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换一换
首页 金锄头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2届高三一轮复习生物课件:2.1_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新人教版必修3).ppt

  • 资源ID:108188167       资源大小:429.50KB        全文页数:5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20金贝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贝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2012届高三一轮复习生物课件:2.1_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新人教版必修3).ppt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体系概览,复习导引 1线索导引 以稳态的各种调节过程为线索,系统复习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动物激素的作用,以及免疫调节在人体稳态中的作用。 2重点关注 (1)血糖平衡的调节与细胞代谢、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联系 在高考命题中,常把血糖的代谢与调节、神经与体液的调节综合起来进行考查,所以在复习中,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采用流程图解的形式表示调节的机理,把握生命活动调节的规律本质。,(2)激素调节、免疫调节的实验设计题目 关注教材实验的方法和实验变量的分析,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规律,从联系实际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 (3)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从“生理过程图”中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从列表中辨别抗原与过敏原、免疫反应和过敏反应等。 (4)通过免疫缺陷病、器官移植问题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3链接社会 免疫疾病是现代社会中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癌症的另一大类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治疗难度较大,但随着人们对免疫机制的不断了解,免疫疾病将会得到更好的防治。,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知识排查,双基自测 1下列与兴奋发生、传导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兴奋由感受器发生,感受器内一定分布有神经元轴突的末梢 B神经冲动是传导着的兴奋,兴奋只能以电信号方式沿轴突传导 C兴奋只有传导到大脑的高级中枢,机体才能完成相应的反射 D由于突触的特殊结构和功能,使兴奋只能沿感受器效应器方向传导 答案:D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电信号,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不是电信号;完成反射的结构是反射弧,中枢可以是大脑皮层,也可以是脊髓;兴奋未必从感受器产生。,2下列关于脑和脊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脑外包有骨骼,脊髓外无骨骼 B脑和脊髓都与反射有关 C反射仅与脊髓有关 D神经元细胞位于脑和脊髓表面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有关神经系统的知识,属应用层次。脑和脊髓外都有骨骼,脑具有反射功能,主要与一些高级反射活动有关,脊髓也具有反射功能,主要与一些低级反射活动有关,如膝跳反射等。神经元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里,在脑和脊髓里,细胞体密集的部位,色泽灰暗,叫灰质,主要集中在大脑的表面和脊髓的里面。,3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下完成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腺体组成 B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C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 D条件反射的建立与脊髓等低级中枢无关 答案:D 解析: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因此与低级中枢有关。,4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电线(110 V)会立即反射性地握紧电线,被解救后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对这两种反射的正确叙述是( ) A两种反射中枢都在脊髓 B两种反射中枢都在大脑 C前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后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 D前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后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 答案:C 解析:首先要依据反射是先天具有的还是后天建立的来判定反射的类型。该人第一次接触电线时握紧电线属于非条件反射,中枢在脊髓;再次看到裸露电线把手缩回属于条件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5关于反射弧中神经兴奋的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有( ) A脊神经的背根有传出功能,腹根有传入功能 B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C突触小体完成的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电信号 D反射弧某部位受到电刺激,其他各部位均能测到动作电位 答案:B 解析:脊神经的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突触小体完成的信号转换过程是电信号化学信号。在反射弧中由于有突触的存在,兴奋的传导途径只能单向进行,所以当刺激某一部位时,只能在该部位下游处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6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研究人员在用止痛药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由此可知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 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B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 C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 D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答案:A 解析:研究人员在用止痛药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可知止痛药并没有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也没有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更没有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因此,止痛药的作用机制应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导致痛觉感受器的兴奋递质不能与受体结合,也不能将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痛觉,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7某外伤病人,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讲话,能写字,也能看书看报,那么受损的是( ) A运动性语言中枢 B听觉性语言中枢 C视觉性语言中枢 D运动中枢 答案:A 解析: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不能说话;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患者听不懂别人讲话;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患者看不懂文字;运动中枢主要是调节躯体运动的。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病人是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考点突破 一、反射和反射弧 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类反射比较如下:,特别提醒:条件反射的形成必须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将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使无关刺激转化成条件刺激而形成。条件反射应不断用非条件刺激强化才能稳定,否则将不断减弱甚至消退。,2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特别提醒:反射弧只有在结构上保持其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组成反射弧结构的任何一个部分受损,反射活动都将不能完成。,【典例1】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 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 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解析:逐项分析如下: 兴奋在一个反射弧中的传递过程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所以刺激一个反射弧的感受器和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故A正确;感受器和效应器二者不一定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故B错误;兴奋在不同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兴奋只能由感受器传递到神经中枢,而不会反向传递,故C错误;神经中枢可位于脊髓和脑,故D错误。 答案:A,误区警示:本题易误选B。认为感受器与效应器应分布于同一组织或器官中。实际上感受器与效应器是反射弧的两部分结构,感受器功能是感受外界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由感觉神经末梢组成;效应器接受神经中枢传来的兴奋,支配肌肉或腺体活动,由运动神经末梢与相应的肌肉或腺体组成。二者的传导方向是相反的,不一定分布于同一组织或器官中。,变式训练11 给某人踝关节处注入局部麻醉药,此处暂时失去了痛觉,但还能运动,该局部麻醉药作用的结构是( ) A神经中枢 B突触 C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D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解析:由题意知,失去痛觉是由于痛觉感受器或者传入神经被麻醉药物阻断,使人的大脑皮层躯体感觉中枢没有得到传入的神经兴奋,从而不产生痛觉。 答案:C,(1)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共同组成神经纤维。 (2)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结缔组织膜,就成为一条神经。,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传导 (1)过程:,(2)特点: 生理完整性:神经传导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破坏了结构的完整性,冲动不可能通过断口。 双向传导: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绝缘性:一条神经包含着许多神经纤维,各条纤维上传导的兴奋基本上互不干扰,被称为传导的绝缘性。 相对不疲劳性:有人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刺激神经912 h,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其传导能力,因此神经纤维是不容易发生疲劳的。,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传递 (1)突触:一般情况下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接点,由此可分为两类: (轴突细胞体型) (轴突树突型) (2)过程,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氨基酸类物质等。 神经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3)特点: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典例2】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1中内容物释放至2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2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3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1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解析:信息传递是耗能过程,突触后膜能特异性地结合神经递质。当神经元某处受到刺激时,膜外的正电荷变为负电荷。突触小泡会与突触前膜结合,然后以外排的方式把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所以神经递质的释放与细胞膜选择透过性无关。 答案:B,互动探究:(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它的去向有哪些?这有什么意义呢? (2)神经递质的释放需要消耗能量吗? 提示:(1)神经递质一旦释放,无论是否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都会迅速被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内,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这样做的意义是使突触能为下次传递做好准备。 (2)需要。当兴奋传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运动,然后通过突触前膜的外排作用进入突触间隙,无论是内吞还是外排现象,均需消耗能量。,变式训练21 (2009·宁夏、辽宁理综)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 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解析:膜电位由原来的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所以A对;兴奋时会导致Na内流,所以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B项正确;在一个神经元中兴奋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神经元之间则是单向的,所以C项错;细胞膜未兴奋时,外侧Na浓度高,内侧K浓度高,兴奋时,Na内流,恢复时再通过NaK泵排出,所以D对。 答案:C,变式训练22 (2009·宁夏理综)右图是神经元网络结构示意简图,图中神经元都是兴奋性神经元,且这些神经元兴奋时都可以引起下一级神经元或肌细胞的兴奋。和神经细胞一样,肌肉细胞在受到适宜的刺激后,也能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图中B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请回答:,(1)给神经元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这是因为刺激使神经元兴奋,引起其神经末梢释放的_进入_,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_结合,导致神经元产生兴奋。 (2)若给骨骼肌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_(填“能”或“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_。 (3)若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C处_(填“能”或“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_。,解析:(1)神经元兴奋,使突触小体内的递质通过外排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神经元兴奋。 (2)兴奋在突触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在A处不能记录到膜电位变化。 (3)若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可能过C,所以在C处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 答案:(1)神经递质 突触间隙 特异性受体 (2)不能 由肌细胞产生的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不能逆向传递 (3)能 兴奋从A处传到神经元,再传到神经元,故在C处能测到膜电位的变化,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 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2.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划分 大脑皮层言语区

注意事项

本文(2012届高三一轮复习生物课件:2.1_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新人教版必修3).ppt)为本站会员(F****n)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jinchutou.com/h-59.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