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换一换
首页 金锄头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全]八年级物理下册重点考点笔记

  • 资源ID:169165207       资源大小:23.39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9金贝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9金贝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全]八年级物理下册重点考点笔记

八年级物理下册重点考点笔记一、力1.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其它物体对它施加了力,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作用)2.作用效果:(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如:弹簧橡皮筋的形变、铁球变铁饼变铁条等)(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物体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改变)(3)影响力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3.单位:(1)主:牛顿(牛)(N)。(2)规定: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在地球附近受到的重力为9.8N。4.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5.作用点的找法:一般一个力的作用点在两物体的接触部分,重力、平衡力、合力、浮力的作用点在物体重心上。6.力的示意图:沿力的方向画一条有向线段,并使力越大线段越长,线段的起点或终点都可以表示力的作用点。如:画50N的推力和拉力。二、弹力、弹簧测力计1. 弹性:(1)定义: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能恢复原来状态的性质。(弹簧)(2)限度:弹性物体受力形变后还能复原的最大范围。(3)塑性:物体受力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4)方向:与形变的方向相反。(5)常见:压力、支持力、拉力。2.弹力:(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时而产生力。(2)单位:牛顿(N)。(3)产生:弹性形变时而产生的。3.弹簧测力计(弹簧秤):(1)用途:测力的工具。(2)制造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工作原理)(3)使用前的观察:量程、最小分度和拉力回零。(4)使用时注意:A.弹簧秤匀速直线运动。B.待指针稳定后读数。C.读数视线与指针相平。D.记录数字后面写牛顿。4.力的分类:弹力、场力和摩擦力。三、重力1. 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物体存在的相互吸引的力。(重力来源于万有引力)2.重力:(G)(1)定义:地面附近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 的力。(简称物重常叫重量)(2)单位:牛顿(N)。(3)测量工具:测力计。(常用的是弹簧测力计弹簧秤)(4)特点:A.施力物体地球受力物体地面上被研究物体。B.方向:竖直向下。(5)重力和质量的关系:A.内容: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B.公式:Gmg(G重力、m质量、g9.8N/kg)C.g9.8N/kg物理意义:质量为1kg的物体在 地球附近受到的 重力为9.8N。D.图象: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3.重心:(1)定义: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2)找重心的方法:对角线法和悬挂法。四、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1)研究过程:A.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错)B.伽利略:a.实验: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获得相同的速度,分别在毛巾、棉布木板表面上运动的距离一次比一次远但最终还是停下来。原因是:小车在不同表面上受到的摩擦阻力一次比一次小。b.结论:平面越光滑受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越远,速度减小的越小,越接近匀速。若在运动中不受力,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2)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还叫惯性定律)(3)注意:A.此定律不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结论,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力学定律。B.不受力的含义:a.理想:不受任何力。(实际上不受力的物体是根本不存在的)b.实际:不受外力、受平衡力、受合力为零。(效果抵消) c.“或”不能理解 成“和”。2.惯性:(1)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所以(牛顿第一定律还叫惯性定律)(2)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它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 关)(3)解释惯性现象的方法:A.先说明原来物体的运动状态。B.再说明因受力改变运动状态。C.后说明因惯性运动状态不变。(4)例:铲子送煤、跳车易倒、惯性小球、锤头套紧。五、二力平衡1. 定义: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二力平衡。(是一对平衡力)2.实验:小车在支架上受F1F2两力作用,改变物体、直线、方向、大小,都会使小车失去平衡。3.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4.应用:举起的杠铃、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挂在教室里的电风扇、匀速直线行驶的汽车。5.一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作用在同 一个物体上的为一对平衡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为一对相互作用力。六、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静、滑、滚)2.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压力大小。(接触面一定,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一定,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3.产生摩擦的原因:相互接触物体表面凹凸不平,相对运动时产生彼此碰撞、啮合、阻碍作用。(“光滑表面”时摩擦力可忽略不计)4.测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弹簧秤匀速直线拉动物体时摩擦力等于弹簧秤的读数。(平衡力)5.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或把接触面弄粗糙些。6.减小有害摩擦的主要方法:(1)滚动代滑动。(滚动轴承)(2)使摩擦面彼此离开:A.加润滑油形成油膜。B.充气形成气垫。(气垫船)C.磁悬浮列车形成同极相斥。7.方向:一般情况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特殊情况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七、压强1.压力:(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F)(2)方向:跟物体受力面垂直。(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3)单位:牛顿(N)(4)作用点:在所压表面上。(5)注意:压力不都是重力产生的,压力和重力 是不同的物理量,只有水平放置的物体在数值上压力才等于重力。2.压强:(p)(1)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如何的物理量。(2)定义: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p)(3)公式:pF/S(p压强、F压力、S受力面积)(4)单位:A.主:帕斯卡(帕)(Pa) B.它:千帕(Kpa)兆帕(Mpa)(毫米高汞柱mmHg)C.算:1Mpa103KPa106Pa106N/m2 (1mmHg133Pa)八、液体的压强1.产生:液体的压强是由液体的重力产生的。2.压强计:(1)用途:测液体内部压强的仪器。(2)用法:据U形管两液面高度差来确定液体内部压强大小。3.特点:(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底、壁、上下、左右、前后)(2)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3)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4)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4.连通器:(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2)原理:连通器里只有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是相平的。(3)推论:一种不动相平。一种流动不平且高向低处流两种不动不平且密度小的液面高。(4)应用:船闸5.公式:(1)内容:Pgh(P液体的压强、 液体的密度、g9.8N/kg、h液体的密度)(2)单位:主单位。(3)注意:A.此公式只反映液体本身产生的压强,不是液体某一深处的真正压强。(大气 压) B.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深度有关。九、大气压强1.大气压强:(大气压)(气压)(1)定义: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物体的压强。(2)产生:是由空气的重力产生的。(3)研究存在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与1654年5月8日在马德堡市做的实验)2.大气压的测定:(1)实验:托里拆利实验。(2)器材:1m长、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满水银倒插在水银槽中。(3)结论:大气压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4)值:1.01105Pa(或760mmHg)=1atm(5)注意:倾斜、上提下移、换粗细管不变,进气偏小、打孔相平。3.气压计:(1)用途:测大气压的仪器。(2)种类:A.水银气压计。(测量准确携带不便)B.金属盒气压计。(无液气压计)4.应用:抽水机:(1)原理:靠大气压的作用把水抽到10米高的地方。(2)种类:活塞式和离心式抽水机。5.大气压的变化:(1)高度: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位置越高气压减小越慢,但在3000m以内,位置每升高10m大气压降100Pa。(2)天气:晴天比阴天气压高、冬天比夏天气压高。十、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1. 流体: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2.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压强越小。3.飞机的升力:(1)机翼的形状:上凸下平。(2)原理:上面空气流速大于下面流速,上面压强和压力小于下面压强和压力,从而 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力差为飞机的升力。浮力1.定义: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托力。(物体在气体中也受浮力)2.方向:竖直向上。3.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一个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叫浮力。4.浮力的大小:(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2)公式:F浮G排V排g。(F浮浮力、G排排开液体重力、液体的密 度、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g9.8N/kg)(3)注意:阿基米德原理还适应于气体V排V物。补充:1.冰化水的四种情况:(1)冰中不含杂质(化水)水面不变;(2)冰中含有下沉体(化水)水面下降;(3)水中含有漂浮体(化水)水面不变;(4)淡水冰在盐水里(化水)水面上升。2.漂浮体的口算法:3.求浮力的三种方法:(1)公式法;(2)受力平衡法;(3)压力差法。十一、浮力的应用1. 浮沉条件:(1)物体受力不平衡:A.上浮:F浮G物 (物液) B.下沉:F浮G物 (物液)(2)物体受力平衡:静止时向上力的和等于向下力的和,合力为零。A.漂浮:F浮G物 (物液)B.悬浮:F浮G物 (物液)C.挂浮:F浮F拉G物 (物液)D.压浮:F浮G物F压 (物液)2.应用(1)轮船:A.原理:利用空心能增大可以利用浮力而漂浮在水面上。B.公式:m排m船m货。(2)潜水艇:A.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达到上浮、下沉和漂悬浮的。B.普潜深度:300m。(3)密度计:A.用途:测液体密度的工具。B.原理:重力不变,在不同液体中漂浮时受浮力相等,被排开体积大的液体的密度是小的。C.刻度:间隔是上疏下密,值是上小下大。(4)气球和飞艇:A.用途:气象观测、空中运输、体育活动。B.原理:内充密度比空气密度小的气体,使F浮G球而上升。C.浮沉:靠改变自身体积或重力来达到上升和下降的。十二、功1. 意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一段距离,这个 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2.功包括的两个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大小:(1)定义:功等于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2)公式:WFS(W功、F力、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单位:A.主.焦耳(J)。B.算.1J1Nm4.功的原理:(1)内容:使用任何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十三、功率1. 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P)3.公式:PW/t(定义式)FV(导出式)。(P功率、W功、t时间、F牵引力、V速度)4.单位:A.主:瓦特(W)(J/S)。B.常:千瓦(KW)、兆瓦(MW)。C.算:1MW103KW106W106J/S。十四、动能和势能1. 能量:(1)定义: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并且能够做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2)单位:焦耳(J)。(3)判断:A.物体能够做功越多,它具有的能量越大。B.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做功越多。2.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2)决定动能大小的因

注意事项

本文([全]八年级物理下册重点考点笔记)为本站会员(赵****)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jinchutou.com/h-59.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