反映的当时这一带士人的里居环境和精神风貌和目前一些研究结论多有不同。为了在较短的篇幅内集中地讨论一些问题,这里主要聚焦于顺治年间来说明,因为不仅甲申前后士人的状态是不同的,而且顺治年间与康熙时代也有一些不同。当时属于嘉兴府的士人中,海宁陈确(乾初,16041677)、桐乡张履祥(考夫,1611-1674,学者称杨园先生)都被家庭乡党“钦为坊表”,并且他们都曾东渡钱塘江奉教刘宗周(起东,学者称蕺山先生),此后相互之间还有举社、山水之约及书信来往等,交游中还有一些共同的朋友。陈、张二位及他们共同的朋友海盐吴蕃昌(仲木)、吴谦牧(裒仲)等在当时起到了引领当地士风的作用。另外,陈张二位除了面对当时共同的时代问题有一些共同的回答以外,二人的学问旨趣却有相当的不同,陈确基本上是继续阳明、蕺山的方向在思考,而张履祥虽推重蕺山,后来的学问却宗于洛闽。不过,正因为他们同中有异,以他们为中心展开讨论反而较为周全。嘉兴北靠苏、松,与浙东则有带水之隔。苏、松一带文人名士的风流习气这里也不少,比如陈确早年也曾有过“放浪山水,恣情声律”的经历,甲申之后才“一变至道”。 他的朋友陆嘉淑(海宁人,字冰修)也以文名,甲申后仍然慷慨好施,“意气如云”,为两浙贤豪所啧啧称道,可以说不脱名士之气。查慎行是陆的女婿,也以诗文被称道。不过从陈确自己的转变以及陈确对陆的意气有所规劝看来,当时这一带的名士之风还算规矩,而且并未成为士风的主流。当时这一带在士风中起领导作用的还是儒士,这些人大多曾东渡问学蕺山,相对来说他们所倡的风气是比较严正的。另外,又与浙东不同的是,浙东当时能够领导士风的主要也是蕺山后学,象黄宗羲和刘汋(伯绳),前者奉父遗命从蕺山游,“蒙先师收之孤苦之中”,并亲炙多年,后者为蕺山之子。因为这种亲近关系,他们对蕺山的学说主要是继承以及在其它领域的拓展,实际哲学上的发明并不多。而浙西的陈确、张履祥等虽曾东渡问学,但受学时间都很短,对蕺山之学依傍不多。他们所倡的士风,一方面较名士风流要严正,另一方面却也并不主张以旷世高节作为践履的典范,只是要求于“庸言庸行”中得宜就可;象张履祥还特别反对以“刻”待人,倡导宽厚之气。以上是从嘉兴的地域上讲。从历史时间上来看,顺治年间对士人来说有许多特殊的地方。这一时期,旧王朝被颠履;新王朝虽已建立但不强大,儒者的主流并未认同新的君权体系并且还以这种不认同为荣,有的还把这种不认同看作是对旧的君权体系的一种忠诚,有的则对君权的合法性本身提出质疑。相较于之前宋明时期的政治设置使得士人之间容易以“君臣大义”一纲罗织莫须有的罪名相互指控、陷害的情况(比如王权厚道如北宋,仍有乌台诗案),又较于后来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王权强势、文网密布的情形来看,这个时期士人言论方面束缚较少,所以继述方面发明较多。不过不认同新王权,就需放弃举子业,放弃科举就意味着活动范围限于家庭乡党,治平的功业相对有限,而且生活来源不能依靠政府提供,不得不自谋生计,治生的问题突显出来。象陈确、张履祥、吴裒仲、吴仲木等甲申后都不再从事科举之业,陈确还反对儿辈如他自己的儿子、从子以及朋友祝渊(开美)的儿子参加科举。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必须节俭、素位而行,必须要求自己“安贫乐道”、“守身”,他们也对这样的生存方式作出解释和辩护。顺治年间还有一个特点是,这个时期社会混乱,政权尚不稳定,各地还有人在图谋推翻异族统治,士人的精神状态上尚有“乱极必治”、“长夜漫漫终将复旦”的信念,所以中庸中“居易以俟命”、易中的“一阳来复”等成了他们“守身”的精神支柱。以上是从总体上而言,下面分别从他们治生、守身(通常还表述为修身、治身、立身、全身等)、继述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当然,这三个方面也是有内在联系的,不能治生则无法守身;治生而不讲守身则流为凡夫;治生、守身而不继述则有违于儒士的历史承担。儒士的生活,总还是以“内圣外王”为统一体的,只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士人不同的个性和具体境遇,他们的着重之处可能有不同。这三个方面仍然可以放在这个“内圣外王”的统一体中来理解,其中的治生、守身大致属于内圣一面;继述属于笔者在守先待后清儒的一个重要面向一文中讨论到的“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来者”这一层面,笔者认为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中儒士的“外王”方式。如果借用左传“三不朽”的评价方式,则这一时期士人“立功”方面并不显豁,不过还是有一些,但主要囿于乡党之内;但“立德”、“立言”两个方面都相当突出,治生基础上的守身可以看作“立德”,继述主要可以看作“立言”。若用今天的语言,则大致可以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大方面来看,其中的治生主要是物质生活;守身也有物质生活的方面,但其中关涉士人的精神操守、自主性追求等,已有精神层面的因素,继述则主要可以看作精神方面。一、治生陈确、张履祥都出生在下层士人家庭。陈确的祖父、父亲分别为廪生、邑庠生;张履祥的父亲曾是邑增广生,但张履祥九岁即失怙;兄为邑庠生。11他们家里田产都不多,陈确父亲分家时只分到一亩七分田,后来父母勤俭治家,大概置有百亩田,分给陈确兄弟们。后来陈确的妻子也很勤俭,日夜纺织,以丝布之余买田十余亩,12所以陈确的田产大概有四五十亩。家里雇有耕仆,晚年生活上也有照顾的仆人。但从陈确五十左右“欲构一居尚难之”等看来,生活也并不宽裕。不过,因为妻子极能操持,把家事全都承担了下来,使得陈确可以“专志于学”13,基本上不用为生活奔波。陈确只有过断断续续的时间不长的处馆经历。而处馆是当时下层士人的“恒业”。张履祥因幼年丧父,家庭条件还要差一些,他早年读书费用主要靠母亲养蚕纺织、祖父开店维持。14他家有一些薄产,甲申后有十四亩田。15但靠这些田产不足以维持全家的生活,处馆是他的“恒业”。张履祥二十三岁就开始处馆教课。16这一职业他一直坚持到六十岁。17他大概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写有处馆说,从中我们可以对当时馆师这一职业作些了解。当时的的馆师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弟子如何应对科举的,称为“经学”;一类是教幼儿开蒙的,称为“训蒙”。张履祥认为“科举之业害义甚大”,所以他主要是训蒙。他所处馆的人家大部分是故旧之家,对他的学问、旨趣有所了解。他到四十岁左右还只教了十来个弟子,看来他授徒不多。有一句话特别可以看出他甲申前后生活状态的变化,见:崇祯间,父兄子弟之望吾门如游庠序也,今也莫之信从,予之学非退于前也。向者谓其人固利达之徒也,今也田亩之夫,彼恶知乎?18张履祥于明末天启六年应童子试,补县学弟子员,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潜力股”。当然会有士众拥戴,随着他学问再长,崇祯年间被子弟向往并不奇怪。甲申后,他放弃科举这条上升的路线,社会地位与“田亩之夫”差不多,势位既失,虽学问在增,哪里还能象当初那样吸引士众呢?当时馆师的地位之低,从下面这段话中可以反映出来:或曰:“古人重取友,则曷不择人而教诸?”曰:“今之为教者,盖不若巫医百工之人,犹有师弟子之道也。师之视馆也,如婴儿之乳,绝则立毙。主人之视馆也,如天位,其视谷也,如天禄,予夺啬丰,惟己所制。是以弟子之气恒高于师,师之气恒下于弟子,以弟子往往能操其师之轻重缓急也。如是,乌得而择诸?”19看起来当时馆师处于供过于求的市场状态,主人掌握着主动权。结果是弟子的气势高于馆师。师弟子之道的讲究反而不如巫医百工这样的行业。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下层读书人的艰辛。因为是供过于求的状态,所以这一职业并不稳定,张履祥的朋友邱云(桐乡人,字季心)也以馆师为业,“某年,某塾主有讼事,不能馆邱子”,致使季心全家精打细算、勒紧裤带度日。当时季心的馆谷收入大概是一年十石粟。不过有些举业之师学生数量较多,收入一般还会多一些。20他们的朋友中也有出身于上层士人家庭的,象吴裒仲与吴仲木还是名臣子侄。他们本来是同祖兄弟,裒仲的父亲早岁无子,以仲木为嗣子。他们的父亲麟瑞在明末曾经做到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仲木的生父在明末是太常。整个家族家业雄厚。裒仲继承了麟瑞的田产,他很谦让,认为应该让给仲木,让产数目达到二百三十五亩,不过仲木也未接受这份田产,相让后决定以此作为家族的义田。21虽然据乾初看来裒仲让产后已同贫士,但他另外的产业应大致可以维持生活。二吴都不必象考夫、季心那样以处馆为业。以上主要是从他们如何创收的角度讲的,治生的问题还包括收入既定后如何合理安排支出一事。从张履祥答吴仲木的一信中,可以知道当时士人家庭支出大致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是日用之需;一是赋役之用;一是作为祭祀、宾客、庆吊的费用;再一方面是稍存剩余以备不时之需,如吉凶之礼、意外灾害、周济贫乏等。22如何安排支出?陈确与张履祥都很强调量入为出、丰俭得宜。23我们从陈张的一次讨论中来看一下邱季心家是如何安排支出的,见:考夫曰:“邱子家有六口,然邱子之制,岁食恒不计口而计食。”“其不计口而计食奈何?”曰:“如岁有十石之粟,则十二分十石之粟而月给八斗五升,又三十分八斗五升之粟,而日给二升八合,不溢丝粒也。”24这可以说是一个量入为出的典范,以一年的收入为前提来安排每一天的可支出数量。前文提到季心有半年因主人家有讼事而失业,季心家就按当年现粟六石的标准依前法每日支出,这段时间家人大概每天只能吃上两顿粥。25治生的原则,除了量入为出这一细则,陈确、张履祥都提倡“素位而行”,二位都把它作为“治生之道”。注意上引季心家量入为出的事陈确就是以素行为标题的,陈确对季心的肯定在于如此才能“终不求于人”。26而这样说的经典依据在中庸,见: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27中庸中这段话要求君子安于自己的处境,正己而不求于人,无所怨尤。作为对士人自身生存方式的经典支持,这段话在当时士人的文集中常被征引。陈确在井田一文中写道:井田既废,民无恒产,谋生之事,亦全放下不得,此即是素位而行,所谓学也。学者先身家而后及国与天下,恶有一身不能自谋而须人代之谋者,而可谓之学乎?但吾所谓谋生,全与世人一种营营逐逐、自私自利之学相反。即不越中庸所谓“素位”者是。玩下文“正己不求人,居易俟命”等语,可见素位中自有极平常、极切实、极安稳工夫。28这段话征引中庸对当时士人“谋生之事”作了解释与辩护。陈确还把自谋其身提到“学”的高度来谈。而“学”在陈确思想体系中相当重要,从学解29、学谱30可见,它大致是修习仁义以成就君子的意思。这段话

注意事项

本文(国学研究-顺治年间浙江嘉兴一带士人的生存方式)为本站会员(ji****81)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jinchutou.com/h-59.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