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换一换
首页 金锄头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国学研究-项羽死于秦汉时东城县乌江亭考辨-与冯其庸计正山两先生商榷

  • 资源ID:204094868       资源大小:36.91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贝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贝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国学研究-项羽死于秦汉时东城县乌江亭考辨-与冯其庸计正山两先生商榷

国学研究-项羽死于秦汉时东城县乌江亭考辨与冯其庸计正山两先生商榷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这一问题,历史早已是定论项羽自刎于安徽和县东北乌江浦,即秦汉时九江郡东城县乌江亭。但现在有的同志却提出疑问,言“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华里)。”(见1985年2月13日光明日报史学版项羽究竟死于何地?)二十年后,国学大师冯其庸先生在中华文史论丛发表题为项羽不死乌江考的文章,也认为:西楚霸王项羽并非自刎乌江,而是死于东城(即今安徽省定远县)。此后,定远县的计正山先生在江淮时报发表类似的文章,说项羽并非死于乌江(见江淮时报2007年7月10日“文史”版),他并说“与国学大师冯其庸22年的考证”共同所得的结论。国学大师冯其庸先生,我们应该尊敬尊重;两位先生敢于质疑,令人敬佩。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冯其庸先生、计正山先生的文章大有商榷之处,其基本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一、东城与乌江(1)所谓“至东城”的“东城”,指的是东城县地域,非东城县县城。冯其庸、计正山两先生根据史记“至东城”“身死东城”以及其它的“下东城、历阳”之类的词句,就断定项羽死于定远县东南五十里地方的古代东城城堡。提醒大家的是,冯先生所说的“东城”是指东城县的古城。他说“2005年11月14日,我再次到定远调查了东城、阴陵、大泽等遗址,二十年前调查过的古城遗址,现在都已立了碑记。”“古城遗址”,自然包括东城县的古城遗址。这是问题的焦点。不妨我们看看史记“东城”下的古注:集解汉书音义曰:“县名,属临淮。”正义括地志云:“东城县故城在濠州定远县东南五十里。地理志云:东城县属九江郡。”从这里看出,东城是县,它的故城在定远县东南五十里。其实,这个“故城”就是东城县的城堡,县治所在地,说通俗一点,就是东城县县府所在地。作为词语,东城有两个意思:其一,东城县;其二,东城县的县城。冯先生说的“东城”,指的是东城县城。司马迁的所谓“至东城”“身死东城”,意思是“跑到了东城县县地”“死在东城县县境”,而不是“跑到东城县故城城堡里”“死在东城县城堡里”。当时,项羽逃到东城县境时,只有二十八骑,试想,他们怎么会逃到东城城堡里呢?如果真跑到那里,岂不成了瓮中之鳖了吗?再则,项羽本纪此句前有“至阴陵”句,可以与“至东城”类比着看。“至阴陵”,原文意思是项羽逃到阴陵县县境,而不是逃到阴陵县城堡里。如果说是逃到阴陵县城里,那就很难解说此后逃到东城。同时,“至阴陵”句后有“迷失道”、“乃陷大泽中”,也能证明“至阴陵”是至阴陵县县境,而非阴陵县县城里。再考察项羽本纪中表述地点一些句子,也就更清楚了。汉四年,项王进兵围成皋。(1)汉王伤,走入成皋。(2)汉王逃,独与藤公出成皋北门。(3)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军。(4)项梁起东阿,西,比至定陶,再破秦军。(5)汉之二年冬,项羽遂北至城阳,田荼亦将兵会战。田荼不胜,走至平原,平原民杀之。(1)(2)(3)例子中“成皋”,应该当作“成皋县城”解,因为有“围”“入”“出北门”等语词暗示;(4)(5)(6)例子中的地点词,只能作“县境”,因为它们都有“至”字,且后面都是写战事,没有“围”之类的语词。由此可见,“至东城”的“东城”,应该作东城县理解。(2)乌江亭是东城县下属行政单位汉承秦制,当时楚汉相争,历阳与东城是两个不同的县,都属九江郡。汉书地理志:“九江郡,户十五万五十二,口七十八万五百二十五,县十五:寿春邑、浚遒、成德、柘皋、阴陵、历阳、当涂、钟离、合肥、东城、博乡、曲阳、建阳、全椒、阜陆。”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82年6月第1版第1569页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中华书局版卷十九上743页):“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游徼。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乡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平均每一县有19个亭,大县多一点,小县少一点。由此知道,所谓乌江亭,其实是当时县下属一个行政单位,而不只是一个亭子。而当时乌江亭属于东城县,不属于历阳县。唐朝宰相李吉甫撰的元和郡县图志明确记载这件事:“项羽自阴陵至此,尚有二十八骑。南走至乌江亭,灌婴等追羽,杨喜斩羽于东城。”如果乌江不是东城的亭地,也就不可能有“南走至乌江亭,灌婴等追羽,杨喜斩羽于东城”的记载了。元和郡县图志在魏晋以来的总结地志中,不但是保留下来的最古的一部,而且也是编写最好的一部。清初编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介说:“舆地图经,隋唐志所著录者,率散佚无存;其传于今者,惟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由此可见,李吉甫撰的元和郡县图志应是可信的材料。我们再从其他的志气书也得到佐证。宋代乐史编着的太平寰宇记也有记载:“乌江本秦乌江亭,汉东城县地,项羽败于垓下,东走至乌江,亭长舣舟待羽处也。晋太康六年(公元二七六年)始于东城县界置乌江县。”再有北宋欧阳忞著的奥地广记附札记也载:“乌江本素东城县之乌江亭,项羽欲渡乌江即此。”宋元之际的史学家马端临编撰的文献通考作了详细说明:“乌江本乌江亭,汉东城县,梁置江都郡,北齐改为密江郡,陈临江郡,后周乌江郡,隋改为县。有项亭。”又续通典载:西晋“太康六年(公元285年)於东城界置乌江县。”可见乌江与东城本来相属,当时的乌江县由东城地域析出。江浦县志载:“晋太康六年,于县境西南置乌江县,治乌江镇,隶扬州淮南郡,领今县城以西地区。”但是冯先生说:“太平寰宇记为乐史著。乐史,五代宋初人,成书于北宋,所载政区,主要太平兴国后期制度,宋乐史故世以后,出于后人改补。”这里太平寰宇记明明说“乌江本秦乌江亭,汉东城县地”,是秦汉制,怎么是“太平兴国后期制度”呢?说“出于后人改补”,后人补改其中那一段呢?未见冯先生认真考辨,就轻率地否定。他的意思是太平寰宇记作的论断不可靠。其实不单太平寰宇记作如是叙说,而且唐李吉甫撰的元和郡县志、北宋欧阳忞的奥地广记附札记、史学家马端临编撰的文献通考也如是叙说,不知他们是否也都错了?也都是后人补改?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和州志补沿革卷末中对此作了如下解说:“和(州)处江北,而实介于淮海之间。故扬州域内也。春秋战国皆属楚地。秦为九江郡之历阳及东城县之乌江亭地,历阳为都尉所治,汉高帝更九江郡为淮南国,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如故。”上述材料可见,秦汉时期,乌江属东城县,设在东城县县境,与历阳县相连。所以乌江为东城县沿江之首亭。(3)冯先生一些说法不正确可是,冯先生在文章中却说:“乌江在汉代属历阳(唐称和州),与东城是相隔遥远的不同地域”。不知冯先生有何证据?说乌江在汉代属历阳,有什么史料证明?“如项羽真死在乌江,则司马迁的论赞应该说身死历阳或者径说身死乌江,而不应该说身死东城;高祖本纪也应该说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历阳或乌江,而不应该说东城。”很显然,他错误认为乌江属于历阳县,并不知道乌江属于东城县。正因为如此,冯先生迷惑地说:“乌江渡口离开东城还有二百四十华里,乌江亭长怎么可能舣了船,跑到东城来接项羽呢?这是文章明显的纰漏。这是矛盾之二。”其实,司马迁已交代项羽已进入东城县境内,向东南逃,边打边逃;他并不是进入县城城堡,再向东南逃,所以这个距离不能从东城县治所开始算起;同时,乌江还在东城县境内,也就不必交代了。可见,史记和汉书中的项羽“身死东城”和“灌婴追斩羽东城”等句,应是项羽自东城败走至乌江自刎等详细经过的略说,其句中的“东城”是九江郡东城县乌江亭的泛指,并不是实指东城县的故城。史记和汉书中说项羽在乌江“乃自刎而死”是指地而言,是详叙,具体到自刎地点。“身死东城”是指县而言,是泛指身死于东城县境。这两种说法含义相同,互不抵牾。这种一详一略的写法,正是司马迁和班固用笔的精到之处,在史记、汉书中,事关某人的本传,写得详细;在其他相关人的传里就略说。这样的例子多见,绝不是什么破绽和疏漏。直至今天人们仍常常采用。譬如说某人的籍贯,只说县名,不说到某乡某村。但是在给他写传记时,则写到县、乡、村。这是写作的常识。不过,冯先生又奇怪说:“只要读读灌婴传里的下东城、历阳一句就可以明白。如果当时东城辖地包括乌江在内,则司马迁只要说下东城就够了,没有必要再说历阳。正因为当时的和县是在历阳境内,不属东城,所以要说下东城、历阳,表明连下两城。”这里冯先生恰恰说反了。正因为乌江属东城县,才说“下东城、历阳”。因为历阳是范增的封地,显然是楚地。攻下东城乌江,顺便攻下历阳,那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同时,冯先生在论述时偷换了概念,将“乌江”换成“和县”,说“正因为当时的和县是在历阳境内,不属东城,所以要说下东城、历阳。”“和县”是现代地名,用现代地名来论述古事,不知冯先生是何用意。古代郡县的名称与它们的治所之地的名称常常相同,容易发生错误的理解。比如“历阳”一词,它的历史地理意义有三:县名。辞源:“县名。秦置县,为九江郡,县南有历水,故名。”郡名。据隋书志第二十六:“历阳郡(后齐立和州),统县二,户八千二百五十户。历阳,旧制历阳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制郡。乌江,梁置江都郡,后齐改作齐江郡,陈又改为临江郡,周改为同江郡,开皇初废。”可见,隋时历阳郡,辖历阳县和乌江县。镇名或城名。古代历阳县,历阳郡的治所就在历阳城,所以历阳城就成了江北大镇。据和县志:“公元前204年,项羽封范增为历阳侯,始建历阳城,又名亚父城。有子城、南城、新城。汉代一度改为古罗城。民国时期,改为宣桂镇。1949年2月,和城解放,改名历阳镇。”现在为和县政府所在地,也是历阳镇政府所在地。由此可见,我们见到古书上的“历阳”一词,是必须认真考辨一下,否则会闹出笑话。同样,我们对史记的“东城”,也必须从历史地理角度去辨析。二、如何正确理解项羽本纪那段文字冯先生在他的文章说:“太史公的文章会有矛盾纰漏吗?有。这种矛盾纰漏前人早已指出。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说: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据此,他又说项羽本纪中最后几段文字有矛盾,并作了大胆的推断与假设。其实,这里的逻辑是讲不通的。即便司马迁的史记中其它传记有相互抵梧,也不能证明项羽本纪有错或抵牾。道理很简单,譬如弟兄两个,有一个犯有偷窃罪,但不能因此证明另一个也犯有偷窃罪。要证明另一个犯有偷窃罪,须取出直接证据。要证明项羽本纪矛盾处,须取出古代历史史料证据,而不是靠自己如何去假设论证。(1)史记关于楚汉战争的叙写是实录当然,这里首先涉及到如何看待史记,不能不辨。不错,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是说了如冯先生所引的那段文字,但是冯先生误解了这段话。这段话是说,写秦汉事详细,但并未说写秦汉事有抵梧。因为文中有“至于”一词已表明。至于,是表明另提一件事,说明下一件事与上面的事无关,也不是对上述事评论。在中华书局的版本里,“至于”一词前用句号,更能佐证。现在看看班固是如何评介史记:“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刘向、扬雄是汉大学问家,说“其事核”,是说明史记的记载是准确的,所以称之“实录”。可见,史记是“实录”,不可能是向壁虚造。秦末大泽乡起义是公元前209年,项羽战死是在公元前202年,二者到汉武帝建元(公元前140年),分

注意事项

本文(国学研究-项羽死于秦汉时东城县乌江亭考辨-与冯其庸计正山两先生商榷)为本站会员(ji****81)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jinchutou.com/h-59.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