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4页
  • 卖家[上传人]:mg****85
  • 文档编号:34208191
  • 上传时间:2018-02-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8.4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依据(一) 课标分析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体现在“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属于理解水平,要求学生可以把握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内在联系。其中功能方面已在前一章进行了学习,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就应当集中体现在收集资料并分析得出细胞膜结构。(二) 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必修 1分子与细胞 第 4 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的第 2 节,是前面第 3 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 1 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的一个延伸与拓展。内容有:科学家探索细胞膜化学成分与结构的科学史;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前者是适合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较好素材。经历了探究活动后,对流动镶嵌模型的接受是水到渠成的,这样能使学生在思维与推理能力上得到发展。二、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但是对问题探索的动力主要来自对相关问题的好奇与有趣水平,目的性不十分明确,所以教师的思维导向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节课利用科学史实验资料,设计学生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进行基于资料和问题的课堂探究活动,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按照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达到一定深度,使学生顺利由感性

      2、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2)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2通过生物膜模型建立过程的一系列实验过程,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四、教学重、难点(一) 教学重点 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 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5、教学过程(1) 教学设计思路充分利用科学家的实验以及所提出的假说,有效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在这个过程中转变学生的接受学习方式,让他们充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问题引导下积极思维,在合作讨论中有效学习,在评价中感受探索的乐趣,在整个探究性学习中升华知识。 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于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直观性增强,学

      3、生更易于接受。(2)教学过程1.引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命系统的有关知识,同学们想一想: 最小的生命系统是什么?最小生命系统的边界是什么?细胞膜有哪些功能?如果让你制作一个真核细胞模型,制作细胞膜的材料有: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特点?为什么?以上问题依次提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思考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继续提问:弹力布有弹性,它能完全具备生物膜的特点吗?显然弹力布不具有生物膜的选择透过功能,那么生物膜含有哪些物质?究竟具有怎样的结构?从而引入新课:生物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2.科学史课堂探究资料 1:欧文顿(E.Overton)的物质通透性实验(1895 年) 。用 500 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问题: 根据你所学习的有关知识,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这个结论的依据是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在推理分析得到结论之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为什么一开始不对生物膜直接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学生按照学习小组进

      4、行交流、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评价与修正,教师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科学推理,得出结论。不仅如此,从科学方法入手,还使学生学习了科学假设的提出,并认同假设必须有实验支持,假设经过实验的进一步验证才能成为科学理论。最后告诉学生,后来的科学研究表明,细胞膜的确含有大量脂质,其中主要是磷脂分子。资料 2:荷兰科学家 Gorter 和 Grendel 的红细胞膜实验(1925 年) 。2 位科学分离纯化了红细胞膜,从一定数量的红细胞膜中抽提脂类,在水面上进行展层,并比较展层后的脂单层面积和根据体积所推算红细胞的总面积,发现提取的脂分子铺展后所测面积同实际测量的红细胞的总表面积之比为(1.82.2)1,约为 2 倍。提出问题:假如让你帮助当时的科学家分析,大胆地展开你的想象力,你能提出什么假说?这个问题能有效训练科学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可以让学生讨论 2 min, 通过讨论与交流,可以想到细胞膜中可能是双层脂质分子,顺利提出假说。资料 3:朗姆瓦(Langmuir)的磷脂分子实验(1917 年,在 Gorter 和 Grendel 之前 ) 。将磷脂溶

      5、于苯和水中,当苯挥发完以后,磷脂分子分布散乱,经过推挤,磷脂分子排列成了单层,而且磷脂分子的一端都浸入水中,另一端浮于水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实验现象呢?由于学生对磷脂分子一无所知, 这个问题应该用讲授法进行教学。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磷脂分子的结构图,讲解磷脂分子的结构与特性:1 个磷脂分子由头部和尾部组成,头部由 1 分子胆碱、1 分子磷酸和 1 分子甘油组成,尾部由 2 个脂肪酸分子构成。 头部由极性分子组成,所以是亲水的,尾部是非极性分子,所以是疏水的。所以磷脂分子在水的表面排布时,亲水端浸入水中,疏水端浮于水面 (学生对分子的极性及相似相容原理不理解,教师可以举例略作解释) 。该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为学生探究细胞膜内磷脂分子的排布方式做好准备。学生了解磷脂分子的结构与特性后,教师可以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细胞中有 2 层磷脂分子,也知道了磷脂分子的结构与特性,这 2 层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是怎样排布的呢?有多少种可能的排布方式?请在纸上画出你认为所有可能的排布方式。问题: 同学们, 根据你们已有的知识推理,磷脂双分子层最可能是其中的哪种排布方式呢?说出你的理由。给

      6、学生留出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时间, 然后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小组补充、评价、修正,最后教师总结并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肯定。资料 4:2O 世纪初,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提出问题:从该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对蛋白酶的专一性还不是很了解,可以通过下列问题提示:初中生物学课上我们学习了食物的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是在哪里开始化学性消化的?为什么?胃蛋白酶可以消化淀粉和脂肪吗?为什么?通过上述问题,学生会很顺利地推理出“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 这一结论。此时新问题顺势而出:我们已经知道了细胞膜中的磷脂双分子层的排布方式,蛋白质在细胞膜中是如何分布的?和磷脂双分子层位置关系如何?资料 5:罗伯特森(J.D.Robertsen)的电镜实验(1959 年) 。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 3 层结构。厚约 7.5 nm,由厚约 3.5 nm 的较亮层,以及内外表面各为厚约 2nm 的较暗层构成。问题: 你认为该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能回答出来。 然后告诉学生, 罗伯特森于 1959 年提出

      7、了单位膜模型:连续的脂质双分子层组成膜的主体, 磷脂的非极性端朝向膜内侧,极性端朝向膜外两侧,蛋白质以单层肽链的厚度,通过静电作用与磷脂极性端相结合,从而形成蛋白质磷脂蛋白质的 3 层结构,称之为单位膜。介绍单位膜模型后,告诉学生单位膜模型有其不足之处。1972 年,桑格(S.J.Singer )和尼克森( G.Nicolson)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冰冻蚀刻技术的研究结果证明,膜蛋白主要为球形结构。冰冻蚀刻电镜技术又证明,蛋白质分子不仅在膜的两侧,中间也有。这就推翻了罗伯特森认为的蛋白质只在膜的两侧的观点。问题:根据以前所学知识,你能找出单位膜模型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吗?说一说你的理由。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评价单位膜模型,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能很好地让学生认同科学理论的可修正性,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关于第 2 点不足,我们再看一看单位膜模型的基本内容,其中提到“蛋白质以单层肽链的厚度,通过静电作用与磷脂极性端相结合”,这样罗伯特森就把蛋白质和磷脂看作了静止的结构,你们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能不能根据所学的知识找

      8、到反驳的证据?学生可以找到有关证据,如变形虫的运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等,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变形虫的运动和细胞融合实验,告诉学生 2 个物种的细胞可以在促融剂的作用下融合为一个,这就充分说明了细胞膜不是静止的。关于细胞融合实验,既让学生对细胞膜的流动性有了感性认识,又为后面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埋下了伏笔。问题:20 世纪 60 年代,就有人对单位膜的静态观点提出异议。后来,科学家的继续研究发现,细胞膜不是静止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如果让你设计一种实验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你认为实验该如何进行?由于学生对实验设计比较陌生,所以采用问题引导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体验成功的乐趣。膜的流动性,从微观上是如何体现的? 观察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是运动的?不做任何处理的细胞,其膜蛋白分子的运动可以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吗?染色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染料应该有什么特点? 应该怎样对细胞进行染色? 细胞那么小?可能一半染一种颜色,另一半染其他颜色吗?怎样能得到 2 个半球不一样颜色的细胞?以上问题,采用台阶递进式提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

      9、能力的提高是必然的。然后出示资料 6,告诉学生,科学家和我们想的是一样的。资料 6:Larry Frye 等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1970 年) 。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染料标记后,让 2 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37条件下培养 40 min,发现 2 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1条件下培养40 min,发现细胞的两极颜色未改变, 只是在融合的部位有部分颜色混合。问题:该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很容易得出结论:细胞膜不是静止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并且流动性的强弱和温度有关。此时,很自然地告诉学生,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通过观察和实验, 并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生物膜分子模型,即流动镶嵌模型,并被人们所接受。 3.结论经历了前面的探究过程,学生接受流动镶嵌模型是水到渠成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具体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相对朝向内侧;蛋白质分子镶嵌、贯穿或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在细胞膜的外侧,有糖蛋白构成的糖被; 磷脂分子和大多数的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体现了膜的流动性。(3) 板书设计生物膜的流动镶崁模型磷脂一 生物膜的成分 蛋白质糖类(少)二 生物膜的结构磷脂双分子层1 镶嵌蛋白质 贯穿2 结构特点:流动性

      《“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由会员mg****85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最新标签
    发车时刻表 长途客运 入党志愿书填写模板精品 庆祝建党101周年多体裁诗歌朗诵素材汇编10篇唯一微庆祝 智能家居系统本科论文 心得感悟 雁楠中学 20230513224122 2022 公安主题党日 部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课件 机关事务中心2022年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推荐 世界水日ppt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空气单元分析 哈里德课件 2022年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计划 空气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退役军人事务局季度工作总结 集装箱房合同 2021年财务报表 2022年继续教育公需课 2022年公需课 2022年日历每月一张 名词性从句在写作中的应用 局域网技术与局域网组建 施工网格 薪资体系 运维实施方案 硫酸安全技术 柔韧训练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建筑工地疫情防控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 磷酸二氢钾 2022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例文 少儿美术-小花 2022年环保倡议书模板六篇 2022年监理辞职报告精选 2022年畅想未来记叙文精品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课程实验指导书范本 草房子读后感-第1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022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工作计划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 2022年小学体育教师学期工作总结 2022年家长会心得体会集合15篇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