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DIC幻灯.ppt

28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76173393
  • 上传时间:2019-02-0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96.50KB
  • / 2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cular Coagulation 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救医学中心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急救科 单红卫,一、概述,DIC概念: 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合并症,以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异常、以出血和微血栓同时存在为特征本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凶险、多变、死亡率高特点,应尽早诊断及处理 病理生理特点: ⑴ 凝血系统被激活,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可溶性纤维蛋白(Fbn),当网状内皮系统清除和纤溶系统降解Fbn能力降低时,Fbn沉积于微血管床形成微血栓,使微循环调节障碍,氧供不足,导致休克、MODS;,,⑵ 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使微血栓溶解而致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多,加重出血 ⑶ 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消耗引起出血 ⑷ RBC可机械性损伤溶血,加重贫血、缺氧; 分期: 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内源性凝血过程: 外源性凝血过程:,ⅩⅡ激活 Ⅶ激活 Ⅹa │ ↓ ⅩⅢ 凝血酶原------→凝血酶 ----------→ │ ↓ │ 纤维蛋白原--→可溶性纤维蛋白 ↓ │←-----ⅩⅢa ↓ Ca2+ 不溶性纤维蛋白,纤维蛋白溶解过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组织细胞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管内皮细胞 │ⅩⅡa ↓ 纤溶酶原--→纤溶酶 ↓ 不溶性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 │ ↓ 抑制凝血酶作用,二、病因,许多疾病均可引起,内、外、妇产、儿科等,常见病因依次为各种严重感染、创伤与手术、急性白血病、产科意外、肝脏疾病等。

      感染: 为主要原因,包括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以G-杆菌多见如脓毒症、肺部感染、胆道感染、中毒性菌痢、重症病毒性肝炎、伤寒、恶性疟疾等手术及创伤: 常见于胸腹部大手术,体外循环、大面积烧伤、多发伤、严重挤压伤等 休克: 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如出血性、感染性、过敏性休克等,感染性休克多见 产科疾病: 常见于死胎滞留、胎盘前置、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严重妊高症等恶性肿瘤: 常见于广泛转移的晚期肿瘤,如乳房癌、胰腺癌、肺癌、粘液腺瘤等 血液病: 常见于急性白血病、溶血性输血反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获得性溶血性贫血等 其它: 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塞、肺梗塞、急性重症胰腺炎、毒蛇咬伤等三、诊断 (一)查找病因 (二)临床表现,分型: ⑴急性型:数小时至一、二天内发病,病情急剧、凶险,常因休克和大出血短期死亡 ⑵亚急性型:多出现于数天至数周内,静脉、动脉栓塞症状较显著,病因多见于恶性肿瘤、白血病、死胎滞留等 ⑶慢性型:起病缓慢,多见于慢性病因,以高凝状态明显,出血不严重,仅有瘀斑、瘀点,临床上常容易忽视·基本临床表现: 出血: 具有突发性、广泛性、自发性和不易凝固等特点,表现为手术创口、穿刺部位渗血不止,皮肤粘膜大片融合性瘀斑,严重时可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系出血及颅内出血。

      微血管拴塞症状: 多数发生在晚期,表浅部位的皮肤栓塞可引起干性坏死,出现手指、足趾、鼻尖、颊及耳部紫绀内脏栓塞以肺、肾脏常见,脑、肝、胃肠道次之,从而引起相应器官功能改变休克: 因微循环栓塞致回心血量减少,因Ⅶ的激活使血液中组织胺、缓激肽增多,引起血管扩张而使血压下降,多见于急性型,休克程度与出血量不成比例 溶血: 表现为皮肤苍白、发热、黄疽、血红蛋白尿、进行性贫血等,外周血像见有大量盔甲RBC三)实验室检查,1‘有关消耗性凝血障碍检查 ⑴血小板(BPC): 常<10×109g/L或呈进行性降低 反映:⑴细菌毒素、致病物直接破坏;⑵血 栓消耗 ⑵凝血酶原时间(PT): 比正常对照值延长3秒以上 反映:凝血酶原、Ⅴ、Ⅶ、Ⅹ因子含量减少,亦可纤维蛋白原减少 ⑶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或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正常值35~45秒,较正常对照延长5秒以上 反映:ⅩⅡ、Ⅺ、Ⅷ因子含量减少⑷纤维蛋白原(Fg): 正常值2~4g/L ,<1.5g/L有意义 反映:肝功能减退,血栓形成消耗 2 有关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检查 ⑴凝血酶时间(TT): 正常值15~20秒,超过正常5秒为异常。

      反映: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或FDPs增多 ⑵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s): 正常人血清含量<5mg/L,定性试验(+)或定量试验>2Omg/L有诊断意义 反映:纤溶亢进正常人为(-),DIC呈(+) 反映:血中存在纤维蛋白单体,早期(+), 后期(-) ⑷D-Dimer试验: 正常值<1mg/L,如果>2mg/L有意义 反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⑸优球蛋白溶解试验(ELT): 正常值>2小时,<2小时内溶解表示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反映:纤维蛋白原、纤溶酶、纤溶酶激活因子增加⑶3P(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 外周血涂片检查,可见红细胞变形如盔甲形、多角形、带芒刺状等,红细胞碎片超过2%(正常<0.2%)表示有血管溶血 4 其它 ⑴纤维蛋白肽A ⑵血小板因子:例如Ⅲ、Ⅶ、Ⅷ因子凝血活性(Ⅷ:C)、Ⅷ因子抗原活性(Ⅷ:Ag) ⑶抗凝血酶(ATⅢ) ⑷凝血酶原片断F1+2检测 ⑸纤溶酶- α2抗纤溶酶原复合物 ⑹凝血酶- ATⅢ 复合物,四、治疗,(一)控制原发病 是治疗的基础和关键措施如尽早抗休克、抗感染、排除脓肿、清除子官内容物(死胎、残留胎盘),抗肿瘤治疗等 (二)肝素治疗 1 抗凝作用特点 是ATⅢ的催化剂, 抗凝作用依赖于ATⅢ,与结合后发生构象改变,再与凝血酶或Ⅹ因子结合而失活,阻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能与纤溶酶结合抑制纤溶, 还具有抗炎性反应作用对已形成的血栓不能溶解,使用不当可造成出血加重 抗凝作用受ATⅢ含量和活性、血小板Ⅳ因子影响,酸中毒能使之失活 一般主张早期使用肝素肝素半衰期为1h,4~6h被排泄,约50%由肾脏排出,部分在肝脏失活 2 适应症与禁忌症 肝素可应用于: (1) DIC诊断明确,病因不能迅速去除、出血症状进行性加重或出现顽固性休克;,,(2) 准备补充凝血因子或应用抗纤溶药物,没有足够把握时可先给予肝素,然后输注纤维蛋白原浓缩制剂或血液 (3) 拟手术去除病因,为防止术中或术后有促凝物质入血液,加重DIC,可短期使用肝素 (4) 慢性、亚急性DIC, 病因不能去除,肝素疗效较好 下列情况使用肝素要谨慎: ⑴ 对疑似DIC的病例,如仅3P试验(+),但临床并无出血症状者,可暂时不用肝素⑵ DIC后期,病理变化以纤维蛋白溶解为主;,⑶ 新近手术大创口未愈合; ⑷ 原有严重的出血病史如肺结核咯血、溃疡病出血、脑出血、颅内血肿等; ⑸ 有明显肝、肾功能不全者; ⑹ 有造血功能障碍, 尤其是血小板减少者;,3 用法与剂量,⑴原则:早期用药、时间足够 ⑵传统方法: 一般采用中等剂量,加入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按每4~6h间歇VD 0.5 ~ 1mg/kg,或成人按5~10mg/h持续VD,病情改善后可改间歇给药。

      慢性、亚急性DIC常用间歇法,按1~2mg/kg VD,1次/12h ⑶最近观点:主张早期小剂量,常<50~100mg/d或者更小,优点: 对DIC防治效果较好,无出血并发症,不需要实验室监测机理:正常人体内肝素浓度0.001u/m1,抑制凝血酶所需血肝素0.1u/ml,>0.15u/ml可能反而抑制ATⅢ与凝血酶结合4 监测与疗程,⑴监测: 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实验室监测:凝血时间(试管法)维持在20~30min,凝血酶时间为正常的2倍以内,KPTT维持在正常的1.5~2.5倍 ⑵疗程: 原发病因去除、出血、休克好转、BPC、Fg等指标渐恢复正常,肝素可逐渐减量2~3天,停药后仍须测指标3天慢性、亚急性DIC疗程适当延长5 副作用与处理,⑴过敏反应:偶尔发生,表现为荨麻疹、发热、呼吸困难等,处理可予抗组织胺和皮质激素类药物 ⑵过量致出血加重:应立即停药观察4~6h,必要时可iv硫酸鱼精蛋白(1mg对抗1mg肝素),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肝素用量应减小 ⑶血小板减少:肝素有促BPC聚集作用(抑制PGI2、PGD2),可引起一时性BPC减少,减少剂量一般可避免6 肝素治疗失败原因,原发病和诱因未能消除: 用药适应症不当; 用药时间过晚; 剂量掌握不当; 体内ATⅢ耗竭,肝素不能发挥作用; 酸中毒未及时纠正; 补充凝血因子或抗纤溶药物使用不当。

      三)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最好是肝素与补充血小板、凝血因子同时治疗 输全血最好输6h内的血,至少24小时内的新鲜血,库血中常缺少血小板、Ⅷ因子、Ⅴ因子 输入血小板悬液可每日5~10个单位 新鲜冰冻血浆内主要凝血因子保存6个月以上 人血冻干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每瓶相当于20Oml新鲜血浆,富含多种凝血因子; 也可直接输入ATⅢ 浓缩剂,每日150Ou/d,可提高肝素的疗效; 纤维蛋白原制剂常用于继发性纤溶亢进为主、血Fg含量在1g/L以下时,与肝素合用效果好四)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适用于:高凝期、病因能在短期内去除的轻型DIC、DIC已被控制而肝素剂量正在递减或已停用的病例、诊断尚未完全肯定的病人对血小板明显减少者慎用 常用药物:潘生丁(100~150mg/d)、阿司匹林(80~325mg/d)、低分子右旋糖酐等五)抗纤溶药物,适用于:继发性纤溶亢进为主,或在消耗性低凝期已开始有纤溶亢进时,可在用肝素的同时慎用,高凝期不宜使用 常用药物:6一氨基已酸、对羧基苄胺、止血环酸等 (六)纤维蛋白溶解剂 适用于:栓塞情况严重时,常与肝素合用对新形成的血栓可溶解,但易致出血, DIC后期继发纤维蛋白溶解占优势时不宜再用。

      常用药物:纤溶酶、链激酶、尿激酶等七)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保护溶酶体膜作用,使血浆纤溶酶原不易被激活而抑制纤溶,有促凝作用,同时可抑制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清除功能,原则上不宜使用治疗原发必须使用时,应在肝素使用的基础上应用 (八)脏器功能的维持和保护 DIC病人常死于MODS,积极维持和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可降低死亡率九)DIC不同发展阶段的治疗特点,高凝期:主张肝素早期小剂量应用,同时或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禁用抗纤溶药物,一般无须补充全血及凝血因子,主要加强原发病治疗 消耗性低凝期:应以肝素治疗为重点,慎用小剂量抗纤溶药物,可适当补充新鲜血液和凝血因子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应以抗纤溶药物及补血和凝血因子为主,如果不能确定DIC过程是否中止可使用小剂量肝素,不使用纤维蛋白溶解剂。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